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新消费 2小时前
不遭骂的“预制菜之王”萨莉亚,开始没人去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观潮新消费

西贝的 " 预制菜风波 " 仍未彻底结束,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关于广东汕头万象城西贝门店的闭店通知,导致 " 西贝闭店潮 " 成为热门话题。对此,西贝发布声明回应称,部分门店闭店情况属于正常动态调整,年内将开 8 家新店。

另一边,曾被西贝送上 " 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啥没人骂?" 热搜的萨莉亚,则刚度过了一个并不安稳的财年。

2025 财年(2024 年 9 月 1 日 -2025 年 8 月 31 日),萨莉亚全球销售额达 2567.14 亿日元(约 12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4.3%。净利润达 111.64 亿日元(约 5.3 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 37%。这是萨莉亚连续第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但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这份光鲜就打了折扣。报告期内,中国区营业收入为 709.61 亿日元(约 33 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 6.3%,且增长几乎依赖新店扩张。核心市场北上广三地营业利润集体下滑,跌幅均超过 20%,是近年来盈利表现最差的一年。

萨莉亚是没人骂,却也越来越少人光顾了。

萨莉亚能在中国广受欢迎,关键是足够便宜。而这种便宜,是一种能被时代记住的便宜。它打破了西餐 " 高脚杯 + 烛台 " 的高端滤镜,让无数人以人均 40 元左右的成本,体验了人生第一次用刀叉吃预制西餐的滋味。

如今,萨莉亚在中国遇上了非常能卷的对手。别的餐饮品牌纷纷降价,萨莉亚却逆势涨价。曾经的性价比王牌,正悄悄松动。

便宜第一,好吃第二

事实上,萨莉亚最初也没想过卖低价西餐。

1967 年,正垣泰彦在日本千叶县开出第一家萨莉亚门店,仅有 36 个座位,定位为中高端西餐厅,主打传统现做西餐,价格不菲。

彼时日本城市化加速,家庭消费能力提升,西餐逐渐普及。本是风口期的萨莉亚却没能吸引客源,反而因小混混进店打架引发火灾,萨莉亚被烧成灰烬。

这场意外成了萨莉亚的转型拐点。重整旗鼓后,正垣泰彦彻底转变经营思路,通过定价试探消费者的真实接受度。先降价 30%,再降 50%,最后咬牙直降 70%。将一份普通西餐厅卖 400-600 日元的意大利面,压至 150-200 日元。

极致低价引爆客流,日到店人数从几十人升至近千人。自此," 性价比 " 植入萨莉亚的品牌基因,成为其穿越周期的生存密码。

要把价格摁在地板上,必须在经营全链路开展 " 成本绞杀 "。萨莉亚的逻辑很简单:对自己足够狠,才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低价。

租金是成本大头,为此萨莉亚门店避开黄金商圈,优先选择次核心地段或商场高楼层,降低租金压力。早期萨莉亚的门店,就开在菜市场附近。同时为控制人工成本,雇佣大量兼职工。

食材则往往是弹性最大的 " 变动成本 ",也是决定餐厅口碑的关键。所以,萨莉亚所有食材原则上全部自产自销,从源头控制食材品质与成本。

萨莉亚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拥有自己的农场和加工厂,前者提供基本食材,后者提供肉类与乳制品。例如,市面上 1 棵普通生菜只能制作 2~3 盘沙拉,萨莉亚培育的特制生菜一棵能制作 5-7 盘沙拉。

如果说成本控制是萨莉亚的 " 护城河 ",那么极致效率就是其 " 加速器 ",萨莉亚在这点上更是 " 细节控 "。

衡量餐饮店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翻台率,翻台率取决于上菜速度,所以萨莉亚围绕上菜速度下了狠功夫。

首先,萨莉亚干脆砍掉了明火炉头,直接引进中央厨房模式,所有原料先在中央厨房加工,再做成半成品送往各门店,大大减少了厨师需求。在萨莉亚后厨里,没有颠勺声,取而代之的是剪开真空袋的 " 咔嚓 " 声。

为了一线高效运转,萨莉亚专门制定了员工手册,囊括 " 所有想到、想不到的细节 ",从迎客话术、擦桌喷几次喷雾,到食材是否裹保鲜膜、加热时长、牛柳放几根等,都有明确标准,让新人也能快速上手,既保证标准化,又提高翻台率。

有消费者实测,点 9 个菜 15 分钟上齐。换做现制炒菜,估计一个菜都得耗 15 分钟。

凭借 " 抠 " 到极致的性价比,萨莉亚在日本 90 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迎来爆发期,1999 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助其积攒了向海外扩张的资本。

2003 年进入中国市场初期,萨莉亚也曾遇冷。彼时它对标必胜客,将必胜客 28 元同款意面定价 18 元,但就上海当时的物价水平而言,这样的价格仍缺乏吸引力。

直到萨莉亚重走日本的来时路,连续多次降价,将一份意面压至 9-12 元。从此,许多大学生、年轻白领,甚至不少家庭的人生第一顿西餐,都在萨莉亚。

中国人吃东西讲究新鲜,萨莉亚也没藏着掖着,会在中国菜单明确标注 " 冷冻半成品 "" 中央厨房制作 " 字样,让顾客觉得被尊重。

既然价格公道,海带丝、烤菠菜、蘑菇汤等前菜只要 9 元,九寸披萨 22 元,饮料畅饮 8 元,想提升下格调点杯红酒只要 9 元,消费者也变得宽容——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预制。

花路边苍蝇馆子的钱,就能享受到品类丰富的西餐,食物不难吃,品质有保证,还能拥有体面的就餐环境。省钱带来的快乐,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成了确定的满足感。

涨价又缩水,萨莉亚人设要崩?

低价是萨莉亚深耕中国市场 22 年的核心标签,但这一标签正在松动。

过去 4 年里,萨莉亚在全球市场持续进行价格调整。财报数据显示,其海外市场客单价从 2021 年的 627 日元(约 30 元),上涨至 2025 年的 886 日元(约 42 元)。

即便 2023 年萨莉亚曾公开承诺对中国市场 " 不涨价 ",但这份承诺很快被打破。

2024 年 7 月,萨莉亚部分菜品首次涨价,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从 18 元涨至 20 元,金枪鱼沙拉从 11 元涨至 12 元。

2025 年,萨莉亚再次上调部分菜品价格,蒜香鸡肉培根芝士烤饭从 18 元涨至 19 元;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进一步涨至 21 元,两年累计涨幅达 16.7%。

萨莉亚的涨价,本质是成本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近几年,中国餐饮业面临租金、人力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萨莉亚也难独善其身。

2025 财年,其原材料价格上涨 13%,且中国市场的物流成本比日本高出 5 个百分点。背后是中日市场的先天差异,日本的门店分布相对集中,1 家工厂可以覆盖 2000 家门店。国内市场地域广阔、城市分散,无法实现全国门店的统一高效供给。

消费者对餐饮业的生存困境并非毫无感知,所以对于 1-2 元的涨幅,消费者普遍能理解,但对部分菜品 " 减量又降质 " 的情况则不能忍。

不止一位网友吐槽,萨莉亚的菜品份量明显缩水,味道变得难吃,且不少经典好吃的菜品被下架,简直是 " 性价比双杀 "。

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已投射到财报。

官方数据显示,当前萨莉亚在整个大中华区(包括内地及港台)的总门店数为 590 家,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门店总数达 497 家,占比近 85%,是业绩的 " 压舱石 "。

2025 财年,中国市场萨莉亚的营业收入为 709.61 亿日元 ( 约合人民币 33 亿元 ) ,同比增长 6.3%,但在北上广三地的营业利润全线下滑:广州降 27.3%,上海降 23.6%,北京降 20.3%。

相比之下,2024 财年萨莉亚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 529.87 亿日元,同比增长 27%;净利润为 83.54 亿日元,同比增长 33%。

客单价有所增长,同店表现却持续走弱。从 2024 财年第四季度(即 2024 年 6 月 -8 月),北上广既存门店的销售额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到目前仍未恢复,单店年销售额从去年的约 637 万元人民币下跌至 575 万元人民币,降幅超 10%。

在这种情况下,萨莉亚开始改变发展策略,从依赖存量门店利润,转向依靠新店数量驱动增长。

2025 财年末,上海、广州、北京分公司门店数分别达 197 家、222 家、78 家,合计较去年同期的 415 家增加 82 家。但新店盈利需要时间培育,短期内会拉低整体利润。

图片来源:截图自财报

中国市场原本就为萨莉亚贡献了多数利润,但凡市场不景气自然首当其冲。报告期内,萨莉亚在亚洲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10.5%,营业利润下滑 5.4%,同样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

好在,萨莉亚在中国苦心经营多年,经营利润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北上广分别为 12.07%、18.02%、13.86%,而日本本土门店利润率仅为 1.3%。

为了拉动客流,萨莉亚试图通过推新品破局。今年夏季,萨莉亚在广东市场推出 9 款新品,芝芝多多微辣辣鸡排、安格斯焦香牛肉汉堡、虾仁甜豌豆奶汁烩饭等。10 月 27 日,萨莉亚上海区域新版菜单上线。

更多的求变

业绩承压之际,萨莉亚中国不只是依赖 " 涨价 " 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掀起多维度变革,突破过往的经营边界。

外卖早已成为主流消费方式,前几年线下消费市场受阻,许多餐饮品牌纷纷接入外卖平台自救。但萨莉亚始终对其保持距离,核心原因是外卖模式与其极致低价策略冲突。

外卖平台不仅会抽佣,还常常通过补贴活动分摊成本给商家,这无疑会损害萨莉亚的盈利模型。哪怕在上线外卖的广东市场,也仅有部分门店试点外卖。

然而,今年的情况变了。自今年 2 月京东点燃外卖大战,各平台狂撒补贴厮杀大半年,打工人选择点外卖精打细算过日子,线下到店客流进一步被分流,前所未有的外卖 " 三国杀 " 将越来越多的萨莉亚门店卷入其中。

萨莉亚广州,截图自外卖平台

以萨莉亚广州东方国际广场门店为例,起初坚持没有上线外卖,直到 9 月终于开放外卖服务,随后配送一路降至免费,还上线了蒜香鸡肉芝士焗饭、肉酱意面等 15 元一份可送菜品,减轻凑单门槛,侧面反映出萨莉亚的盈利压力。

不过,这种妥协并未在全国同步。萨莉亚在北京、上海的门店仍坚持只做堂食,只允许第三方代购,且起送门槛比普通外卖要高,免配送费则至少消费 168 元或 198 元。

截图自外卖平台

对外卖的谨慎试探,并未影响萨莉亚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决心。继 2024 年萨莉亚首次公开喊出 " 在中国全国布局 1000 家门店 " 的目标,今年 9 月 25 日,萨莉亚又宣布计划到 2035 年把中国门店数量从目前的 615 家增加至近 1000 家,规模几乎翻倍。

之前萨莉亚主要在北上广开店,面对网上各地网友求萨莉亚来自己的城市开店的呼声,或许萨莉亚有所感知。今年以来,其已陆续进入肇庆、湛江、清远、江阴、余姚、绍兴等低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渗透,并宣布将在武汉设立子公司,进军华中市场。

向其他城市扩张要增量,是餐饮品牌成熟的常规操作。但萨莉亚闯入的,是一片早已 " 卷成泥潭 " 的战场。过去几年,中国餐饮行业深陷价格战、同质化营销的内耗,而下沉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红海。

下沉市场的竞争生态,远比一线城市复杂,华莱士、沙县小吃等知名连锁品牌深耕多年,客单价也低,另有各类中式快餐品牌深谙当地人饮食习惯。据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全国面馆、米粉店的人均消费分别为 19.6 元和 17.4 元。

而萨莉亚的 " 便宜 ",是建立在 " 西餐品类 " 参照系上的。如果将其放在 " 大众快餐 " 赛道对比,价格优势便不那么突出,特别是萨莉亚少了点中国人最喜欢的烟火气。

在残酷的竞争中,本土餐饮品牌不断学习萨莉亚的 " 中央厨房 " 模式,面向顾客对使用预制菜也不再讳莫如深,定价普遍亲民。

被网友称为 " 中国版萨莉亚 " 的米村拌饭,就是典型代表。其定价多在 25-30 元,部分门店还推出 3 元 " 穷鬼套餐 " ——一碗白米饭搭配免费小菜和海带汤。更有网友分享,遇到米村拌饭搞活动," 穷鬼套餐 " 免费提供,可谓是狠狠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米村拌饭再次证明,只要预制菜只卖预制菜的价格,就足以赢得消费者的宽容。据媒体报道,去年末米村拌饭在上海开出首店时,官宣门店数正式破千,线下门店经常排长龙。

一些西餐品牌也在 " 放低身段 ",如必胜客的 WOW 品牌直接对标萨莉亚,抢占低价披萨市场,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持。

面对内外挑战,萨莉亚选择从供应链入手补短板。考虑到地理和政策等因素,萨莉亚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与第三方合作,从外部购买食材。等到 2012 年,萨莉亚才在广州建成第一家食品工厂,用于酱汁、面坯等半成品的本地化生产。

随着门店扩张加速,供应链本土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4 年 10 月,萨莉亚投资 3000 万美元在广州建设新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进一步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保住赖以生存的平价优势,并为千店目标服务。

对萨莉亚来说,下沉不是 " 增量捷径 ",而是一场硬仗。其既要解决供应链适配、物流成本高的老问题,又要面对本土对手围堵、外卖短板明显的新挑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西餐 日本 汕头 社交平台 中国市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