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提出:"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县域兴,则市域活、省域富、国家强。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已达 54 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近 40%,62 个 " 千亿县 " 如繁星般照亮中国经济的广阔腹地,展现出蓬勃生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 7 个 " 超强县 " 经济总量均超 2000 亿元。
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枢纽,承载着半数以上人口的县域,从来都是中国经济最深厚的根基、最广阔的舞台。过去,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中心城市的繁华,却忽略了县域经济暗藏的巨大潜能。如今,这份潜能已然爆发,县域经济正以 " 星火燎原 " 之势,构建起多点支撑、全域发力的发展格局。
县域经济的蓬勃生机,源于对自身禀赋的深刻认知,源于 " 一县一业、一域一品 " 的精准定位。连续 21 年登上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的昆山,虽不产一粒咖啡豆,却形成了覆盖贸易分拨、研发烘焙、品牌销售全链条的千亿级产业链,占据全国 60% 的咖啡生豆烘焙量。江阴的高端制造、义乌的小商品贸易、晋江的纺织鞋服,这些县域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深耕特色产业,既避免了产业雷同的无序竞争,又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带动了就业增收、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县域经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内生动力,彰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气。在制造业的赛道上,有的县域以完备的产业链集群筑牢根基," 小产品 " 做成 " 大产业 ",用精工细作诠释着实体经济的硬核实力;在商贸流通的舞台上,有的县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通内外循环,让 " 小商品 " 联通 " 大世界 ",用流通活力展现中国市场的广阔纵深;在特色产业的天地里,有的县域深挖文化、生态等资源禀赋,将传统产业与现代元素相融,让 " 老品牌 " 焕发 " 新活力 ",用创新思维激活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这些县域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不必千篇一律,成功无需复制粘贴,只要找准定位、深耕细作,每个县域都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占据独特位置,都能以特色优势铸就发展锋芒。
县域稳则天下安,县域兴则百业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我们持续坚守特色发展之路、激活创新驱动引擎、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必将释放更大的发展能量,让无数县域的 " 微光亮 " 汇聚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 满天星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最坚实的根基,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李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