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05-30
豆瓣8.6,诺兰弟弟的美剧新坑,怎么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 | 王立
编辑 | 苏炜
题图 |《辐射》第一季

电脑游戏《辐射》,有着光荣的历史:诞生于 1996 年,背景为未来战争后的北美废土。迥异于当时游戏界流行的 " 剑与魔法 " 主题,它用后启示录风格打响了名号,成为最另类的 RPG(角色扮演游戏)标杆。

它的版权命运跌宕起伏,曾被冷藏十年,背景设定和故事风格也经历过大刀阔斧的修改。有大部头的原著小说支撑,却又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对于第一次接触《辐射》故事的人来说,这部豆瓣评分 8.6 分的剧集,是一个不错的入口——特别是在游戏改编剧集逐个翻车之后,这部剧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气质。

" 最好的游戏改编剧 ",做对了什么?

今天的世界 " 不存在 " 之后,我们将如何生活?这是《辐射》一以贯之的主题。

在这条科幻时间线上,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萦绕世界的紧张从未结束,并最终在 2077 年变成改变世界的大战。酷烈的战争过后,人们迎来了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上百年的时间里,熬过核冬天和核辐射的幸存者们聚集起来,在满目苍夷的北美大陆重建人类文明。剧版《辐射》中的三个主要角色,刚好涵盖了原作系列中,最重要的几个幸存者群体。

主角之一是避难所居民,代表了玩家和普通观众的视角。我们大都成长自相对和平、健康的环境,有着基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些都与末日后的世界格格不入,注定要遭受冲击。

主角之二来自 " 钢铁兄弟会 ",这个故事里的组织,致力于回收战前技术,有着相对高尚的动机。可排他的保守态度和重技术轻人文的行动理念,让他们离真正的文明越来越远。力量强大又傲慢的技术精英,除了 " 钢铁兄弟会 ",还有 " 英克雷 "" 避难所科技 " 等组织,《辐射》借用他们表达对技术至上的警惕和批判。

(图 /《辐射 1》)

第三位主角是个形容枯槁的 " 尸鬼 ",是最有《辐射》气质的人物。" 尸鬼 " 是遭受核辐射后变异的人类,虽然身体机能强悍,寿命极长,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惨烈。那些寿命最长的更目睹了文明毁灭的悲剧,又因为变异遭受排挤,夹在回不去的旧世界和融不进的现在之间。

除了极少数坏事做尽的反派之外,《辐射》系列从不轻易对某个群体施加批判。如何看待他们、理解他们,甚至对待他们,是玩家的自由,这也是原作故事重要的魅力之一。

电视剧版很好地延续了这点。随着剧情的进展,幼稚的角色和凶狠的角色都逐渐展现出他们更复杂的部分,并以这种立体感打动观众。最重要的是,剧版《辐射》的主要故事依然围绕幸存者纷争和技术阴谋论这两条明暗线,用怀旧小调混合黑色幽默,探讨文明和暴力循环不休的人类命运。

播出一个月后,《辐射》第一季的豆瓣评分依然坚挺在 8.5 以上。(图 / 豆瓣截图)

在庞杂的未来世界,以庞杂的故事线,盛放庞杂的人性,剧版《辐射》在这一点上很好还原了原作的气质,同时让第一次接触《辐射》故事的观众,也并不感到突兀。

从《莱博维茨的赞歌》到《辐射》

" 启示录 " 一词来自《圣经 · 启示录》,一般认为由使徒约翰在流放期间写成。约翰目睹异象,记录了一系列描绘天灾、世界大战和最终审判的预言。因此,流行文化中也常将 " 启示录 " 作为世界末日的同义词。" 后启示录 ",顾名思义,就是末日之后的世界。

今日的世界之后,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末日寓言从来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想象力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和灭世神话。值得注意的是,科幻时代来临之后,想象更增加了现实基础,世界末日的方式增加了很多种,磁极翻转、气候变暖、彗星撞地球、病毒和僵尸,都可能瞬间瓦解碳基生物文明。

(图 /《奥本海默》)

而自从两颗原子弹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威慑成为 " 冷战 " 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役的二战军人小沃尔特 · M · 米勒,在担忧中写出了《莱博维茨的赞歌》。小说中,未来世界毁于核战,一片荒芜。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挣扎求生,科技更是倒退到没有光和电的工业革命前水平,甚至连战争的真相都被遗忘了。

[ 美 ] 小沃特沃 · M. 米勒 《莱博维茨的赞歌》 北 | 京日 | 报出版社 2023-4

"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是棍子和石头 " 。配合爱因斯坦的名言,《莱博维茨的赞歌》中礼崩乐坏的废土景观,成了末日科幻作品的标配:避难所、科技考古、扭曲信仰、丛林社会,等等。

小说第一章很多情节涉及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错构,这也是后启示录科幻的魅力之一。严峻的生存环境放大了人性中恶的部分,末日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规则和意义都面临着挑战。

现代文明退化成茹毛饮血,你死我活的原始社会,谁还想谈价值?(图 /《现代启示录》)

第二和第三章才是小沃尔特 · M · 米勒议论的重心。借两场辩论,他探讨了现代文明的悖论:因为善于发明和利用技术,人类创造了了不起的文明,也掌握了毁灭大能。技术越发达,文明反而越脆弱。

小说的结局并不像古老预言那般世人得救,而是地球再次焚于核子火焰。虔诚的米勒以一种近乎异端的姿态发问:人类的命运,注定是毁灭的轮回吗?

(图 /《辐射》第一季)

《辐射》系列游戏中的著名台词 " 战争从未改变 "(War, war never changes.)即来源于此。

黑岛、黑曜石(由黑岛遗老组成)、贝塞斯达这些响当当的游戏工作室都参与过《辐射》的制作。其中,黑岛、黑曜石工作室制作的《辐射 1》《辐射 2》《辐射:新维加斯》精气神最接近《莱博维茨的赞歌》,它们以繁复的主线、支线交织的剧情,阴暗粗粝的故事基调,和严肃的社会反思闻名。

发售近十五年了,依然鲜有游戏能在叙事层面超越《辐射:新维加斯》。(图 /《辐射:新维加斯》)

贝塞斯达工作室执掌的《辐射 3》《辐射 4》《辐射 76》风格明显不同。玩家们时刻被提醒拯救苍生,重建文明的伟大使命,俨然废土上的超级英雄。《辐射》系列传统的怀旧气息依然延续,但宾 · 克罗斯比的歌声、色彩鲜艳的装饰主义建筑和波普艺术,把游戏氛围变得轻松俏皮了。

马丁 · 斯科塞斯将超级英雄电影称为 " 游乐园 ",许多老玩家也借用这个说法批评贝塞斯达,认为《辐射》系列从此变得符合主流审美,失去了原本的特色。不可否认的是,宣扬文明重建的乐观主义精神确实为广大受众所乐见,让新版《辐射》取得了更好的商业成绩。

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捡

《辐射》的视觉风格以 20 世纪前中期的未来主义想象为基底。这个时间线的科技树也歪得清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却依然在使用真空管元件。这种复古未来主义风格又被细分为 " 真空管朋克 "" 原子朋克 "。

" 真空管朋克 " 美学是什么?用阴极射线管和单色显示器的掌上电脑。(图 /《辐射》第一季)

当然,这种 " 复古未来主义 " 风格一开始是出于无意的,年代久远的科幻作品今天再看,几乎全都显得复古又未来。20 世纪的科幻电影就给过《辐射》很多启发,比如流行文化中废土视觉系的奠基者,电影《疯狂麦克斯》系列。

《辐射》有很多直接搬运自《疯狂麦克斯》的彩蛋,比如麦克斯同款夹克、穿着冰球护具的匪帮、由小孩子组成的部落 ……《辐射 4》发售之后,主角与狗子溜街的片段被盗用在了一些网页游戏广告中," 开局一条狗 " 也成了梗。

这张剧照启发了无数科幻艺术设计,比如《北斗神拳》和《辐射》。(图 /《疯狂麦克斯 2》)

令人血脉偾张的画面之下,《疯狂麦克斯》四部曲是个结构完整的科幻故事。先是能源危机让社会停摆,接着大战爆发,幸存者围绕宝贵的生存资源发生冲突,坏人总是占上风,好人总是侥幸生还。直到第四部,被压迫和被禁锢的人们终于揭竿而起,推翻了军阀。

主角麦克斯的心路历程也一直变化着。他曾是旧秩序中恪尽职守的执法者,家破人亡后成为自私的流浪汉,幸得良心未泯,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导演乔治 · 米勒似乎在对《莱博维茨的赞歌》做出自己的回应:就像人有求生的本能一样,文明精神也会在毁灭中幸存,慢慢发芽。

《辐射》每一代都有忠诚的狗子同伴和进行邪恶实验的避难所,这些设定深受《孩子与狗》启发。(图 /《孩子与狗》)

独行侠与狗相伴勇闯废土的套路,还应该追溯到 1976 年的末日科幻电影《孩子与狗》(A Boy and His Dog)。

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作为《莱博维茨的赞歌》前传来看:大战结束五天后,世界上没有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地表有弱肉强食的幸存者,地下有邪恶的避难所居民。如果说《莱博维茨的赞歌》《疯狂麦克斯》表达的是 " 即便末日也不能吃人 ",《孩子与狗》就是一种更加灰暗的假想。

《辐射》系列的核心设定之一,便是来自《孩子与狗》的 " 避难所阴谋论 "。避难所表面上保护幸存者,背地里是疯狂的实验场,科技公司扭曲了社会秩序。所以我们会在《辐射》电视剧中看到主角演过这么一部电影:

《辐射》电视剧中出现的 "《男人与狗》电影海报 "(图 /《辐射》第一季)

这张海报还是个双重致敬。《辐射》电视剧项目代号 "Hondo",来自电影《独行侠荡寇志》,其海报刚好是一人一狗,这也体现出西部片对《辐射》的影响不亚于科幻片。电视剧的主角库珀 · 霍华德,战前是退役军人兼西部片演员,很容易让人想到西部片巨星约翰 · 韦恩。

约翰 · 韦恩在 20 世纪的好莱坞红极一时,他总以硬汉形象出现在西部片和战争片中,被视为军人的形象代言人。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转为反思,人们对约翰 · 韦恩的观感也发生了变化。

约翰 · 韦恩是西部片和战争片常客,20 世纪好莱坞的硬汉代表。(图 /《大追踪》)

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中,陆战队员朝着摄像机大喊 " 是你吗约翰 · 韦恩 ",让昔日父辈的旗帜成了被戏谑的对象。库珀 · 霍华德遭受核辐射,从万人迷变成丑陋的 " 尸鬼 ",命运也像极了约翰 · 韦恩。

《辐射》身上也始终保持着这种浓浓的西部味:牛仔们作为搅局者出现在小镇上,直面文明和野蛮的矛盾,追寻某种自我意义。历代《辐射》的故事都有着类似的 " 离去 - 归宿 " 结构,野蛮的废土和狂野西部是同一回事,文明重建恰如开拓西部。

野蛮的废土和狂野西部往往是一回事。(图 /《西部往事》)

《辐射》电视剧导演乔纳森 · 诺兰提到,赛尔乔 · 莱昂内执导的《西部往事》是本剧设计风格的参考之一。莱昂内感叹牛仔的好日子逝去了,铁轨铺到小镇上,英雄日薄西山。与此同时,文明发展也取代了打家劫舍,就像电影《原野奇侠》结尾 " 山谷不再有枪声 ",日子在变好,未来值得期待。这正贴合《辐射》IP 后续的价值观。

细雨即将来临

1960 年代,名导库布里克在全球的核恐慌中,拍出了核战狂想曲《奇爱博士》,他在《2001 太空漫游》《全金属外壳》中持续探讨文明与暴力相伴相生的命题。

不是末日题材,却充满末日景观。(图 /《全金属外壳》)

那时的人,精神状态总是纠结。一边畅想核动力火箭、核动力飞机、核动力汽车甚至核反应堆玩具,畅想掌握了恒星能量、飞出太阳系的未来世界;一边日常接受灾难教育,在能源危机、导弹危机、武装冲突的新闻播报中担惊受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好莱坞诞生了大量末日科幻电影。《绿色食品》(1973)《逃离地下天堂》(1976)《纽约大逃亡》(1981)《浩劫后》(1983)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凯文 · 科斯特纳的职业生涯离不开 " 西部片 "" 硬汉 " 标签,而且对末日科幻情有独钟。(图 /《未来水世界》)

这股热潮在 1995 年达到巅峰,《未来水世界》以 1.75 亿美元的预算成为《泰坦尼克号》之前好莱坞最贵电影。影片票房惨淡,该片主演凯文 · 科斯特纳不信邪,自导自演将另一本后启示录小说《邮差》拍成了电影,更是亏到差点息影。

后来,末日电影的反思性被大场面取代,极端气候、地外文明和僵尸病毒成了荧幕常客。

最近二十年流行的末日幻想都是外星人入侵、神秘病毒和气候变暖,僵尸是最常见的反派。(图 /《最后的生还者》)

吹着空调,点着外卖的青少年们在社交网络上畅想未来的世界,用作白日梦、谈资、meme(模因)、梗。

《辐射 3》中,玩家能在某栋房子的废墟中遇到一台仍能启动的管家机器人,发出 " 为孩子们读书 " 的指令后,机器人徐徐朗诵道:

" 细雨将至,大地芬芳,

燕儿盘旋,歌声嘹亮;

夜半池塘群蛙争鸣,

野地梅树轻摇白裳;

知更一身火红羽衣,

矮篱丝网随兴轻唱;

无人知晓残酷战事,

无人关心最终下场;

巨树小鸟,无一在意,

人类是否全数消亡;

黎明将至,春日再醒,

亦将不识吾已远扬。"

校对:无姜鱼

运营:鹿子芮

排版:段枚妤
封面:《辐射 1》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豆瓣 核辐射 rpg 和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