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奋 7小时前
高手和韭菜的区别,就在于怎么想“如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作者:思想钢印,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悔不该 ……

很多人在失败的初期,总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句话 " 当初要是不 …… 就好了。"

" 当初要是不跳槽,安安稳稳地做下去,现在也不会弄成这样 ……"

" 当初要是发现不适合就果断分手,也不会拖了这么久,搞得身心疲惫 ……"

" 当初要是见好就收,保住利润,也不会落到今天,血本无归的地步 ……"

这种思考方式叫 " 反事实思考 ",这种心理机制会在脑海里假设一些与已经发生的事实相反的情景,最经典的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 我真傻,真的 ……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 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

容易引起 " 反事实思考 " 的负面结果,通常是偶然因素引起(祥林嫂),或者与正面结果相差很小(高考离分数线差几分),或者是自己的主动选择(错误的跳槽),很容易归因为自己不够谨慎,不够努力,对于某些性格的人而言,很容易产生过度自责。

当你一次次地用反事实思考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时,你事实上是在一次次地否定现在的自己,结果就是,只要你做不到 " 你想象中的完美 ",你就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事实上," 反事实思考 " 本来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科学的反事实思考

如果我们看到一例接种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我们在扼腕叹息之余,自然会产生反事实思考——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打疫苗,就不会死了。

但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应该是这样的: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是万分之几,但不接种疫苗的话,生病的概率就是百分之几。

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实的真相,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在诸多关联现象中,寻找更强的因果关系。

大家都听说过 " 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 这个观点,那么什么样的相关性有更强的因果关系呢?" 反事实思考 " 就是检验方法之一。

举一个投资中的例子:

某天,有人跟你说:" 你想抓涨停板吗?我有一个独家指标,选涨停股的概率非常高。"

你半信半疑地验证了这个指标,发现 80% 的涨停板个股都出现了,于是你满心欢喜地掏出真金白银,买了一套系统,开始投资 ……

结果一个星期下来,亏损累累。

为什么指标展示的时候很有效,你用起来却这么别扭呢?

回顾一下,"80% 的涨停板个股都出现了这个指标 ",只能说明这个指标与涨停之间有相关性,但它们之间因果程度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用 " 反事实思考 " 这一武器。

如果想用某个指标预测涨停板,需要符合下面的强因果关系:若股票涨停了,则大概率之前会出现这个指标。它的反事实思考是——如果股票没有涨停,之前出现这个指标的概率是多少?

此时你会发现,大量没有涨停的股票中,也出现了这个指标,而且都是在高位出现信号,又没有涨停,后面就一路向下,才导致你一买就亏。

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 " 涨停指标 ",而是一个常见的判断强弱势的指标,所以才在涨停的股票中出现的概率异常之高,因此经常有骗子修改了参数拿来当成涨停指标卖。

所有股票预测信号都要经得起 " 反事实 " 的考验,否则,有可能赚的钱不够赔的钱。

为什么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可以验证因果关系呢?

三、" 为什么 " 是什么?

有一本向普通人介绍人工智能思想的书《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新科学》,作者朱迪亚 · 珀尔认为:证明两件事有因果关系,比你想象中要困难多了。他把两个现象的因果关系分为三层:

现象观察的相关性(第一层):如果发现 A,此时出现 B 现象的概率。

例子:吸烟者中肺癌发病率更高(相关性),但不能说明吸烟导致肺癌。

干预系统后的因果性(第二层):现象 A 与动作 B 之后的概率关系。

例子:如果强制让人每天吸烟,他们患肺癌的概率会提高吗?

反事实的因果性(第三层):如果不去进行动作 B,与不出现现象 A 的概率关系。

例子:在已知某人吸烟且得了肺癌的前提下,如果他当初没吸烟,是否就不会得肺癌?

这三层因果关系,每一层都是在上一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如果能够经得起 " 反事实 " 考验,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正因为 " 反事实思考 " 在证明因果性中如此重要,反事实思维才成为创新和问题解决的核心机制之一,除了检验因果关系之外,还可以:

在人工智能推荐系统中,平台不会满足于目前的转化率,而是想,如果给用户推荐 B 商品而非现在的 A,点击率会更高吗?

在气候建模中,科学家不会满足于气温上升的事实,而是反问,如果没有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温会上升这么多吗?

工程师不会满足于当前的设计参数,而是应该设想 " 如果某个组件失效会怎样 ",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

政策制定者也不应该只看到当前的政策发挥了效果,而是要继续假设 " 如果采取另一种措施会如何 ",以便未来有更优化的方案或者应急方案。

既然反事实思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那为什么大部分人在使用时总是陷入情绪化的负面反应呢?

四、更好的过去,还是更好的未来?

这两个反事实思考的区别,首先体现了不同的目标。

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假定一种没有出现的情况,与现实比较,目的是为了改进方法,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

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是想象一个 " 更好 " 的过去,让我们暂时摆脱现在的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心理防卫机制,无关科学思维,比如,很多人都会被下面这首诗打动: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 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 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 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首诗的感动之处在于假想了一个 " 母亲还在 " 的反事实,但实际情况更可能是 " 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天地大冲撞 "。

反事实应该是有好有坏,但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总很是主观地认为那种情况比现在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你逃避现实。

不同的目标带来不同的结果:

科学的反事实思考,总是聚焦可改变的因素,带来新的启发;

而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总是执着于不可逆的结果,结果只能是无尽的懊悔和无助。

为了逃避现实,你需要一遍遍重复那些导致你情绪压抑的回忆,当你清醒时,你会为自己沉溺于过去的幻想而自责,这个自责又加深了你的负面情绪,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科学的反事实思维是一种 " 反情绪 " 的科学思维,需要一定的训练,以投资中常见的股票套牢为例。

五、我现在还能拥有什么

买股票被套牢,是投资者最常见的情景,比较下面两种 " 反事实思考 " 的结果:

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如果当初没有买这支股票,现在就好了

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如果我现在不持有这支股票,未来会发生什么?

前者带来的是悔恨自责,实际上还有更糟的事:

行为金融学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者有 " 亏损厌恶 " 的倾向,不愿意接受亏损的事实,所以开始像祥林嫂那样 " 反事实思考 ",为了否定 " 已经亏损 " 的现实,投资者开始进行一个更危险的操作——继续买入,摊平成本,这样更容易解套。

我并不是说套牢后不能加仓,正确的加仓应该是投资计划的一部分——事先已经考虑到股价会继续下跌,制定了一个分批抄底的计划,加仓只是执行计划。但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让投资者陷入非理性状态,而忽视了股票本身可能已经发生了 " 坏的变化 "。

后一种科学的反事实思考,思考的情景是——如果没有持有这支股票,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在这支股票和市场上的其他机会之间进行比较,这就强迫我们对股票本身的变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再作出 " 加仓、持有还是卖出 " 的理性决策。

人极易被情绪控制,这甚至与是否专业、知识多少、经验丰富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情绪并非认知的对立面,而是嵌入在人类决策架构底层的原始机制。

行为经济学奠基人卡尼曼曾指出,人类思维存在 " 系统 1"(快速、直觉、情绪驱动)与 " 系统 2"(缓慢、理性、逻辑驱动)的双轨结构。情绪化的反事实思考往往由系统 1 主导,它追求的是心理安慰而非真相;而科学的反事实思考则需要系统 2 的主动介入——将 " 后悔 " 转化为 " 评估 "。

投资的终极修炼,或许不是预测市场,而是驾驭自己的心智模型。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反事实思考替代情绪化的自我谴责,不再追问 " 我本可以避免什么 ",而是追问 " 我现在还能拥有什么 "。

此时,我们才真正从市场的学生,成长为自身命运的设计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鲁迅 ai 疫苗 分数线 股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