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Wallace
2026 年,或许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入「规范化元年」的历史拐点。
这一判断,源于今年从工信部到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所释放出的密集而连贯的政策信号,以及国家级媒体对停止「内卷式竞争」的喊话。
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许是时候结束野蛮生长的年代,开启「合规」时代,从辅助驾驶传播规范,到车门把手、电池意见征求稿的出现,再到「启动默认限速」等具体规范。
这个狂飙突进了近 10 年的行业,是时候踩下第一脚审慎但又兼具必要性的「刹车」。
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公众安全责任,成为人们忐忑又期待的内容。
于是《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乘用车启动默认限速」的新规,无疑是最能引发用户切身感知的焦点,这是性能与安全、自由与干预的交叉地带。

毋庸置疑的是,新能源车将成为这项规定受影响最深的对象,人们对这项规定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那这究竟是对加速性能与传播的纠偏,还是一场妥协?
规范的必要性和力度深浅,值得我们思考。
本周福利:公众号后台回复【惊喜】
可以参与现金红包的抽奖活动。
5 秒为界限
「新国标要求乘用车默认百公里加速不低于 5 秒」的话题词确实足够吸睛,却与原文内容略有出入。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的原文是:「乘用车每次上电 / 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 5s 的默认工作状态。」

该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道出了初衷:近年来,因驾驶员「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而引发的起步失控事故频发;
同时,市面上大部分教练车与燃油车的零百加速普遍大于 5 秒,这一设定更符合广大司机的驾驶习惯与预期,能有效降低误操作风险。
简而言之,以 5 秒为界限,车辆起步时动力将被默认限制在此 5 秒以上,5 秒以下的更强性能则需要在此后主动释放——至于如何释放,文件暂未明确。
更进一步的限制,或许还有另一条规定:新能源车「应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蠕行时能够检测, 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回顾与误加速相关的社会新闻,诸如「女子在自家院内驾车起步误将外婆撞身亡」「三次误踩加速被智驾系统三次制止」等等,规定的制定不无道理。
但政策层面对启动默认限速的规定,也引发了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对垒。
思考
反对者认为,这是把社会如驾校、交通安全部门的教育责任转嫁到了个人头上,并且仅仅只是起步时的限制,还是无法有效抑制后续激烈驾驶行为的出现可能性。
支持者则反驳,5 秒提速已经是非常快的状态,过快的起步速度会缺乏容错空间,本质是一个「防呆不防傻」的机制,对于大部分普通人用车的影响不大。
在宝马 X3 车主且具有汽车改装经验的小红书博主 @M 宝儿 看来,对乘用车起步默认限速的规定,是「服务多数而非少数」的理性选择。
站在对性能有追求的消费者角度,这当然会像是「规则制定者剥削了他们消费产品的性能」,未来也必然会出现 ECU 刷机等破解手段;但若回归公共安全的本源,「答案自然明了」。
他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大多数驾驶者水平有限,且驾校培训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断层,迅猛的加速性能,对他们是「冗余」且危险的。
他的宝马 X3 零百加速时间「才 7.6 秒」,大部分油车的零百加速时间不能达到 5 秒的水平,新规 5 秒的界限已经十分宽容,也能够保障公众安全,「再牛逼的性能超跑,在公路上遇到红绿灯,一样要停车」。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车企常常将「零百加速」概念错误放大,将其等同于「高性能」,用将几十万的新能源车去「对标」成百上千万的超跑,但真正的「高性能」是操控、调试等系统集成的综合体现,而非单一维度。
他并非支持「一刀切」,反而表示车企应当基于车机 AI,动态分析驾驶者习惯(如平稳性)、实时路况(如拥堵程度)、交通效率(如是否低于限速行驶),来智能分配加速权限。
只是,在性能的限制之外,或许我们还能思考一个问题:对性能的限制,是否能转换为对主动安全能力的要求?
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从今年年初开始在辅助领航驾驶能力之外,也开始普遍强调低速 AEB 的识别能力,譬如后向 AEB 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能力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譬如停车起步时因近距离而误触发,以及未系安全带下应不应当不触发争议等,仍未能有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公共安全和人们对性能的追求都需要得到保障,但既不是通过无限制的自由来实现,也不是用粗暴的剥夺来约束,而是用智能技术来动态来进行管理。
当然,这只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想法,一切仍需要等待法规与车企应对方案的最终明确。
变局
实际上,这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里面,对乘用车的安全要求不止「启动默认限速」这一点,且多与新能源汽车引发的事故高度相关。
譬如,当车辆行驶速度超 10km/h 时,前排的抬头显示、液晶仪表盘「应关闭和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又譬如,撞击后,未被撞击的车门需自动解锁,且车内机械门把手必须要有明确标识;
以及强制保留档位控制、转向灯、智驾激活 / 退出等关键功能的实体按键、限制单踏板模式、DMS 必须同时检测手部和视线状态等等。

可以说,这份征求意见稿对用车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 2025 年以来,国家层面对与新能源高度相关的软硬件功能呈现与传播的新规频出,大部分新规即将落地的 2026 年,将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风向转变的重要一年。
回顾这些新规,有保障车辆运行安全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修订、提高能耗与续航标准的 2026-2027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门槛调整,也有厘清「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界限及传播要求的工信部新规等等。
这些政策并非孤例存在,而是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监管蓝图,从安全底线、技术导向到权责界定,给膨胀却稚嫩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献上一份步入成熟规范的「成人礼」。
但这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带」要勒多紧、「刹车」要踩多深,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不损失人们对驾驶乐趣的体验?
两者之间平衡点,无论是在国家还是行业,抑或是消费者,都在探索。
(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