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企业家杂志 ,作者侯孝海
企业要穿越周期,前提要清晰认知周期。在中国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周期迭代特征显著,尤其是消费领域,主要经历了三个关键周期,每个周期的市场逻辑与企业生存法则截然不同。在此,以啤酒行业为例,分享三大周期对应的表现与经验。

啤酒产业三大周期:从增量到存量再到缩量
改革开放以来,啤酒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核心周期,且各周期特征鲜明、更迭迅速,对企业发展路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一是增量规模周期(改革开放后至 2008 年):遍地是黄金的 " 扩张时代 "。
这一周期的核心特征是规模为王,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产业以增量扩张为主要逻辑。这一时期企业只要抓住并购整合、扩大产能的核心动作,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华润啤酒正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工厂、拓展市场,不仅连续 18 年稳居全国啤酒销量第一,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啤酒企业,市值最高时达 2500 亿港元,超越百威、嘉士伯等国际品牌,也领先于一众本土同行。
在增量周期中,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的核心逻辑是拼规模,建更多工厂、扩更多产线、进更多市场,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但这种以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会为后续周期切换埋下隐患。
二是存量价值周期(2008 年至 2021 年):从规模向质量转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经济增量规模周期的顶峰。此后,中国经济与产业逐步进入 " 存量时代 ",规模增长放缓,但质量替代规模成为新逻辑,企业开始从拼销量转向拼利润、拼价值。
这一周期的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方面,产业端呈规模下降、利润增长的特征。2008 年至 2012 年,啤酒总产量(PU 产业)开始下降,但企业收入和利润仍保持增长,核心原因是消费升级全面爆发。另一方面,消费端偏好明显转变,便宜的不好卖,优质则更受欢迎。消费者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减少,转而追求更高品质、更具品牌价值的产品,比如啤酒行业中的高端啤酒销量增速远超普通啤酒。
当时多数企业未能及时意识到周期切换,仍按照增量思维布局,继续建设工厂、扩大产线,导致后期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为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缩量收缩周期(2022 年至今):质价比主导的 " 收缩时代 "。
存量周期尚未持续十年,产业又快速进入缩量周期。2022 年是这一周期的起点,核心特征是市场整体收缩、消费意愿下降,无论是经济总量、消费规模,还是企业营收,都面临收缩压力。
这一周期的市场逻辑再次发生转变。首先,消费偏好从追高端转向重实用,贵的不好卖,便宜的也未必好卖,消费者更关注质价比,既要自己喜欢的品质,又要合适的价格,对高价产品的接受度显著下降。其次,产业端内卷加剧,企业生存压力陡增。以餐饮、啤酒等行业为例,终端门店进货量减少(餐厅啤酒备货从 5 箱减至 2 箱),产业链各环节(原材料商、生产商、经销商)都变得脆弱不堪,稍有波动就可能面临经营风险。最后,周期呈现同频共振特征,中国经济、产业与企业的周期高度绑定,缩量压力从宏观经济传导至微观企业,导致企业难以快速应对。
当前,很多企业仍停留在增量思维或存量思维,未能适应缩量周期的逻辑,这是导致企业觉得难、卷得凶的核心原因。

周期迭代的核心影响:分化加剧,价值链重构
周期的快速切换,不仅改变了市场需求,更重塑了产业格局和价值链,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是分化,无论是企业、消费群体,还是产业链,都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分化趋势。
一是企业分化,少数领跑,多数淘汰。
在消费行业,能精准把握周期、快速调整战略的企业能稳住优势,而固守旧模式、缺乏创新的企业则会在内卷中逐渐被淘汰。当前,部分行业的内卷已陷入自我毁灭式竞争,出现 " 你补贴 10 亿元,我补贴 100 亿元 "" 你买一送一,我买一送二 "...... 这种无序竞争不仅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还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崩溃,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二是消费群体分化,从统一需求到多元个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家几乎都买一样的东西,消费群体需求高度统一,而当前周期下,消费群体彻底分化,呈现多元个性特征。
具体来看,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显著。Z 世代追求个性化、情绪价值,比如泡泡玛特盲盒 " 为一秒情绪买单 ";而中老年群体,比如即将退休人群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除足力健等少数品牌外,缺乏针对性产品;女性群体和儿童群体则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增量,满足女性和儿童,就抓住了消费主力。
同时,消费场景也在分化。过去 " 中央电视台打广告能覆盖全国 " 的时代已结束,现在日咖夜酒、即时零售等新场景不断涌现,企业需精准匹配场景需求,才能触达目标消费者。
三是价值链分化,从线性合作到生态共生。
传统周期中,产业链是线性关系,原材料商—生产商—经销商—终端—消费者,各环节以买卖为核心,缺乏深度协同。而缩量周期下,价值链变得脆弱且敏感,原材料涨价、终端销量下滑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传导至全链条,因此生态共生成为必然选择。
以华润啤酒的实践为例,我们提出了 " 产业链价值生态圈 " 的构建思路:不再是简单的战略合作伙伴,而是通过数字化打通全链条,实现共享、共创、共生。
比如,华润啤酒与宝武集团、制瓶厂合作,实现工厂相邻建设、生产线直接对接,制瓶厂的产品无需运输,直接进入啤酒生产线,既减少库存,又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数字化连接原材料商、经销商,实时掌握各环节数据,确保产业链稳定运行。

周期应对:把握 " 迭代、创新、三精 " 三个核心
面对周期的快速迭代,企业的应对策略核心可概括为迭代升级、创新突破、三精管理。
首先是迭代,从产品到组织的全面更新。
周期切换的本质是环境变化,企业需随之全方位迭代,而非简单的产品更新。一方面,产品迭代要跨版本升级,从 1.0 版直接向 2.0、3.0 版跃迁,比如啤酒行业从普通拉格向精酿、低糖、低卡升级,满足健康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组织迭代要精简高效,过去的大组织、多层级模式已不适应缩量周期,需通过减层级、关机构、提效率优化组织。华润啤酒曾推进组织精简 20%,关闭 20% 的办事处和大区,压缩 20% 的层级,减少 20% 的流程,实现全线上化办公,提升决策效率。
其次是创新,从微创新到颠覆性创新。
传统周期中,微创新、复制式创新能帮助企业增长,但缩量周期下,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突破困境,大企业要做大创新、孵化颠覆式创新。一方面,聚焦赛道级创新,如数字化、人工智能,将其作为战略核心。比如华润啤酒将数字化从 " 九大战略之四 " 提升为 " 第一战略 ",通过一把手重视、专业团队搭建、业务与数字协同,实现数字化水平跃居消费品行业前列。另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与品类,比如与美团合作推出定制产品,快速成为全国销量前列,或针对即时零售场景,开发适合 3M 店的产品,占据终端销量 TOP3。
最后是三精,精建、精益、精细的自救之道。
在缩量、内卷的周期中,企业需通过 " 三精管理 " 实现自救,即组织精简、费用精益、业务精细。
组织精简:减冗余、提效能。过去派小部队就能捡到 " 粮食 ",现在即便派大部队也难有收获,因此需精简组织架构,砍掉低效部门,减少管理层级,让组织更灵活。
费用精益:少花钱、多办事。缩量周期下,投资需谨慎,花钱要高效,能不投资就不投资,能代加工就不自建产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营销费用要精准投放,不再是广撒网,而是针对细分人群和场景,提升投入产出比。
业务精细:抓重点、练绝招。过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模式已失效,现在需一招制敌,聚焦一两件核心业务,做精做细。比如啤酒行业聚焦健康、质价比,打造低糖、低卡、高口感的核心产品,而非全品类覆盖。

周期启示:认知先行,顺应规律
周期的本质是规律,企业的核心挑战不是应对周期,而是认知周期。很多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认知停留在过去的周期,用增量思维应对缩量市场。
当前,中国经济与产业的周期迭代,虽然速度快、挑战大,但也蕴含机遇:消费升级仍在持续,健康、个性化需求是长期赛道;数字化、人工智能为企业提供新工具;新人群、新场景为企业开拓新市场 ...... 企业只要能精准认知周期、快速调整战略,就能在周期迭代中实现穿越周期、持续增长。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再到生态构建的转型,唯有顺应周期规律,以变应变,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