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锦缎
对于深谙周期之道的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在于追逐那些已经明朗的数据,而在于能否敏锐捕捉行业在萌芽阶段发出的微弱信号:那些供需之间难以察觉的失衡,或是市场结构在无声中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眼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电商行业。
今年以来,电商平台普遍面临的增长压力已有目共睹。这一点在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中得到集中体现:京东陷入 " 增收不增利 ";拼多多增速则连续两季降至个位数。
过去十年被视为 " 流量永动机 " 的电商业,仿佛在一夜之间告别了永不落幕的增长神话。与此同时,电商市场涌入众多新玩家,如小红书与 B 站,表面繁荣之下,实则昭示行业已走到关键转折点:
电商,正式步入出清期。
01 电商进入同质供给过剩的出清周期
一切周期变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经济学中最本质的供需关系。然而,要获取一手交易量数据并不容易——自去年起,各大电商平台对 GMV 的披露愈发谨慎。
为此,我们从供需两端出发,对今年以来电商行业的表现进行侧面剖析,试图还原当前市场整体的运营逻辑。结论如下:
当前电商行业供给增速已超过需求增速,进入充分竞争阶段。头部电商为寻求新增量不断拓展业务边界,导致利润明显下滑,行业正式步入出清期。
1)需求侧:补贴驱动增长,自然增长乏力
今年前三季度,在补贴政策推动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整体增长 6.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然而,增量主要集中在国家补贴发放的第一季度。
从趋势看,二、三季度同比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三季度下滑幅度达 2.5%。
从结构来看,自 2020 年起,受特殊时期带来的线上消费红利推动,电商行业经历了一波线下商品向线上转移的渗透浪潮。但自 2021 年至今,电商线上渗透率已基本见顶,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占社零的比重长期稳定在 24%-27% 区间。

图: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例,来源:中经数据
换言之,电商在需求侧的增量已不明显,无论是既有业务的需求规模,还是实物商品线上零售化的潜在空间,均进入发展瓶颈期。
2)供给侧:平台呈 " 锤型集中 ",同质竞争持续加剧
与需求端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今年的电商供给端显得格外 " 熙熙攘攘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玩家数量激增,尤其在内容平台崛起后,其传统广告模式已难以支撑增长野心,于是纷纷入局电商赛道。
这一现象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浮现:新老平台在商业模式与货盘结构上,正日益走向 " 同质化 "。
无论是传统货架电商,还是新兴的内容平台,其交易最终都逐渐收敛至相似的品牌商品与白牌货盘。当各平台的供给内容高度重叠,难以形成差异化价值时,竞争焦点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价格战与流量补贴——这既加剧了行业的内耗,也削弱了平台的长期竞争力。
据 36 氪 8 月刊文披露,2024 年 8 月至 2025 年 7 月一年间,抖音电商 GMV 增速达 34%;快手上半年 GMV 接近 7000 亿元,同比增长 16.5%;小红书、B 站等新晋电商玩家也取得不俗成绩,有机构披露小红书 GMV 已达 4000 亿量级。
老牌电商看起来似乎同样表现不俗:京东受益于国补政策,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4.9%;淘天营收增速虽不显著,但依托 Take rate 提升,其 CMR 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然而,通过现象看本质," 数据繁荣 " 之下核心矛盾已然浮现:电商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正显著背离。当我们将目光从 GMV 转向利润时便会发现,据已披露的财报显示,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正承受着巨大压力,呈现出 " 增收不增利 " 的普遍困境。
例如京东,受外卖业务高额补贴拖累,在高增长背景下利润缩减过半;阿里同样因加码即时零售,整个中国商业板块经调整 EBITA 下滑 21%。
不仅头部平台如此,申万综合电商行业(含港股与美股)的毛利率、营运利润及净利率均出现滑坡,销售费用率反而呈上升趋势。
禁不起推敲的纸面繁荣背后,行业整体盈利却大幅承压,核心原因在于行业集中度发生结构性变化:
电商行业正从少数垄断转向更高密度的 " 锤型垄断 " ——小型电商份额被稀释,头部玩家增多,中头部电商不可避免地陷入存量竞争。而供给的同质化,则像一台开足马力的 " 价格绞肉机 ",使得任何微弱的竞争优势都难以维持,持续侵蚀着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这一趋势有数据佐证:根据国信证券研究院数据,2022 年国内电商 CR2 集中度为 60%,CR5 为 84%;而截至今年年初,CR2 已降至 57%,CR5 则飙升至 93%,形成头部集中、尾部出清的 " 锤型 " 格局。

许多投资者将部分头部电商利润下滑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京东、淘天涉足原本属于美团的即时零售市场,加码 AI 电商基础设施,推出新广告形式,或高价争夺内容创作者等。
然而,无论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价格垄断的博弈,还是此前在服务与内容上的比拼,本质上都是需求侧增速无法满足供给侧扩张需求、行业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即时零售与内容仅是竞争的不同表现形式。当供给趋于同质,竞争便只能停留在最表层的维度,这是行业走向深度出清的核心动因。
一个残酷的事实由此昭然若揭:2025 年的此时时刻,电商行业已然坠入充分竞争下的出清阶段,而这一逻辑恐将在 2026 年深度演绎。
02 商家群体陷入流量内卷与增长困境
谈完行业,我们将视角转向供给侧的商家。如果电商行业整体步入出清期,对普通商家将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答案其实隐藏在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中:以商业模式扩张为解题思路的平台投入大量资本开支,必然期望从营收端获得更高杠杆回报。如果成本上升无法撬动营收增长,平台将难以承受。
因此,平台会不断推出新模式、新投流产品与新付费工具以提高 Take rate。然而就目前来看,这些模式与产品虽能短期提升商家营收规模,却难以带来长期经营收益,最终导致长期 ROI 逐渐下降。
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不少电商从业者发现近两年投流效果不佳,无论是展示推广还是直播带货,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只能转而追求品牌效益。
对于一些平台推出的新商业模式,早期确实能吸引可观流量并实现转化,但配合平台的营销推广活动,许多商家长期账目反而出现亏损。据网经社报道,有商家参与某平台即时零售新业务后,因退货率过高,出现 "19 单亏 11 单 " 的现象。
这并非个例。《2025 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调研显示,2025 年广告主对营销投流持积极态度的比例下降 14%,持悲观态度的比例上升 11%。同时,广告主对营销带动增长的预期也从 2021 年的 17% 下滑至 8% 左右。

图:广告主对营收投资的增长预测,来源: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
不仅商家感受如此,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统计了 A 股申万消费成分企业(剔除医药)过去五年的营销费用开支,并与长期毛利率、净利率及 ROE 进行对比,得到以下图表:

可以看出,以今年为基准回推过去五年,那些让利消费者、降低营销费率的企业,长期 ROE 与净利率反而出现提升;而营销费用大幅增加的消费企业,过去五年平均净利率下滑最为明显。
无论从数据还是商家体感来看,都能证明一个事实:单纯依赖平台新模式、新营销思路加大投流开支,或可带来短期营收激增,但长期收益必然下滑。这笔账并不划算,商家不应为平台出清期的转型买单。
当然,这还仅仅是中国资本实力最强、品牌影响力最具优势的头部消费品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事实上,除了少数具备生产与价格优势的工厂型商家—— "人家有自己生产线,手上有现成的版型和面料,上午看到爆款,下午就开工,第三天就开始发货 "——尚能凭借韧性抵御冲击外,数量更为庞大的个体户与渠道型商家,几乎无力应对这场行业变局。他们甚至没有 " 花钱买增长 " 的入场资格,只能在日益逼仄的利润空间中勉力维持。
凤凰网近期发布的调查报道《杭州网红大撤退:下坠的电商,过剩的人》,正是这一困境的真实写照。对中小商家而言,眼下面对的已不是发展路径的 " 选择题 ",而是生死存亡的 " 生存题 "。
当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难,他们既无力承担高额的营销投入,也难以通过品牌建设构筑护城河。于是,许多人只能向内压缩成本——压榨主播、削减人力、牺牲服务,陷入一种 " 越努力,越挣扎 " 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行业出清战中,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既缺资本又缺话语权的中小经营者。他们或许才最应被平台 " 托一把 " ——毕竟,陪伴企业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追逐风口的过客,而是那些长期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
03 尊重零售业本质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
谈完商家策略,我们回到平台自身。对平台而言,穿越周期的最佳方法究竟是什么?答案依然是:只有专注于 " 贸易 " 本身,尊重商业本质,致力于最大限度降低供需匹配摩擦系数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无数海内外跨越周期的经典案例都印证了这一点。
好市多是零售业著名的 " 定力之王 ",历经多次经济危机、电商冲击与消费者习惯变迁,始终坚守降低供需匹配摩擦系数的道路,拒绝盲目扩张:其 SKU 长期维持在 4000 左右,只精选最受会员欢迎的商品,通过巨大单件销量摊薄成本。这种 " 做深而非做广 " 的策略,使其成为全球零售业标杆。
又如我们多次提及的丰田,在全球石油危机爆发、车企纷纷寻求新业务以弥补汽车行业增速放缓之际,通用收购休斯顿飞机,福特涉足金融,最终均遭反噬。而专注于生产工艺革新的丰田,反而成为全球汽车行业龙头。
讲故事不如守本分,反面案例亦不胜枚举。零售业邮购先驱西尔斯在面临困境时选择多元化发展,无节制拓展业务渠道,甚至涉足地产,最终丧失数十年积累的零售壁垒。再如著名的 GE,在后韦尔奇时代面对增长压力选择多元扩张、" 脱实向虚 ",最终 GE Capital 因风险暴露濒临崩溃,险些拖垮整个集团。
我们曾以《基业长青》中的企业为样本,研究那些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企业做法。统计发现,15 家样本企业中,有 12 家都依靠回归主营业务本质来实现持续发展。即便是松下、强生、迪士尼等持续成长的企业,其成功本质也在于始终聚焦主业、抵御风口诱惑,只是在产品结构与生产模式上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回到国内电商行业,过去数年间,平台围绕新增量展开的 " 战略豪赌 " 层出不穷,从内容电商到即时零售,大多虎头蛇尾。
回顾内容电商的崛起,几乎所有平台都曾将其视为一盘战略大棋,通过对供给侧资源的全面倾斜,试图以内容生态激活整个电商矩阵。然而这场豪赌的结果,却是流量权力的重新分配:超级主播借此建立起强大的个人影响力壁垒,平台则在繁荣的生态中,经历着流量控制力的无形稀释,陷入一种 " 越繁荣,越失控 " 的微妙悖论。
再看当下火爆的即时零售,它为陷入增长焦虑的电商行业描绘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新蓝图。然而当叙事走向实战,平台才意识到这并非一场速决战。由于模式门槛与技术路径高度趋同,竞争迅速陷入僵局。主要玩家不得不持续加大在履约网络与用户补贴上的投入,使得这场本应围绕 " 效率 " 展开的增长故事,逐渐演变为对各方财力与耐力的严峻考验。
到头来我们才发现,所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只能在行业繁荣期锦上添花,却很难在产业出清期雪中送炭。
从 2003 年淘宝网创立至今,中国电商已走过二十余年风雨。无论是支付方式的革命、物流基建的完善,还是供给扩容与下沉市场的爆发,其本质都是在做同一件事:降低交易摩擦系数,提升供需匹配效率——而非依赖所谓的 " 模式创新 "。
如今,行业步入深水区。出清不是终点,而是回归本质的开始。当流量神话褪色、模式红利见顶,竞争不再关乎谁更会制造喧嚣,而在于谁更能沉下心来创造真实价值。
对平台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讲出下一个新故事,而在于是否愿意回到交易的起点:如何让卖家更精准地找到买家,让商品更高效地触达用户,让信任更简单地建立起来。这需要的是深耕细作的耐心,而非跑马圈地的野心。
出清期,本就是一场商业本质的回归礼。遵循零售业本质,坚持长期价值的电商玩家,才能穿越周期。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