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10小时前
【散文里的仁怀】仁怀,在深秋的远近之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时值深秋,一个秋阳暖暖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房里写作,忽然在微信里收到一份邀请函: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颁奖活动定于 2025 年 10 月 30 日在贵州仁怀举行,请您于 29 日报到 …… 落款是中国散文学会。

我满是疑惑:贵州那么远,为啥请我参加,难道因为我是新入会的中国作协会员么?

望着窗外的田野,看到几个农人在田间劳作,我有些出神。忽然想到作为一名偏好散文的农村作者,不是像农人一样期盼着秋天的收获么。走出水乡小镇,去往遥远的贵州,亲眼目睹这个全国散文界最有影响的颁奖活动盛况,不正是开阔眼界、增加见识的极好机会吗?就当是一次远行旅游吧!

10 月 29 日早上 6 点,我就启程去往上海浦东机场,搭乘下午 1 点飞往贵州仁怀茅台机场的航班。巧的是,我遇到了也去参加这次活动的安徽枞阳作家胡大平老师。

谁知,我们刚在机舱里坐好,就传来乘务组的通知:因仁怀傍晚将有大雨,飞机无法降落,本次航班取消。我们一下子懵了。好在胡大平老师立即拿出改道铁路的方案,我们几经辗转,最终搭上了去往贵阳的动车 …… 当我们在阴雨蒙蒙中赶到仁怀希尔顿欢朋酒店报到时,已是 30 日凌晨 2 点 40 分。1800 公里的路途,我在车上颠簸了 20 多个小时。

我从迷糊与忐忑中醒来时,是早上 7 点。推开窗,远处是烟雨迷蒙的群山,不像我的家乡一马平川;深呼吸,满是山野的清新,却如家乡小镇湿润的气息。

白天的日程是参观。

第一站是仁怀博物馆。这里是了解仁怀历史的窗口,展示了非遗、酒都文化、红色印记等,馆藏文物有 8000 余件(套)。身为一个农耕文化研究爱好者,我的目光总会在一件件农器具上停留。扁担、横掀、木桶、畚箕 …… 它们一个个体色枯褐,外皮斑驳,虽然饱经风霜,但其外形和名称,与我的散文集《农具家族》中所描写的家乡农具几乎一模一样。

家乡兴化是传统的农耕地区,这些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大面积种植水稻、麦子和油菜等庄稼。而在仁怀,它们不仅被农民用来种植小麦、糯高粱等酿酒原料,同时也是酿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作工具。据讲解员介绍,酿造茅台酒,须遵循 "12987" 工艺,即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在这些流程里,踩曲、装仓、翻仓等步骤,历时数月,均需人工操作,都离不开扁担、畚箕、横掀、木桶等工具的使用,劳心费力。

在我的家乡,兴化人民用传统农具将盐碱荒地打造成了 " 鱼米之乡 "" 千垛花海 ";而在贵州,仁怀人民则用这些工具酿造出香飘世界的茅台酒,仁怀也随之成为闻名遐迩的 " 中国酒都 "。幅员辽阔的中国农村,尽管地域各不相同,但我们的先民却在艰辛劳作中发明了成千上万种农具,以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创造了灿烂丰厚的农耕文化,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红军医院旧址参观时,我又看到了特别熟悉的一种器具——马灯。我家里至今保存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它是我和父亲艰苦生活的见证。父亲曾用这盏马灯住过牛棚,夜里为牛添草、把尿;我也曾经用它在生产队打过夜工,巡查防洪圩堤。

这里有两盏马灯:一盏是毛泽东主席旧址的房间里,一位红军战士高举着马灯,灯光透亮,毛主席站在《红军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要图》面前,神情凝重,双眼炯炯有神,他正深入思考着当前的斗争形势 ……;另一盏马灯挂在红军临时医院的卫生室里,灯光下,一位红军医生正在为身负重伤的战士的右腿截肢:没有麻醉药,医生只能用当地百姓自制的白酒消毒;没有截肢的专用器具,只能用当地木匠的锯子 ……

看到这些马灯下的情景,我忍不住眼睛湿润。如果不是一代伟人运筹帷幄、横扫千军,如果不是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哪里会有今天的锦绣江山、国泰民安?比起红军战士,我和父亲吃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长岗镇蔺田村,我们参观了尘外南山民宿和南山云逸民宿。浓密的树荫中,别致的木楼依坡而建,院子里鸟语花香,游人的笑声洒落在小桥流水旁,两家民宿犹如江南园林。蔺田村曾是贵州省的贫困村,村民一直以种地、打工为生,没有稳定的致富产业。" 我们依靠青山绿水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办农家乐餐饮,建民宿旅店。经过多年努力,蔺田村 2024 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73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1 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杨远邦向我们介绍。

我忽然感觉,面前介绍村情如数家珍的杨书记,好像就是我们兴化的村干部。他们和杨远邦一样,长期扎根农村,想尽一切办法,带领千家万户创业致富,共奔小康目标。其实,何止是江苏、贵州,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无数个这样的基层好干部。他们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埋头苦干,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晚上,全体与会人员一起去往 "1915 广场 ",参加第十一届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

因为冰心散文奖有严格的评选程序和保密纪律,所以即使当所有嘉宾和观众都坐好后,获奖作品仍然是谜。

颁奖现场灯光耀眼、气势宏大。8 点 30 分,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老师和遵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航分别致辞后,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老师宣布获奖作品。

当我听到 "《农具家族》,作者陈明干 " 时,我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国内散文界的大奖怎么会眷顾一个苏中地区偏远乡镇的基层作者呢?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当我们一组获奖人员登上领奖台,从叶梅老师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和奖牌时,台下即刻响起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被台下观众的激情深深感染,心潮激荡,真想大声说:谢谢你们,仁怀的朋友!

31 日上午," 获奖作家座谈会 " 结束后,我预订了第二天上午回江苏的航班。发现我没走,外面又下雨,仁怀的文学爱好者杨优炼老师热情地邀请我坐他的车,参观他所在的酒厂。半途中,另一位文学爱好者刘永胜老师电话联系杨优炼,说是河南的四位老师也没有走,邀我一起到他家吃晚饭。我再三推辞,但杨老师的盛情难却:路远迢迢来一趟不容易,今晚就尝尝我们仁怀普通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吧。

临晚来到刘永胜老师家中时,我惊讶地发现,这里居然是一处文学沙龙,名字也很别致:" 水为之 "。书柜里、客厅墙上,文学图书、名家介绍、沙龙会员简介、发表作品展等等,浓浓的书香气息,吸引我驻足观看。刘永胜介绍说,他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常在报刊发表文章,最近又新出了一本散文集《独佳记忆》,平时特别喜欢邀请文学爱好者来家里作客交流。

刘老师的夫人在厨房里忙碌着,时不时地和我们搭话。她忙里忙外、快人快语的热情如我弟媳一般。我们围桌而坐,刘永胜老师拿出他家自制的酱香酒,不停地斟酒、敬酒。席间,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关于文学的话题。大家虽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仿佛久别重逢,这份情谊犹如美酒的醇香令人回味。

次日上午,我登上返程的飞机,望着舷窗外的天空,感叹此行收获颇丰。冰心散文奖,是我从江苏兴化远赴贵州仁怀采撷而归的一枚硕果,我的内心和深秋时节的农人一样满是惊喜与慰藉。贵州仁怀,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跋涉而来亲眼目睹的山水人文,也会珍藏在记忆的相册里,长久地铭记与自勉 ……

作者简介:陈明干,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农耕文化研究爱好者。出版有散文集《乡村记忆》《里下河农事》《农具家族》和文史集《千年农本》。十多篇散文获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农具家族》获冰心散文奖,《里下河农事》获郑板桥文学艺术奖、泰州市政府文学艺术奖。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航班 博物馆 山野 子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