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13小时前
消费领域产业:认清周期,才能活过周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企业家杂志 ,作者侯孝海

企业要穿越周期,前提要清晰认知周期。在中国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周期迭代特征显著,尤其是消费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关键周期,每个周期的市场逻辑与企业生存法则截然不同。在此,以啤酒行业为例,分享三大周期对应的表现与经验。

啤酒产业三大周期:从增量到存量再到缩量

改革开放以来,啤酒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核心周期,且各周期特征鲜明、更迭迅速,对企业发展路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一是增量规模周期(改革开放后至 2008 年):遍地是黄金的 " 扩张时代 "。

这一周期的核心特征是规模为王,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产业以增量扩张为主要逻辑。这一时期企业只要抓住并购整合、扩大产能的核心动作,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华润啤酒正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工厂、拓展市场,不仅连续 18 年稳居全国啤酒销量第一,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啤酒企业,市值最高时达 2500 亿港元,超越百威、嘉士伯等国际品牌,也领先于一众本土同行。

在增量周期中,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的核心逻辑是拼规模,建更多工厂、扩更多产线、进更多市场,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但这种以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会为后续周期切换埋下隐患。

二是存量价值周期(2008 年至 2021 年):从规模向质量转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经济增量规模周期的顶峰。此后,中国经济与产业逐步进入 " 存量时代 ",规模增长放缓,但质量替代规模成为新逻辑,企业开始从拼销量转向拼利润、拼价值。

这一周期的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方面,产业端呈规模下降、利润增长的特征。2008 年至 2012 年,啤酒总产量(PU 产业)开始下降,但企业收入和利润仍保持增长,核心原因是消费升级全面爆发。另一方面,消费端偏好明显转变,便宜的不好卖,优质则更受欢迎。消费者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减少,转而追求更高品质、更具品牌价值的产品,比如啤酒行业中的高端啤酒销量增速远超普通啤酒。

当时多数企业未能及时意识到周期切换,仍按照增量思维布局,继续建设工厂、扩大产线,导致后期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为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缩量收缩周期(2022 年至今):质价比主导的 " 收缩时代 "。

存量周期尚未持续十年,产业又快速进入缩量周期。2022 年是这一周期的起点,核心特征是市场整体收缩、消费意愿下降,无论是经济总量、消费规模,还是企业营收,都面临收缩压力。

这一周期的市场逻辑再次发生转变。首先,消费偏好从追高端转向重实用,贵的不好卖,便宜的也未必好卖,消费者更关注质价比,既要自己喜欢的品质,又要合适的价格,对高价产品的接受度显著下降。其次,产业端内卷加剧,企业生存压力陡增。以餐饮、啤酒等行业为例,终端门店进货量减少(餐厅啤酒备货从 5 箱减至 2 箱),产业链各环节(原材料商、生产商、经销商)都变得脆弱不堪,稍有波动就可能面临经营风险。最后,周期呈现同频共振特征,中国经济、产业与企业的周期高度绑定,缩量压力从宏观经济传导至微观企业,导致企业难以快速应对。

当前,很多企业仍停留在增量思维或存量思维,未能适应缩量周期的逻辑,这是导致企业觉得难、卷得凶的核心原因。

周期迭代的核心影响:分化加剧,价值链重构

周期的快速切换,不仅改变了市场需求,更重塑了产业格局和价值链,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分化,无论是企业、消费群体,还是产业链,都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分化趋势。

一是企业分化,少数领跑,多数淘汰。

在消费行业,能精准把握周期、快速调整战略的企业能稳住优势,而固守旧模式、缺乏创新的企业则会在内卷中逐渐被淘汰。当前,部分行业的内卷已陷入自我毁灭式竞争,出现 " 你补贴 10 亿元,我补贴 100 亿元 "" 你买一送一,我买一送二 "...... 这种无序竞争不仅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还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崩溃,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二是消费群体分化,从统一需求到多元个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家几乎都买一样的东西,消费群体需求高度统一,而当前周期下,消费群体彻底分化,呈现多元个性特征。

具体来看,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显著。Z 世代追求个性化、情绪价值,比如泡泡玛特盲盒 " 为一秒情绪买单 ";而中老年群体,比如即将退休人群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除足力健等少数品牌外,缺乏针对性产品;女性群体和儿童群体则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增量,满足女性和儿童,就抓住了消费主力。

同时,消费场景也在分化。过去 " 中央电视台打广告能覆盖全国 " 的时代已结束,现在日咖夜酒、即时零售等新场景不断涌现,企业需精准匹配场景需求,才能触达目标消费者。

三是价值链分化,从线性合作到生态共生。

传统周期中,产业链是线性关系,原材料商—生产商—经销商—终端—消费者,各环节以买卖为核心,缺乏深度协同。而缩量周期下,价值链变得脆弱且敏感,原材料涨价、终端销量下滑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传导至全链条,因此生态共生成为必然选择。

以华润啤酒的实践为例,我们提出了 " 产业链价值生态圈 " 的构建思路:不再是简单的战略合作伙伴,而是通过数字化打通全链条,实现共享、共创、共生。

比如,华润啤酒与宝武集团、制瓶厂合作,实现工厂相邻建设、生产线直接对接,制瓶厂的产品无需运输,直接进入啤酒生产线,既减少库存,又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数字化连接原材料商、经销商,实时掌握各环节数据,确保产业链稳定运行。

周期应对:把握 " 迭代、创新、三精 " 三个核心

面对周期的快速迭代,企业的应对策略核心可概括为迭代升级、创新突破、三精管理。

首先是迭代,从产品到组织的全面更新。

周期切换的本质是环境变化,企业需随之全方位迭代,而非简单的产品更新。一方面,产品迭代要跨版本升级,从 1.0 版直接向 2.0、3.0 版跃迁,比如啤酒行业从普通拉格向精酿、低糖、低卡升级,满足健康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组织迭代要精简高效,过去的大组织、多层级模式已不适应缩量周期,需通过减层级、关机构、提效率优化组织。华润啤酒曾推进组织精简 20%,关闭 20% 的办事处和大区,压缩 20% 的层级,减少 20% 的流程,实现全线上化办公,提升决策效率。

其次是创新,从微创新到颠覆性创新。

传统周期中,微创新、复制式创新能帮助企业增长,但缩量周期下,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突破困境,大企业要做大创新、孵化颠覆式创新。一方面,聚焦赛道级创新,如数字化、人工智能,将其作为战略核心。比如华润啤酒将数字化从 " 九大战略之四 " 提升为 " 第一战略 ",通过一把手重视、专业团队搭建、业务与数字协同,实现数字化水平跃居消费品行业前列。另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与品类,比如与美团合作推出定制产品,快速成为全国销量前列,或针对即时零售场景,开发适合 3M 店的产品,占据终端销量 TOP3。

最后是三精,精建、精益、精细的自救之道。

在缩量、内卷的周期中,企业需通过 " 三精管理 " 实现自救,即组织精简、费用精益、业务精细。

组织精简:减冗余、提效能。过去派小部队就能捡到 " 粮食 ",现在即便派大部队也难有收获,因此需精简组织架构,砍掉低效部门,减少管理层级,让组织更灵活。

费用精益:少花钱、多办事。缩量周期下,投资需谨慎,花钱要高效,能不投资就不投资,能代加工就不自建产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营销费用要精准投放,不再是广撒网,而是针对细分人群和场景,提升投入产出比。

业务精细:抓重点、练绝招。过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模式已失效,现在需一招制敌,聚焦一两件核心业务,做精做细。比如啤酒行业聚焦健康、质价比,打造低糖、低卡、高口感的核心产品,而非全品类覆盖。

周期启示:认知先行,顺应规律

周期的本质是规律,企业的核心挑战不是应对周期,而是认知周期。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认知停留在过去的周期,用增量思维应对缩量市场。

当前,中国经济与产业的周期迭代,虽然速度快、挑战大,但也蕴含机遇:消费升级仍在持续,健康、个性化需求是长期赛道;数字化、人工智能为企业提供新工具;新人群、新场景为企业开拓新市场 ...... 企业只要能精准认知周期、快速调整战略,就能在周期迭代中实现穿越周期、持续增长。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再到生态构建的转型,唯有顺应周期规律,以变应变,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 华润啤酒 消费升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