【编者按】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红色沃土,山明水秀。这里,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11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视察期间来到雁洋镇,走进叶剑英纪念园。在叶剑英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向叶剑英铜像敬献花篮,参观叶剑英生平事迹陈列。随后,又参观叶剑英故居。总书记强调,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的。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 没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叶剑英纪念馆展厅墙上,叶剑英元帅的这句朴实话语,深刻诠释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谦逊的品格和坚如磐石的信仰。"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这两句诗是叶剑英光辉一生的凝练概括,又何尝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 打江山 "" 攒家底 " 的精神写照。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再次强调 " 用好红色资源 ";全会后的广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叶剑英纪念园,再度身体力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革命文化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牢记嘱托,以史铸魂。今日,羊 城 晚 报 · 羊城派推出 " 红色基因代代传 " 系列报道,首篇走进叶剑英纪念园,聚焦这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之举,感悟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风范,从红色史迹中探寻 " 从哪里来 " 的精神密码,锚定 " 向哪里去 " 的奋进航标。

11 月 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的叶剑英纪念园。在叶剑英纪念馆,习近平向叶剑英铜像敬献花篮,参观叶剑英生平事迹陈列。随后,又参观叶剑英故居。
红色沃土,血脉流传。13 日,记者来到叶剑英纪念园,和园内络绎不绝的游客一起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

叶剑英纪念馆
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叶剑英纪念馆展厅墙上的一句话:" 没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一语重千钧,让记者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情操、谦逊的品质、淡泊的态度,以及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叶剑英的话
延伸扩展
陈列空间更加大气
据了解,叶剑英纪念园由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剑英故居组成。今年 1 月,叶剑英纪念馆完成改陈布展,以全新的面貌恢复对外开放。其中,展厅应用了多媒体、雕塑场景、全息影像、电子触摸、智慧语音讲解、AI 高清修复等新技术,让参观者能够全身心沉浸在红色文化场景中,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走进叶剑英纪念馆,叶剑英雕像巍然矗立,目光坚毅,令人肃然起敬。展厅内珍贵的文物、翔实的文献、生动的历史照片,配合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娓娓道来。
" 我以前也来参观过,感觉叶剑英纪念馆全面升级后每个展厅更加大气、顺畅,内容也丰富了。非常好!" 从潮汕来参观的陈先生说。
据了解,1986 年,叶剑英逝世后,梅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了叶剑英故居;1987 年 7 月,在叶剑英故居的左侧动工兴建叶剑英纪念馆,并于 1989 年 10 月 22 日竣工开馆。2005 年,在原叶剑英纪念馆的基础上建设叶剑英纪念园,于 2007 年 5 月 13 日开园。2023 年 12 月 5 日起,叶剑英纪念馆闭馆进行改陈布展施工,全面升级后的展馆于 2025 年 1 月 21 日恢复对外开放。
" 升级改造后的叶剑英纪念馆建筑面积 6500 平方米,展陈面积 2230 平方米,动线长度 420 米,展品数量对比原展陈增加一倍以上。" 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振锋介绍说,这次的改陈布展认真学习借鉴了国内优秀场馆的经验做法,坚持严肃务实、厉行节约、绿色办展的原则,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抓好项目实施。在展陈定位方面,展馆整体色彩定位以 " 走向辉煌 " 为理念,生动讲述叶剑英同志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数次力挽狂澜,为新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在展陈空间方面,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场馆的总体要求,通过整合建筑空间、调整展厅结构、优化参观流线和增设无障碍电梯等设施设备,全面升级陈列空间。

叶剑英用过的纺车
增加文物
展品实物更多更宝贵
据了解,叶剑英纪念馆升级后,新展陈面积比原来增加近 600 平方米,共展出雕塑 14 座、图表 24 幅、视频 15 段、场景 25 处,展出文物由 91 件(套)增至 330 件(套),其中,新增了叶剑英获得的 3 枚一级勋章和入党调查亲笔说明等重要文物和史料。
" 法国留学生熊锐同志代表组织和我谈话,谈后许久没有回信,经过打听,说熊锐及其他人认为叶优秀,可以考虑吸收入党 ……" 在第一展厅的墙上,记者看到了叶剑英就入党问题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回信内容。这份入党调查亲笔说明是叶剑英纪念馆升级后新增的史料。
叶剑英获得的 3 枚一级勋章也是新增文物。展柜内红色底座的盒子上,安放着 " 一级八一勋章 ""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 一级解放勋章 ",3 枚宝贵的一级勋章讲述了叶剑英为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三枚一级勋章
精准提升
主题内涵更加丰富
改陈布展后,叶剑英同志生平事迹陈列以 " 矢志共产宏图业 " 为主题,由 " 上下求索,立得报国志 "" 举义建军,迎难擎红旗 "" 浴血长征,忠诚破险局 "" 辗转奔波,抗日御外侮 "" 北战南征,建功新伟业 "" 训研强军,为国铸利剑 "" 力挽狂澜,大地又回春 "" 推动改革,致力现代化 "" 风范长存,功勋耀千秋 " 九个部分组成。
据介绍,为精心编制大纲和版式稿,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严格根据中央权威文献和有关文件精神,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传》编写组成员、广东省党史专家及业内人士参与改陈布展大纲编写工作。
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召开论证会和数百次细节的打磨修改,形成了《矢志共产宏图业——叶剑英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大纲和版式稿。文稿重点对叶剑英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进行系统梳理,着重展示叶剑英在 " 护卫孙中山脱险 "" 策应南昌起义、领导广州起义 "" 挫败张国焘分裂阴谋 "" 粉碎‘四人帮’ " 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功勋,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叶剑英一生的丰功伟绩,做到准确把握主题主线、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注重细节
体验感受更加深刻
升级后的叶剑英纪念馆更加注重细节。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展陈细节方面,高度重视做好叶剑英文物藏品的闭环管理工作,详细标注解读历史照片、珍贵文献和文物,特别定制一级文物展现方式,达到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示效果。
在展厅墙上,两封《叶剑英给叶选宁、钱铃戈的信》特别引人注目,很多前来参观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仔细阅读书信内容,并被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父子之爱、家国之情所感动。
这两封家书都写于 1970 年。当时,叶剑英之子叶选宁在天津农场劳动致残,父子分隔两地,叶剑英闻讯后十分焦急。当年 5 月,他写信鼓励叶选宁:" 爸的想法:如果脑、手不能两全,还是保护脑。不让在神经根上手术时伤及脑,这是关键。大丈夫一舌尚存,还可以闹革命,何况全部身心健全,只差一只手,绝不气馁。" 另一封写于当年 6 月的信中,叶帅谈及女儿叶文珊入党的想法,严肃而幽默地写道:" 她想争取入党,志气可嘉。不过从她来信写的字来看,‘鬼画葫芦’似的一片放荡不羁,粗心大意的神情,活跃纸上,还得长期锻炼才行。"
一纸红色家书,满腔家国情怀。家书透着革命先辈的家风家教,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
" 叶帅致子女的一封封家书,正是这样的生动教材——既有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又有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与深情期望。这些信笺,浸透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胸怀,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初心使命。" 梅州党史专家张志平说。

叶剑英家书
数字赋能
文化传承更加鲜活
线上,微信扫码,打开网页,选择叶剑英纪念馆,马上就可以进入 VR 体验馆。根据提示,可以全景式参观每个展厅,部分章节、实物和视频还可以点击放大播放,便捷的方式让游客不用到实地就可以一览展陈全貌。
线下,展厅里声光电结合,全息影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如展示的 " 策应南昌起义 " 环节,就是通过雕像和影像相结合,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 挫败张国焘阴谋 " 则以场景还原和雕塑,展示叶剑英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贡献。另外,游客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展厅章节的节点,一键扫码,通过智慧语音讲解系统,详细听解革命历史故事。
" 有些老照片和影像资料采用了 AI 高清修复技术,修复后的照片、视频更加清晰、美观、鲜活,视觉体验感更好。"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叶剑英纪念馆改陈布展,采用图文展板、实物陈列、氛围投影、雕塑创作、场景还原、艺术创作等手法组合表现人物生平事迹,让展厅更具生动性和体验感。
数字技术对还原红色历史场景,保存修复历史影像资料,打造沉浸式、全景式的红色文化体验场所起到了重要作用。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市,现有在册红色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 509 处,其中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187 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 108 处。叶剑英纪念园作为梅州的红色地标,其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运用也为苏区梅州找到了范式。

雕刻和光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矢志共产宏图业
为花欣作落泥红
"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这是叶帅一生的写照。
从叶剑英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光辉的一生:投身革命,他写道:" 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抗日战争,他写道:"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 经历考验,他写道:"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国家建设,他写道:" 岁除四化即开端,万马奔腾途路艰。望有佳音传海外,金边台北德黑兰。" 勉励客家儿女,他写道:" 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 暮年之时,他写道:"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爱党、爱国、爱民,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深情、对人民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攒下的家底之上的。要结合党史宣传教育,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游客参观纪念馆
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姚意军表示,要坚持以红色资源为根、以苏区精神为魂,继续在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上深耕细作,既深挖历史脉络、讲清精神内涵,又创新表达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努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革命历史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汲取信仰力量,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叶剑英纪念馆讲解员黄宇佳表示,要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事,深耕红色资源,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新中国的峥嵘岁月,从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2025 年 11 月 14 日 A3 版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