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 1小时前
雷军投了2004年的小黄,做机器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3 年,尚在读大一的黄一凭借陆空两栖无人机项目,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被问及未来职业规划时,他说:" 希望创办一家机器人公司,用科技改变生活、影响世界。"

同年年底,黄一在宿舍里仅用数十天时间,亲手打造出成本不足 2 万元的双足机器人 AlexBot,并同步在知乎、GitHub、飞书等平台完成全栈开源。当时,他 19 岁,能独立实现机器人从 0 到 1 行走能力全栈开发。

2025 年,黄一在上海创立萝博派对,专注全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目前用户已覆盖高校科研、机器人创业公司、工业检测研究机构等,十余家企业及高校已复刻其技术方案。

11 月 12 日,萝博派对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级(国内双足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最大笔)种子轮融资,由经纬创投与小米战投联合领投,L2F 光源创业者基金、银河通用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零部件与运动控制技术的自主研发。

截至目前,萝博派对虽未正式量产交付产品,却已拒绝数百台机器人的意向订单,希望优先构建技术基础与社区生态。

01

萝博派对成立于 2025 年,创始人黄一出生于 2004 年,2023 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本科阶段便创造出了 AlexBot 系列双足机器人。

他没有把这些机器人封闭私用,而是选择了开源,将整套工程流程、代码、文档都公开,在 GitHub 上积累了超过 4000 星,文档浏览量也超过 20 万。黄一早年还曾凭陆空两栖无人机项目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他曾说自己愿意 " 用科技改变生活、影响世界 "。

传统人形机器人项目通常技术壁垒极高:硬件闭源、协议封闭、设计不标准,而且价格昂贵,开发者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很多公司急于量产、追订单,却忽视底层架构和生态的建设。黄一认为,开源是破解这些痛点的关键。开源可以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也能通过社区累积经验,推动底层标准化,减少重复造轮子。

今年 2 月,在傅利叶赞助下,黄一完成迭代版 AlexBotMini。3 月,黄一大三提前毕业,随即创立 RoboParty 萝博派对,专注于全开源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据悉,黄一也是国内最年轻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CEO。

创立之后,团队投下了数百万元用于底层研发。值得一提的是,在融资启动最初的一周,RoboParty 收到了某上市公司对数百台机器人订单的意向。但黄一选择拒绝。他不急于扩生产,而是优先构建技术基础与社区生态。他曾表示,在技术尚不成熟之前,更重要的是吸引高质量开发者,而不是盲目追量。

在技术布局方面,RoboParty 已经研发出 ATOM01 与 ATOM02-M 系列样机,并计划在 2026 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布 ATOM02,并开源全部堆栈。

截至目前,RoboParty 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影响力正在迅速积累。其创始团队年轻、技术全栈、开源社区活跃,这些都是其核心竞争力。

02

RoboParty 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其全栈开源的定位。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更倾向于闭源商业路径,强调自身硬件与算法优势;而 RoboParty 则像是构建一个开发者生态,开放机械、电控、算法、训练等全部模块。

这种策略在初期可能利润不高,但长期来看,它有望通过社区共建加速迭代,并在未来构建平台级壁垒。正如黄一所说,他们在做的是 " 下一代计算平台 ",不仅是卖机器人,更在打造一个让开发者和用户都能参与的生态基础。

这个行业正被几大技术趋势推动。

首先是大模型 + 多模态 AI:随着语言模型、视觉模型与强化学习结合变得成熟,人形机器人能理解更复杂指令、做规划、交互更自然。

其次是 模块化硬件和标准协议:开源和标准化可以降低开发门槛,加速产业化。

再者是 sim-to-real 技术:模拟训练和现实部署闭环越来越紧密,让机器人能更快适应真实环境。

最后,随着训练基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如上海等地的训练中心),行业将积累更多物理交互数据,为智能化提供养料。

通过开源,RoboParty 能够吸引研究者和开发者参与,将模拟与真实数据回馈进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他们可以在未来快速升级硬件;通过社区,他们能逐步建设出属于自己的用户基础和生态,这将有助于未来商业化阶段的可持续扩张。

03

一直以来,双足机器人都是机器人领域最 " 硬核 " 的方向,两条腿看起来接近人的形态,但在工程上却意味着指数级的难度。机器人要在一连串不确定的环境里持续保持平衡,每一步都在处理重心偏移、触地反馈、惯性变化等复杂变量。

另一层难度在于智能。行业里常说,现在的机器人 " 可以走,但不会做事 "。动作控制可以靠传统算法堆出来,但要让机器人理解世界、处理任务,并且在陌生任务里自己探索路径,就必须依赖更强的决策智能——这是过去十年里一直难以突破的部分。

虽然各家公司都在做动作库和任务建模,但这些能力在遇上真实环境、不规则物体、突发变化时,表现往往远不如理想,精准但机械,强大却不灵活。而成本问题更是让行业长期处在 " 能造不能用 " 的阶段。

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反而迎来了一种 " 黎明前 " 的乐观情绪:人工智能终于补上了机器人长期缺失的那块拼图。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成熟,让机器人具备了学习和理解能力。机器人不是被写好,而是被训练出来,它开始具备泛化能力——即面对从未出现过的任务,也可以尝试解决。

供应链能力的成熟也让这个赛道出现了历史性窗口。高扭矩执行器、轻量化材料、低成本传感器、紧凑型电机等关键部件的价格在近三年出现明显下降,让双足机器人第一次从 " 昂贵玩具 " 变成 " 可量产产品 "。

虽然今天的双足机器人看起来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距离,但有观点认为,行业已经具备像智能手机在 2007 年那样的早期特征:技术可行了,成本开始下降了,生态正在成型,开发者数量变多,软件框架和硬件标准逐步统一。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像 RoboParty 这样选择以开源为核心路径的新公司,实际上抓住的是另一条更长线的赛道:不是从卖机器人开始,而是从建立生态、汇聚开发者、降低行业门槛开始。对于一个仍在早期的赛道来说,这恰恰可能是最具杠杆的那种打法——先把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建好,让后来者在它的 " 地基 " 上继续发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开源 融资 无人机 竞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