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4小时前
汽车企业的终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新汽车生态合作,报名中国版 CES!

撰文   |   丁晶晶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2020 年后,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颠覆性变革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攀升,造车新势力阵营持续扩大,传统燃油车市场加速萎缩,传统车企也开始加速转型。

一边是 " 蔚小理 "(蔚来、小鹏、理想)和零跑开始起步,一边是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跨界入局,以 " 生态 + 技术 " 姿态准备重塑竞争格局。

面对生死攸关的转型命题,广汽集团自 2024 年底起启动全方位改革,以 " 番禺行动 " 一体化改革为核心抓手,从组织架构、技术研发、产品策略到生态合作全面破局。

2025 年 9 月 28 日,广东中山澳多科技总部,轩辕五期同学铃轩 5 期第五模块课程上,作为亲历广汽改革的核心参与者,广汽集团产品本部本部长张雄以 " 行业观察者 + 企业实践者 " 的双重身份,拆解了广汽的战略逻辑与落地细节。

张雄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深耕汽车研发近 20 年,他将之归纳为对这样一个行业终极问题的回答:" 汽车企业的终局是什么?"

拥抱新势力

"2017 年在研究院时,院长问我‘互联网 + 汽车’谁能赢,我回答‘不能说谁能赢,只能说谁学得更快’。今天验证了这句话——华为、小米这些跨界者学汽车很快,他们用生态做产业,是降维打击。"

张雄告诉轩辕同学铃轩 5 期的同学:当时不怕和同行竞争,因为大家是同维度;最怕华为和小米,因为他们是降维打击,用生态做产业,这完全不一样。这番话后来得到了验证。2021 年起,华为、小米迅速切入汽车赛道。

以华为为例,2021 年,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首款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迅速引发关注。经过短暂调整之后五年间,华为以 " 一年一品牌 " 的速度席卷行业——推出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大汽车品牌矩阵,覆盖高端旗舰到主流家用的全价格带。

凭借在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积累的全栈技术能力、生态整合经验和供应链管理优势,小米、华为正以 " 降维打击 " 的方式重塑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传统车企受到严重冲击。

张雄说:" 他们有强大的 IP 和品牌,做任何事情都变得很容易,我们这些做传统汽车的,被卷得很难受。"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攀升,传统燃油车加速衰退,广汽业绩明显承压—— 2024 年,广汽出现上市 20 年来首次亏损,传统合资业务下滑明显、自主品牌增长乏力且高端化受阻。在此背景下,广汽亟须加速电动化转型。

兜兜转转,2024 年 11 月,广汽与华为重启并深化了合作。这一次,双方将共同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 启境 ",并成立合资公司 " 华望汽车 " 作为运作载体。

" 我们所有人总是祈祷上帝站在我们这一边,其实我们错了,要想办法站在上帝那边。" 张雄感慨:" 战略一定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才能让中国汽车从大国走向强国。"

与华为此前的 HI 模式不同,广汽与华为的新合作采用 " 嵌入式协作 ":广汽依托整车研发制造体系及供应链优势,负责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与渠道服务;华为则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等全栈解决方案。" 启境 " 将聚焦 " 高端智能化 " 定位,面向 30 万元以上市场推出纯电及增程车型。

对于 " 启境 " 的定位,张雄进一步解析道:" 从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来看,传祺和埃安更多是满足大众消费的性价比需求。启境肯定是往年轻、个性化方向走。"

就在不久前的 2025 年 9 月,启境迎来品牌官宣、高管任命、产品测试三大关键动作的密集落地,其首款车型预计 2026 年正式发布。

定位与错位

广汽的改革不止于生态合作,更深入到产品开发与企业定位的核心层面。

2024 年 11 月以来,广汽集团引入华为 IPD 进行全面的流程改革。" 过去我们做产品,要么是‘想做什么做什么’,由工程师主导产品定义,脱离用户需求;要么是‘看竞品做什么跟着做’,现在我们真正贴近用户需求。" 张雄对轩辕同学铃轩 5 期学员如此说道。

近期,广汽集团甚至将视频号下留言最激烈的用户请到现场提意见。张雄说:" 有用户反馈埃安 S 系列车机反应慢,我们就把这些用户请到研究院,让他们直接与研发团队沟通,现场测试优化后的系统;‘听劝’不是口号,是改革的必须 "。

2025 年 8 月,张雄带领团队启动全产品线重新定位工作," 霸王龙 " 系列调整成效显著,而针对传祺向往 S7,团队也已同步开展重新定位工作。

" 汽车企业的终局是什么?" 他抛出这个行业的终极问题,直言," 如果没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就一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有轩辕同学认为,当前汽车同质化严重," 拔掉 logo 就分辨不出是什么车 ",比如 15 万 -20 万元的新能源 SUV,外观、配置都大同小异;而车企定位也因竞争关系和管理变动 " 不断摇摆 ",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因此,未来汽车和车企需基于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需求及自身企业特性,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区分。

也有轩辕同学认为,未来汽车形态将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单纯的 " 代步工具 ",而是成为 " 移动出行的智能体 " ——能自主驾驶、提供娱乐服务、联动智能家居;同时,未来汽车将逐渐共享化," 无人出租车 " 会颠覆传统汽车产业链,车企不再是 " 卖车 ",而是 " 提供出行服务 "。

还有轩辕同学认为,汽车未来会成为具备基础能力的平台,像手机一样提供各类能力接口、生态及应用开发——比如车企开放车辆控制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开发导航、娱乐、办公等应用;而车企会成为 " 手机厂商 ",核心利润来自生态服务,而非硬件销售。

在张雄看来,汽车企业的终局的答案离不开三个核心:AI 科技、能源、智能制造——这与马斯克(Elon Musk)布局特斯拉、Solar City、SpaceX 的逻辑高度契合。不过,他认为,除了特斯拉,很难有一家企业能三者兼顾,企业必须三选一。

作为传统车企代表,广汽并不直接做通用大模型、成为科技企业,而是通过与科大讯飞、华为等合作,聚焦 " 车载垂类大模型 "。

张雄解释称:"AI 科技公司买算力、做训练等需要巨额投入,传统车企不像科技公司那样具备科技基因,难度大、成功率低。"

广汽还重点押注能源领域,目前已投入 109 亿元布局电池、电机、充电桩,承担工信部固态电池项目,目标是成为 " 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

"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 AI、做能源,找到自己的定位最重要。" 张雄说," 广汽的定位是‘技术驱动的汽车集团’,在电池、电驱、智驾等领域做深做透,就能在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

除了定位,张雄还强调 " 错位 " 竞争,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有很多圈层——华为、小米吸引一部分用户,传统车企同样可以在细分市场做深做透。2000 万辆的市场,只要抓住 5% 就是 100 万销量,完全能养活一个企业。

国际化方面,广汽的思路同样 " 务实 ",避开有成熟汽车工业的欧美市场,聚焦东南亚、中东非等 " 无汽车工业的荒地 "。

  张雄说:" 汽车行业的竞争,最终拼的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谁能把技术转化为用户能感知的价值。"

" 三电革命 "

若特斯拉接入 CarPlay,这背后可远不止加个功能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战略转向。

在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当下,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车企立足的关键。电池技术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与续航,是行业竞争的核心战场。

张雄告诉轩辕同学铃轩 5 期学员,磷酸铁锂 LFP 电池的性能已逼近天花板,续航可达 400 多公里;不过,由于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其市场占比稳定在 70% 甚至更高。相比之下,三元电池则聚焦续航里程高于 500 公里的高端长续航市场。

2028 年 " 油电同权 " 政策实施后,汽车将按 CVW(整备质量,Curb Vehicle Weight,指空车状态下,车辆的重量,包括车内无人、无货物、安装所有出场配件、所有油液加满的质量)标准收税,能量密度的贡献度可能凸显,而 LFP 电池因能量密度劣势,市场前景存在一定变数。

凭借更高能量密度与极致安全性能,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突破方向,目前已吸引各大车企加速布局。

目前,广汽集团已完成 30Ah 全固态电芯开发,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可通过 200 ℃热箱测试且针刺无热失控,但其产业化面临三大挑战:硫化物电解质毒性控制、氧化物电解质电导率提升、硅碳负极膨胀。

  不过,张雄认为:" 固态电池并非‘绝对安全’,短期内难以同时解决能量密度与安全问题,应先解决安全问题,且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已很高。"

电机领域正朝着深度集成、域控融合、高功能安全、高压化、AI 智能方向发展,这些新技术将对电机硅钢、磁材等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张雄说:" 电动时代,电机效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整车可减少 2 度电消耗,成本下降超 1000 元,材料是电机系统突破的核心。"

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夸克电驱 2.0,采用非晶合金定子与碳纤维转子,转速突破 30000rpm,功率密度达 13kW/kg,工况效率超 93%,具备极致竞争力且已量产;合作的非晶材料企业还获得了雷军投资。

此外,广汽集团正在攻关碳化硅与 IGBT 融合降本技术,布局氮化镓在 100kW 以下电驱的应用,预计 2026 年实现规模化落地。

电子电气架构作为智能汽车的 " 数字神经中枢 ",其技术演进方向直接决定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定位;且由于涉及整车控制逻辑与核心技术布局,这一进程始终由主机厂主导推进。

当前,汽车行业正明确朝着更高集成度方向突破,其中域控制器融合、硬件模块一体化等物理层面的集成已度过技术验证期,即将进入规模化普及阶段,这将大幅减少整车硬件冗余,降低生产与运维成本。

从技术发展路径看,集成的核心最终指向 " 计算集中化 "。伴随高算力 SoC 等高性能计算单元的成熟与量产应用,OneChip(单芯片)方案将逐步落地,真正实现整车级集中式计算。

这一趋势也将推动产业链资源加速向核心环节聚集,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算力算法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产业链中占据更关键的位置。

目前,广汽集团推出的新一代星灵电子电气架构,便明确采用 " 单芯片、全融合 " 技术路线,搭载超大算力 SOC(系统级芯片),在集中计算、硬件解耦、软件定义汽车等核心领域提前卡位,为后续高阶智能驾驶、多场景交互功能的落地奠定基础。

大模型与自动驾驶

在大模型领域,广汽集团规划了座舱技术路谱,核心是推动大模型上车,实现车机操作系统全 AI 化。

张雄认为,用户关注 " 一眼可见的科技 ",但这类体验需要依托大模型支撑 ",同时指出座舱智能化与生态应用是行业重要趋势。

在智能座舱领域,广汽集团也已规划多代技术路谱,在不同阶段将聚焦解决不同用户痛点。张雄表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核心方向始终是 " 大模型上车 "。

张雄说:" 一旦大模型深度融入车机,现有车机操作系统将迎来‘全 AI 化’变革——这不仅是功能层面的升级,更对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交互逻辑、算力支撑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推进这一目标,广汽与科大讯飞合资成立了 " 星河智联 " 公司,目前该公司正专项负责车机系统的 AI 化开发,全力攻克技术难点。

智能驾驶是行业竞争的核心赛道,广汽在 L3 与 L4 级领域均已实现关键突破。在 L3 层面,此前工信部公布的 "7+2" 家 L3 辅助驾驶准入试点企业中,广汽集团是第一批入选者。

刚刚发布的昊铂 A800,更是国内首个进入 L3 级自动驾驶牌照发放流程的车型,预计在 2025 年底正式拿到 L3 级牌照,随后将率先在高速、快速路场景落地 " 有条件自动驾驶 " 功能。

张雄强调:" 国家法规允许 L2、L3、L4 级自动驾驶普及的重要前提,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要远远超过人类驾驶水平。这必须依靠多感知融合、算法持续迭代、算力突破三者协同,才能满足复杂路况下的安全要求。"

从行业趋势看,智能驾驶各阶段的落地节奏已逐渐清晰:

L2 级将迎来规模化普及,随着单车成本快速下降、硬件搭载比例提升,2028 年有望成为国家法规强制标准。

L3 级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相关法规已在部分城市先行实施,预计 2026 — 2027 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L4 级则进入 " 场景化探索 " 阶段,在硬件设备升级与算力提升的加持下,正从典型商业化场景向多元化商业探索模式延伸,后续待法规进一步完善后将加速落地。

张雄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传感器、激光雷达、国产自动驾驶芯片将迎来市场爆发期,国产芯片与国外芯片的竞争格局,也将推动相关产品整体成本大幅下降。

在更前沿的 L4 级领域,广汽集团也已通过生态合作构建起多元布局。

2022 年底,广汽集团与滴滴合资成立 " 安滴科技 ",其研发的前装无人车型已在广州、上海开启常态化试运营;2025 年下半年起,更多 L4 级车型将陆续上路运行。

"2028 年将是 L4 级自动驾驶的增长爆发点。" 张雄指出,"L4 级自动驾驶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出行、物流等传统商业模式的重构 ",未来基于无人化技术,出行形态还将迎来更多可能性。

你认为车企的终局是什么?

  参加新汽车 CES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广汽 小米 张雄 渗透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