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12小时前
守护精神之魂——从贵州看红色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位于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红色是其鲜明的文化底色。烽火岁月,从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的长征,到抗战中的战略大后方,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牺牲、奉献,为这片热土注入蓬勃不息的红色基因。

今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从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红色旧址,到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文旅品牌,再到春风化雨般的精神传承,贵州高度重视保护、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焕发出璀璨时代光芒,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系统性保护筑牢烽火记忆

初冬时节,赤水河畔。走进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红军总参谋部驻地旧址,灰白的石板、泛黄的柱础浸染了数百年的风霜,却保持着原有的古朴,屹立不倒。

此处原为古寺庙惠民宫。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在这里拉开四渡赤水的序幕。古刹的戏台上,红军文工团表演话剧《打倒罗义甫》,为红军的群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年久失修,惠民宫一度面临腐朽损毁的风险。

△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惠民宫内,党员干部参与红色培训(2025 年 9 月 17 日摄)。新华社发

" 近年来,我们筹集资金,对惠民宫等红色旧址进行持续性修缮和保护,不仅能够正常使用,还在这里开展《从四渡赤水看党的群众路线》红培课程,每年开课近 200 场。" 习水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王德维说。

贵州对红色旧址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各级各类革命旧址的全面保护工作,整体保护革命旧址本体和周边环境,革命旧址与其他民族文化、自然遗产协同保护。

在黔南州福泉市,检察官正在针对一起涉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公益诉讼案开展 " 回头看 "。今年 4 月,有线索反映红军滴水岩战斗遗址等 5 处红色遗址存在保护不到位的情况。

" 我们通过走访、运用遥感卫星、3D 建模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目前已确认整改到位。" 福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邓迪说。

近年来,贵州省司法机关为红色遗产撑起 " 保护伞 "。贵州检察机关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行动,2023 年以来,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 130 余件,让红色文物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人们在遵义会议会址门前参观、留影(2025 年 5 月 13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摄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观众佩戴头戴式显示器后,可获得更为立体、逼真的场景体验。

" 我们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现有展陈相应展项、场景进行数字化提升,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互动性和体验性。"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说。今年以来,该馆已接待游客超 800 万人次,在全国革命纪念馆中位居前列。

据贵州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重点红色纪念场馆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首批 25 个重点红色纪念场馆纳入管理。

红色旅游激活发展新引擎

站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远眺,蜿蜒的抗战公路与峰峦融为一体。当赛车引擎的轰鸣声与群山共鸣,强烈的历史感与现代感同时扑面而来。

二十四道拐因沿途有 24 处连续弯道而得名。抗战期间,约 45 万吨援华物资经此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游客在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观景台拍照(2025 年 10 月 6 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如今,随着汽车爬坡赛、山地跑、火把节等文旅体育活动在二十四道拐先后举办,带动当地 " 人气 " 和 " 财气 " 两旺。

" 赛道难度大,对车手的技术和车的性能要求很高,很有挑战性。" 在这里参加汽车爬坡赛的车手王皓乐说。

据贵州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省依托 2000 多处革命遗址、750 多处长征文物等红色资源,围绕 18 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 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19 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重要场所,深入推进长征文化遗址、抗战遗址、三线工业遗产等融合发展,不断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打造 " 文化 +" 产业链。

红色旅游为红色故土注入动能,成为拉动贵州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初冬时节,从高空俯瞰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座红色建筑十分醒目,宛如镶嵌在群山间的红色飘带,天南地北的游客如织。

在这座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内,AI 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技术,令游客置身声光电交织的战场,与利用全息技术形成的红军无名英雄面对面,在 " 寒风 " 中目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多维度屏幕展示战略推演和行军路线,观众座椅起伏,感受四渡赤水战役红军渡江时的艰苦 ……

△演员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进行《红飘带 · 伟大远征》表演(2025 年 11 月 15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 当我置身于枪炮声轰鸣的战场,身边的红军战士冲锋、倒下,历史突然具象化了,很震撼。" 来自甘肃的游客王女士说。

由于地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附近,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已成为游客下飞机 " 打卡 " 贵州的第一站。运营两年来," 红飘带 " 迎客超 200 万人次,收到 6.5 万条游客留言,成为贵州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打造 " 多彩贵州 " 文旅新品牌的靓丽文化地标。

△游客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 红飘带 " 外参观(2025 年 11 月 15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 精神之钙 " 滋养年轻一代

走进乌江岸边的构皮滩水电站,红色文化广场上,一座巨船造型的雕塑宛如一部立体的红色史书——

红旗下,一边是红军战士手握长枪,张口挥臂,似乎呼喊着战斗口号前进;另一边,构皮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手执勘测仪器,灼灼目光投向远方。

1935 年 1 月,红军战士劈波斩浪、强渡乌江。也是这条气势磅礴的江河,却有 " 乌江滩连滩,十船九打烂 " 的说法,断航多年。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攻坚,2021 年,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投入试运行,乌江全线复航。

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都要来到红色文化广场,在雕塑前聆听强渡乌江的故事。" 红军先烈、白手起家的水电站建设者们,是我们的榜样。我要用青春和汗水,守护这条‘黄金水道’的畅通。"27 岁的构皮滩水电站机电班工作人员周家城说。

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在半山腰上巍峨矗立。91 年前,战斗到最后的长征先遣队战士 " 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 ",砸毁枪支,毅然集体跳崖的故事还在百姓中流传。

近年来,以《伟大的转折》《二十四道拐》《浴血困牛山》等为代表的一批 " 贵州出品 " 优秀影视作品,让年轻一代在光影的世界里与革命先辈对话,将理想信念扎根心底。

△演员在贵州省遵义市伟大转折剧场表演《伟大转折》(2025 年 1 月 8 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 沿着先辈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 浙江大学第 27 届研究生支教团湄潭分团成员陈宇浩观看电影《浴血困牛山》后说。

少年们站在先辈教唱抗日歌曲的草坪上,高唱红色歌曲。这是贵阳路边音乐会的一幕。

1937 年深秋,贵阳街头,参加 " 筑光音乐会 " 的青年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亡国奴当不得 " 的呐喊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号角。

△这是在贵阳市云岩区文昌阁日晷广场举办的主题为 " 黔岭丰碑 贵州抗战记忆 " 的路边公益音乐会(2025 年 8 月 22 日摄)。新华社发

近年来,延续 " 筑光音乐会 " 精神内核的群众文化活动——贵阳路边音乐会引发全国关注,上演超过 450 场,现场观众 350 多万人次。《茉莉花》与《国际歌》创新融合,《黄河大合唱》磅礴再现,一场场红色主题音乐会,让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街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厚重红色记忆,正在西南沃土持续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成为引领一代代年轻人的价值坐标。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凝聚奋进的力量。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长征 贵州 烽火 检察官 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