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 21小时前
非遗润心田 实践育新人 ——“非遗进校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伏龙坪小学的竹编非遗课堂

扫码查看视频

开栏的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也是兰州这座城市温润的文化记忆。为了让 " 老手艺 " 接上 " 新地气 ",让青少年成为非遗传承的 " 活载体 ",兰州市各中小学校和在兰高校深耕非遗传承教育,将非遗保护与校园育人深度融合,让古老非遗与青春力量碰撞出璀璨火花,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今日起本报刊发系列报道,聚焦兰州非遗进校园的生动实践,让广大读者了解学校师生从初识非遗到爱上非遗,再到传承非遗的鲜活故事。

当指尖翻飞的工坊编织邂逅课堂上的奇思妙想,当余音绕梁的传统戏曲遇上课间的欢声笑语,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 " 青春对话 ",在兰州的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

近年来,兰州市各中小学深耕非遗传承教育,将非遗保护与校园育人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创新 " 实践体验 + 特色课程 " 模式,让原本 " 藏于深闺 " 的非遗从静态保护变为可动手、可体验、可传承的动态课程,在孩子们心中厚植文化认同,让非遗在校园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巧手编织七彩梦 美育润泽成长路

" 您现在看到的是金塔路小学的编织社团,编织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古老传统艺术,是我国的特色民间文化,它集结了编与织的技艺。社团主要以竹编、绳编、藤编、草编等为主。"11 月 5 日,在金塔路小学的社团活动中,编织社团的小小讲解员李玥彤手持精巧的竹编作品,自信满满地向大家介绍着。

在编织社团的教室里,来回转动织布机,零散的毛线在孩子们的手里面变成了精美的挂毯;孩子们跟着老师 " 挑一压一 " 的要领,小小的手把竹片交错叠起,一个篮子的雏形或是一枚小巧的杯垫便慢慢成形。" 当编织从一门课程变成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时,我知道,传统文化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活态地生根发芽了。" 金塔路小学编织社团指导老师王姝瑾有感而发。

除了编织,还有扎染、掐丝珐琅等数十种非遗技艺课堂,每周二、三、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是金塔路小学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之一。学校专门开辟了非遗展示区,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陈列其中。由社团的孩子们担任小小讲解员,讲述在非遗学习过程中的趣事和收获。在这里,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孩子们亲手触摸、用心感受、积极创作的鲜活存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耐心、细心和创造力,劳动实践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 金塔路小学深耕非遗传承,构建过程性非遗课程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深度融合。孩子们通过学习不同的非遗课程,了解非遗起源与故事,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感受文化魅力,滋养学生的成长。" 金塔路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海萍说道。

本草课堂识药香 中医国粹入童心

" 石杵要砸得均匀,艾叶才能变成软乎乎的艾绒!"" 卷的时候手要慢心要细。"11 月 11 日,在红山根小学的 " 中医药学堂 " 中,孩子们正跟随老师学习如何制作艾绒、卷制艾棒和正确艾灸。

" 固定成型时,双手捏住棉纸,从棉纸一端向另一端紧密卷起,卷至末端时,用棒棒胶涂抹棉纸边缘,按压固定。" 五年级三班刘昶力一边卷着艾棒一边说道。另一旁艾灸体验区的孩子们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五年级 4 班的祁建辰拿出做好的艾棒,小心翼翼地点燃,给一旁的小伙伴做起了艾灸。

" 学校的非遗课程以‘传承文化根脉,培育匠心精神’为核心,开设了中医药课程、缤纷贴画、蛋雕课程、刻纸艺术四大特色模块。" 红山根小学副校长魏佳告诉记者," 从三年前开始,学校带领孩子们全程参与艾草种植、采收、碾制、卷制和艾灸,并开设了‘红山中医药学堂’。同时,聘请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专家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带领孩子们辨识本草,感受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五一山小学内,陇原工匠、甘肃省劳动模范魏军团老师正站在讲台前,手里举着一把黄芪,向孩子们展示:" 大家看,这是黄芪,表面有细细的绒毛,断面是淡黄色的,它是咱们甘肃的道地药材。"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药,魏老师带来了黄芪、金银花等常见中药,让同学们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方式,近距离认识中药材的形态、质地和气味,并鼓励大家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奥秘。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分享了用红枣、枸杞煲汤养生的经验,有的讲述了用生姜红糖水缓解感冒症状的故事,课堂变成了热闹的 " 本草交流会 "。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是五一山小学的重点社团活动,既增长了孩子们的中医药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五一山小学校长颉珍表示。" 不仅如此,学校还有由京剧脸谱社团、以古法造纸与活字印刷为主的美术社团、布艺和编织等社团构成的‘五彩社团’,旨在推动非遗走进课堂、融入生活,积极推动‘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近传统、涵养自信,在创造中传承,在体验中成长。"

戏曲声腔润校园 文化基因种心田

" 一二,嗒!一二,嗒!"11 月 10 日,伏龙坪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五年级一班的竹竿舞现场,随着欢快的舞曲,孩子们双脚交替腾跃,灵动的身影在竹竿间穿梭,在律动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操场另一侧,六年级二班的 " 跳房子 " 游戏正火热进行。彩色格子里,孩子们跟着节拍左右脚交换跳、交叉跳,每个人都精准落格又敏捷弹起。

竹编课上,孩子们围坐成圈,手中的竹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蝈蝈笼子便初见雏形;糖画课的案板前,学生们手持小勺,舀起融化的金黄糖浆,或勾勒线条,或填充块面,短短几分钟,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便 " 跃然纸上 "。" 我最喜欢的非遗课程是剪纸课,每一张剪纸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我不仅学会了剪各种传统图案,也愿意当剪纸这项非遗的小使者,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 四年级一班学生王奕丹告诉记者。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独轮车课程。作为体育类非遗项目,老师先从 " 木牛流马 " 的传说讲起,再到近代独轮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的作用,让孩子们了解其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的转变。操场上,孩子们脚踩踏板,在标杆间小心翼翼地来回穿梭,在操场划出漂亮的弧线。

" 我们希望让非遗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浸润孩子们的成长时光。" 伏龙坪小学专职副书记李雪薇表示,自 2019 年构建 " 自然生长 " 课程体系以来,学校以 " 游戏 + 体能 " 为核心,每学年为学生提供至少 24 项特色课程选择,其中传统游戏与非遗项目成为孩子们最爱的 " 成长伙伴 ",也让非遗技艺 " 活 " 起来、" 动 " 起来。

在清华小学,传统戏曲的魅力点亮了校园的艺术天空。清华小学通过 " 戏曲进校园 " 工作坊等项目,构建起多元美育体系。前不久,在学校 " 戏韵承千载 童心颂华章 " 戏曲艺术节上,同学们用稚嫩的嗓音和灵动的身姿,演绎了《京剧娃》《三滴血》《旌表记》《铡美案》等多个经典戏曲片段。" 小戏骨 " 们的精彩演唱,都展现了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传承。不仅如此,各班还精心打造了班级戏曲文化角,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和欣赏戏曲文化的平台。同时,邀请专业的戏曲演员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展戏曲知识讲座,让孩子们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

" 传统戏曲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旨在通过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戏曲中的故事和人物,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清华小学校长张玉香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周言文 实习生 刘阿丽 文 / 图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兰州 中小学校 中小学 艺术 美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