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 3小时前
顶级高校博士生,数量反超本科,历史性的一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 王战新

今年,著名学府上海交大最近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 学历倒挂 "。

什么意思呢?博士生招得比本科生还多

根据招生计划,到 2026 年,预计要招 5000 名博士生,而今年入学的本科新生只有 4995 人——博士生数量首超本科生。

要知道,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全球顶尖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也就一千多人。

可这在中国的一流大学里,博士数量正在爆炸性增长。比如清华,博士生人数是本科生的 1.4 倍;中科大更是达到 1.6 倍;走在校园里,碰到博士的概率比碰到本科生高得多。

目前,中国在读博士已经突破 70 万,接近美国的2,差距还在放大。

2025 年,全美录取约 6 万名博士,而中国达到 17.11 万,数量接近其 3 倍。

现在,光是上海交大、清华、浙大的博士招生数,加起来一年至少要招 1.5 万名。而日本全国所有高校加起来,每年博士招生总数才一万多人。也就是说,在博士录取方面,中国只要派出三所大学,可以打赢整个日本。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进一步培养更多的博士。

最近国家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就明确提出,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占比。

为什么我们需要规模如此庞大的博士?中国的博士数量,过剩了吗?

放眼全球,中国已经成为一座无比巨大的 " 博士工厂 "。

博士扩招速度,比本科、硕士都要快。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 年中国招录了 17.11 万名博士,同比增长 11.6%;而硕士同比增长 3.2%;本科生同比增长 2.46%。

就拿上海交通大学来说,短短两年博士招录数量激增 42.9%(2024 年 3500 人、2025 年 4000 人、2026 年 5000 人),涨速比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还猛。

要撑起一年 5000 名博士的招录规模,得配多少博导、建多少实验室、腾多少宿舍楼和教学楼?

再加上各类课题经费,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 " 吞金兽 ",想想都觉得震撼。

好在上交不缺钱,每年的预算收入高达 200 多亿元。" 清北以下第一校 " 的名号可不是吹的。

想象一下,未来这批博士生毕业时,校长在拨穗仪式上可能要忙到手酸。

当然,中国的博士录取数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多,而是一步步 " 滚雪球 " 似的涨起来的。1982 年,全国博士生招录数才 300 多人,堪称 " 凤毛麟角 ";80 年代末突破千人大关;1995 年迈过万人门槛;2019 年,直接冲破 10 万人大关。

仔细看下面这个图表,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国 GDP 高速增长时期,博士扩招速度明显低于 GDP 增速;近几年 GDP 增速放缓了,博士招生却反而陡然加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国内外形势巨变,我们的博士教育也从传统模式,直接切换到了战略扩张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是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国家优先解决本专科普及率的问题。

但近几年,经济增长的核心矛盾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共识,对博士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同时叠加 " 科技封锁 " 与 " 教育升级 " 双重压力,推动博士扩招节奏显著加快。

2018 年以来,美国对华技术封锁逐步升级(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从 " 技术引进 " 转向 " 自主创新 ",而一个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库则是突破 " 卡脖子 " 技术的核心力量。

例如半导体领域,2023 年我国芯片人才缺口超 30 万人,直接推动微电子、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光电等学科博士扩招 ——当年这类学科博士招生人数达 1.2 万人,较 2017 年增长 150%,远超 GDP 增速。

国家战略项目的需求更直接:" 十四五 " 规划中 102 项重大科技项目,绝大部分需要博士团队承担核心研究任务。

2023 年博士招生中,理工农医类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八成,扩招速度与创新需求深度绑定。

数据也印证了自主培养博士的贡献: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 30% 为在读博士生。

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扩大博士规模来增强学术竞争力。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博士招生名额如同 " 学术硬通货 " ——导师有了博士生,才能承接课题;有了课题,才能争取经费;有了经费,才能支撑团队运行与个人晋升。没有博士生的教授,就好比没有士兵的指挥官,难以在学术战场上建功立业。

因此,从顶尖学府到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争取博士名额的行列。

总体来看,近年来的博士扩招并非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转型的积极响应。

不过,博士培养规模的快速扩大,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挑战。

首先感受到冲击的就是在读博士生。今年 3 月,学术期刊《Nature》通过对全球 107 个国家 3785 名博士生的调查,研究了不同国家博士生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在读博士的满意度最低(只有 60%),甚至不如巴西、印度。

香港大学研究员王彦博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博士生普遍承受着极高的工作强度—— " 每周投入超过 80 小时 ",远超我们熟知的 "996" 模式。他们就像拧紧发条的钟表,几乎无法停歇。

不容易的,是博士毕业后的职业前景。

陕西省 2023 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就显示,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是 76.68%,反而比本科生的 81.19% 低了一截。

由于高校教职与大型企业研发岗位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博士转向中学老师、村官等相对基础的岗位。

为此,国家也接连出手,提升对博士群体的重视和支持。

去年 10 月,中办、国办引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这就把博士生培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要求 " 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官媒更是下场定调,我们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中国科学报》发文称:中国每万人中仅有 7-8 名博士,博士占比尚不足总人口的 1%,远低于欧美 2%-5% 的水平。在全球博士占比排名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甚至未入前十。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博士生扩招的趋势还会持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博士扩招潮,和当年 " 四万亿" 大基建的逻辑是相通的——本质上都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 " 前瞻性布局 "。一个是修 " 物理高速公路 ",打通物流命脉;一个是建 " 人才智力高速 ",筑牢创新根基。

早年建设的高铁、电网等基础设施,也曾因使用率不高而受到质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设施逐渐发挥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博士扩招政策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术界与产业界能否实现有效对接。

只有让博士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这批高层次人才才能既实现自我价值,也撑起国家的未来。

今日播撒下的 " 博士种子 ",能否在明天长成支撑创新发展的 " 参天森林 "?

这不仅考验顶层设计的智慧,也取决于种子落地的土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本科 本科生 招生 录取 清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