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昨天
为什么“冷不丁梆梆就能两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喜人奇妙夜》的节目中,演员张兴朝扮演的张八旦创立了一种 " 任何人都有精神放松的时刻,而我们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上去梆梆就两拳 " 的武术门派。这个门派在实操的时候,会出现各种让人无语和抓地的效果,实在是很难回答他的经典一问:" 梆梆不梆梆?"

图源:《喜人奇妙夜》

但是问题来了,通过一般的生活实践就可以发现,在这种看起来很扯很搞笑的 " 冷不丁 " 效果下,要实现 " 上去梆梆就是两拳 ",确实是非常难做到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确实,即便不了解心理学,也能感觉在 " 冷不丁 " 和 " 梆梆两拳 " 之间,横亘着一个心理学选题,但是一时间又有点说不上来是什么……其实,你感觉说不出来,是因为它处于认知步骤的 " 黑匣子 " 中。

这个黑匣子,或者说 " 黑箱理论 ",最初是在   20 世纪初,由行为心理学的老祖——华生(J.D.   Watson)和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完整的行为(或认知)过程,本应该包括这三个步骤:

1、输入: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

2、心理过程:注意、感知、思维(信息处理)、情感;

3、输出:个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华生老祖和斯金纳老祖认为,由于人类大脑中的心理过程是不可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所以认知过程就像一个黑箱一样,而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上。当然,这个理论后来受到了很多诟病,因为它太过无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要全面理解人类的行为,就必须要探索黑箱内部的结构。一个更全面的心理过程解释模型,必须包括注意、感知、思维、记忆、情绪、情感和动机等过程。(好消息是现代科学技术比如核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的发展,已经让黑箱内部变得越来越可观测和可测量了。)

但我们也需要知道,这个黑箱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中转站,而是会对即将到来的 " 输入 " 形成主动的 " 预期 "。而黑箱内的各类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根据 " 预期 " 来对 " 注意力 " 和 " 思维 " 等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来形成合理的 " 输出 "。

如果 " 输入 " 与 " 预期 " 匹配,那么黑箱内调度成功,即可形成有效的 " 输出 ",从而验证了 " 预期 " 正确,形成闭环。如果 " 预期 " 错误,那么黑箱内的调度失败,则会形成无效输出,触发黑箱警报,迫使黑箱更新原有的预期模型。

张八旦所发明的这个武术流派,特别像发展心理学中的 " 违背预期的范式 "。常常给婴儿做实验的读者都知道,婴儿实验根本没法做,因为他们不像成年人或是儿童一样能够按照你的要求来报告结果。但婴儿研究又是了解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怎么办?

心理学家们就是很好地利用了 " 预期 " 和 " 违背 " 这两件事,产生了 " 冷不丁梆梆两拳 " 的效果。就好比下面这个实验图示——研究者想考察 3-7 个月婴儿的客体恒常性(即物体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图示的上面部分流程,实验者将木块放到大盒子里,揭开白板后,婴儿并没有表示震惊,因为它展示的是一个符合预期的情况:木块可以被较大的容器装下,所以就看不见了。

而下面部分,实验者(假装)将木块放到小盒子里,揭开白板后,被试婴儿们都惊呆了,这展示的则是一个违背预期的情况:大木块是无法被小容器装下的,但是竟然还是不见了。

这就是 " 冷不丁给了孩子两拳 ",在实验中,孩子整个人都傻了,这得亏是不会说话,不然就得骂街了——你是觉得我好骗是不是?

通常来说,小婴儿在下面的实验条件下会出现更长时间的注视——他的小脑袋瓜里很可能在想:那个木块怎么就被不见了。但是却完全不知道,其实是这些叔叔阿姨们捣的鬼。

张八旦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个行为:不按常理出牌。他的 " 冷不丁梆梆就两拳 ",实际上就是在扰乱黑箱的工作体系。

举个例子:

鹿老师(我的妻子)说她新学了一样格斗术,要请我到客厅里去比试比试。她对我说 " 请 ",我礼貌地回她 " 请 ",话音未落,鹿老师就 " 梆梆 " 两拳落在了我的面门之上。

输入 1:鹿老师对我说 " 请 "。

认知过程 1:我注意到她在邀请我走到客厅格斗。

输出 1:我礼貌回应一个 " 请 "。

我预期中的——

输入 2:她迈步走向客厅。

认知过程 2:我注意到我要跟上她的步伐。

输出 2:我迈步走向客厅。

实际上的——

输入 2:她梆梆给我两拳。

认知过程 2:???

输出 2:???

以上就是对 " 为什么我会陪我的妻子鹿老师一起观看《冷不丁梆梆就两拳》这个作品 " 的心理学过程详细拆解。

说实话,看完这个作品我确实被其对 " 意义 " 和 " 预期 " 的解构打动了。就像鹿老师在焦虑的时候,经常会问原因,问目标,问意义,问预期,问成功或失败的几率。我的回答是 " 不要问,你就做 "。

不要做大计划,不要作大叙事,不要给具体的事情赋予太伟大的价值和寄托,因为具体的事情变数太多,一旦做不成,信仰就崩塌,人就容易疯魔。面对具体的事情,不要问,直接做,见势不妙,掉头就走。

这让我又想到了一位剥离 " 意义 " 的神人——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放弃了对意义的追问。在既定的规则里,我遵循你的逻辑,就会成为你的奴隶,我叛逆你的逻辑,我就获得了自由。

《西西弗斯》,提香(1548 年-1549 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我们不追求赢,也不追求输,不追求快乐,也不追求哭。我们什么都不追求,我们上去梆梆就是两拳。

策划制作

作者丨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徐来

责编丨徐来、张一诺

审校丨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婴儿 心理学 武术 效果 实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