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博会这个 " 创新剧场 " 中,大众汽车集团以科技共创为锚,讲述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转型故事
" 合资车还有未来吗?" 这不仅是财经博主温义飞内心的疑问,也是消费者关心且直击汽车行业变局的核心议题。五年前,合资车还占据六成市场份额,如今却被自主品牌打成了 " 三七开 "。近年来,日系、韩系、法系部分品牌相继退出,面对自主品牌每年更新换代的猛烈攻势,合资车企该如何应对?
在 2025 年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 进博会 ")上,温义飞与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展开深度对话,围绕这一话题寻求答案。

曾经,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众汽车集团,是 " 市场换技术 " 的成功典范。而如今,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总体销量占比已经滑落至 30%," 老登车 " 的刻板印象随之而来。面对年轻人不再买账的现实,奥博穆坦言:" 如今,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创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这场产业重构的关键时刻,当被问及为何在激烈竞争中仍坚持加大对华投入时,奥博穆明确表示:" 在中国,电动汽车、智能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走在前列。我们希望融入中国的创新环境,跟上这样的创新节奏。" 也正因此,大众汽车集团选择了极具魄力的应对之道——在中国投入 2 亿美元,自主研发系统级芯片。这不仅是对 " 合资模式过时论 " 的有力回击,更标志着大众从 " 技术引进 " 到 " 本土研发 "、从 " 适应市场 " 到 " 参与创新 " 的战略深化。
回应外界的疑问,大众的答案,是用一次彻底的 " 本土化重构 ",为合资模式打开新的可能。
从市场换技术到 " 在中国,为中国 ",
一场角色反转的现实应答
对话开始,温义飞向奥博穆抛出第一个提问:" 大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感受到来自中国本土竞争压力的?"
奥博穆回应坦率:" 三年前。当下市场上的那些新兴企业,都是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这场竞争的转折点,并非销量的此消彼长,而是价值链地位的彻底重构。过去,合资车企掌握供应链上游,拥有技术、话语权与渠道资源;而如今,以比亚迪、吉利、理想、小鹏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从用户出发重塑产品定义,在动力系统、软件架构乃至商业模式上,反向推动传统车企升级。
大众汽车的战略反应是将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奥博穆表示:" 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走在前列。我们希望融入中国的创新环境,跟上节奏。" 为此,大众制定了全新的中国战略,核心宗旨是 " 立足中国,为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而创新研发 "。
在本届进博会上,大众汽车宣布将在中国自主研发系统级芯片(SoC),战略投资金额 2 亿美元。这款芯片由 CARIAD 与地平线合资成立的酷睿程(CARIZON)本地研发,单颗算力达 500 – 700 TOPS,能够针对中国复杂路况与多样化驾驶场景优化,为高级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提供算力支持。

温义飞追问:这类投资短期内难见回报,为何仍要坚持?
奥博穆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良性竞争推动创新,而创新最终让消费者受益。这样的市场环境对推动行业创新来说再好不过了。"
这背后,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企业逻辑,即不再只提倡 " 授人以鱼 ",而是主动与当地企业 " 共建渔网 "。由此,合资的底层逻辑也将从 " 输入输出 " 转向 " 价值共创 ",标志着大众汽车将率先迈入合资车企 "2.0 时代 "。
不再 " 吃全球的剩饭 ",
大众汽车集团提供本土化进阶新样本
" 过去拥有一辆大众,是财富的象征,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买账了。" 在温义飞看来,大众面对的是一个价值观与消费习惯彻底转变的市场。
奥博穆并不回避这一问题:" 如今,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创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决定加大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力度,专为中国市场研发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型不再局限于设计或营销层面,而是以平台和架构为基础的技术重构。本届进博会上,CMP 平台、CEA 电子电气架构与本土化 ADAS 系统联合亮相,展现出大众向本土用户需求全面靠拢的 " 工程思维 "。
在温义飞看来,合资车在中国是否还有未来,已不仅是行业之问,更是时代之问。他回顾道,五年前合资品牌尚占据六成市场,如今却被自主品牌强势挤压至 " 三七开 "。他认为,绝大多数合资品牌一旦失速,便难再翻盘。因为它们的优势,本就建立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红利与技术壁垒之上。
从 " 师傅带徒弟 " 般的市场换技术起步,到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陷入被动,很多合资车企若仍停留在 " 利润奶牛 " 的旧梦,只吃 " 全球剩饭 ",而不真正扎根中国、投入研发,这注定了它们难以应对这场由本土品牌主导的深刻变局,温义飞表示。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本届进博会,大众汽车通过 " 数字幻方 " 展示区,呈现集团下一代产品的交互理念与智驾能力,包括复杂路况处理逻辑、AI 语义理解与软硬件解耦升级策略,均体现本地研发的深度介入。这是大众汽车对 " 中国速度 " 强有力的回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众展台上的三款概念车—— ID. AURA、ID. ERA、ID. EVO,分别由一汽 - 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主导开发,打破了过去合资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 " 中央架构 + 地方适配 " 的新型协同机制。
在多品牌、多合作结构并存的背景下,大众汽车正推动组织模式从 " 品牌中心制 " 转向 " 技术平台主导型 ",以实现更敏捷的市场响应。这场本土化改革,也是其决策权与资源向中国市场的下沉,考验的不仅是研发能力,更是组织、流程与文化的系统能力。
" 到中国像回家一样 ",
情感共鸣驱动长期主义
在温义飞看来,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尽管大众汽车反应迅速,但跨国车企过去习惯规模效应," 一辆车卖全球 " 是常态,针对单一市场投入研发实属罕见。而大众在华持续投资,短期内又难见回报。
对于奥博穆的解释,温义飞虽认同,却仍觉不够。他认为,大众汽车如此投入,与奥博穆本人和中国的渊源密切相关。
奥博穆坦言:" 我在中国工作已有 30 多年,每次看到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感到振奋。来中国,就像是回家一样。"
奥博穆透露,二十五年前,他就曾接触为北京奥运研发电动汽车的项目。当时外界对电动化普遍怀疑,他却选择赴上海同济大学攻读车辆工程,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段经历也与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有深厚渊源。
如今,中国已成为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最快的市场,也是大众转型最重要的舞台。可见奥博穆的远见卓识。
长远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正从 " 交易 " 走向 " 共建 "。大众在中国的故事,或将成为全球化企业融入中国、融入下一代创新体系的典型案例。

温义飞在对话结束后总结道,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 " 以市场换技术 " 启动合资,到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反超甚至反向输出,合资车企曾做出巨大贡献,如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应对?大众给出了最简单的答案: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温义飞认为,大众在中国的成功源于合作,而未来的挑战,也必然要通过继续合作来解决——与中国科技企业联手,提升合资车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的表现,实现从 " 产在中国 " 到 " 研在中国 " 的转变。
大众在中国开展本土芯片研发,正是最好的例证。温义飞指出,汽车芯片一直是行业的核心壁垒,过去外资车企不仅不在中国研发,连核心芯片供应也牢牢掌握在本土手中。
" 大众能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将芯片研发放在中国,这份魄力在外企中罕见。" 温义飞表示,若要将外企在华关系排个梯度,大众已跻身 T0 级别。大众已然意识到: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强,就是大众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