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探 07-24
诺兰偶像、科幻鼻祖、全球票房257亿,他是王,更是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4 年前,一部史诗大作横空出世。

两军交锋,万箭齐发,火烧针叶林。

白刃相接,战鼓雷鸣,血染角斗场。

它横扫奥斯卡。

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5 项大奖,演绎一出气势恢宏的帝国神话。

24 年后,这部电影推出续作预告,11 月上映,影迷一片欢呼。

欢呼,既是因为同样的大制作,更是因为手持导筒的那个男人——

好莱坞十大名导之一。

作品无数,且基本都在豆瓣 8 分以上。

《异形》《银翼杀手》《末路狂花》

《火星救援》《黑鹰坠落》《汉尼拔》

《最后的决斗》......

称号无数,在影坛德高望重。

有人奉其为神(雷神),有人称其为王(类型片之王),还有人认其为父(异形之父)。

同时还是一代票房神话的缔造者。

1千万拍摄的小成本恐怖片,斩获全球近2亿的票房,全部作品累计票房257亿。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影史传奇——

雷德利 · 斯科特(Ridley Scott)

电影魔术师

雷德利的电影常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就拿他最有名的那部《异形》来说。

通过画面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使其成为至今都难以逾越的经典。

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可以总结为三招:

实拍,光影,场景调度。

道具实拍、场景实拍。

既是因为上世纪 CGI 技术还未成熟,也是因为雷德利本人是个 " 实拍狂魔 "。

(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小迷弟克里斯托弗 · 诺兰)

由此诞生的异形从人体破胸而出的场面,也成为八十年代观影人的噩梦。

前方小高能

有人形容这部电影:

全片只有一只异形,只出现了 4 分多钟,但你感觉它从始至终,无处不在

导演用黑暗逼仄的空间,营造异形潜伏窥伺的恐怖。

用瞬间的袭击和光线的收束,来表达一个生命轻巧而残酷的逝去。

它就是前文所提的那部 1 千万搏 2 亿的小成本恐怖片。

因为口碑大爆,在后续的作品中,他的这 " 三板斧 " 得到了沿用 + 升级。

实拍更硬核。

《拿破仑》用了300个人、100匹马实拍两军交战。

《天国王朝》借用了摩洛哥1500人的正规军和无数武器装备,拍出了恢弘的十字军东征。

《黑鹰坠落》取景摩洛哥荒漠,一比一还原军队的武器装备,连现场的枪炮声也是真实录音。

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应该是手持的

都应该是烟尘滚滚的

都应该在街道上

我就在现场

就在引擎声和机器声中工作

我得感受那些灰尘那些味道

光影更梦幻。

他那部定义了赛博朋克美学的《银翼杀手》,对光影的使用可谓登峰造极。

用光指代特定的场景都属常规操作。

比如高亮的光用于审讯和追杀,闪烁的光用于死亡,水波一般的光则专属于泰瑞尔博士的金色大楼。

维伦纽瓦在《银翼杀手 2049》中的致敬

而在城市里不断滚动的光束,就像是监狱里的巡逻灯一般,为影片添加了一种被监视的效果。

此外,流动的光线配合雨水、烟雾。将人的情绪无限放大,也为电影提供了一种纵深感。增加了观众对时间的感知程度。

于是观众一边觉得它 " 慢 ",一边却乐此不疲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场景调度更巧妙。

例如舍弃一般视角,用逐渐拉近的俯视镜头,让《银翼杀手》的街头看起来更拥挤,也更有层次。

例如舍弃上帝视角,近距离拍摄军队行进的局部。

突出画面纵深感的同时,也形成视觉欺骗,让原本人数不多的队伍看起来异常壮观。

雷德利 40 岁时就展现出拍摄手法的老练,常给人一种拍片无数的错觉。

当时谁也没想到,他竟是电影界的后起之秀,那一年才刚刚出道。

广告出身的 " 内卷 " 狂人

雷德利 · 斯科特从小就喜欢电影。

但他学的是美术,上的大学也没有电影学院,毕业之后也没有去拍电影。

40 岁以前,雷德利基本都在拍广告。

他和弟弟托尼 · 斯科特(《凌云壮志》导演)在 1967 年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在之后的十年里两人一起合伙拍广告。

Apple 首款 Mac 的超级碗广告短片《1984》

他说自己拍过2500多条,从摩洛哥拍到香港,去过世界各地。从升降台、手推车到手持摄影,捣鼓过各种拍摄器材。

所以当正式拍第一部电影时,他就已经足够吊打一众新人。

我算是个新人

但是其实我并不是

我经验是很丰富的

比其他刚拍片的导演丰富多了

40 岁以后,他用拍广告挣来的钱买下了一个剧本,支付往返法国的交通费。

然后从派拉蒙那拉来了 80 万投资,正式拍摄了处女作《决斗的人》。

对他来说,广告片就是他的电影学院。

他从中学会了如何高效率工作。

我心中总是有个时钟在那里滴答滴答地走着,提醒着我。

雷德利的工作遵循着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或许和他军人家庭的出身有关。

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选择 "法国时间 "的作息安排。

我非常老派。

拍摄的时候,如果到了午饭时间,我会自己进房间,上面有个标语:请勿打扰。我会在 8 分钟内吃完午饭,然后打盹 40 分钟,然后我就像复活了一样。

我喜欢这么做。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 " 法国时间 "。法国人中午是不吃饭的,这意味正午的时候我们不必浪费两个小时来吃饭。

他有自己的一套效率公式

对话场景通常用两台摄影机,喷血的镜头只拍一次,以及拍完一个镜头 " 继续走 " 的连贯拍法,都是他常用的高效准则。

他的片场就像蒸汽锅炉一样高速运转。

《拿破仑》同时用11台摄影机

《罗宾汉》同时用18台摄影机

《美国黑帮》一天拍50个景

《黑鹰坠落》一天拍100个景

《古驰家族》仅用42天就拍完了

《罗宾汉》工作照

这都还是通常情况。在事态紧急的时候,雷德利的效率更是高到 " 变态 "。

2017 年《金钱世界》拍摄完毕。男主凯文 · 史派西却身陷好莱坞反性侵运动,形象彻底崩塌。

不仅网飞砍掉了其主演的《纸牌屋》,连准备上映的《金钱世界》也即将被迫取消。

换作别的导演,投资的几千万美金大概率已经打了水漂。

但导演是雷德利 · 斯科特。

他不允许任何人糟蹋他的电影

他大手一挥,换角重拍。

每天工作 18 个小时,6 点半到片场。独自掌镜,彻夜剪辑。

仅用 9 天完成了原本一个月的工作量。

更离谱的是,最后影片仅推迟上映 3 天,不但票房回本,还提名了奥斯卡。

高效的同时,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片场高速运转需要导演对现场极强的掌控力,而这个掌控力让他常常在旁人眼里看起来像个 " 暴君 "。

你们他妈最好还是听我的。因为我知道怎么打发你,如果你想被我打发走的话。

电影上我有我的追求,我会奋力去实现它。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是那么受欢迎吧。

但是那时候,我他妈管他们去死,最后出来的电影才是最重要的。而我的电影总是不赖的。

从暴君到老艺术家

雷老头性格火爆,这点他丝毫没有掩饰。

或者说他根本没有自觉,全然以工作为中心。

斯科特导演对他的暴君式名声似乎并不自知。

但是亲眼看到他之后,他身上并没有即将咆哮或者怒吼的蛛丝马迹。他的气质更接近于一个同伴,而非指挥官。

与雷德利合作五次的奥斯卡影帝 罗素 · 克劳

在片场,他的那套连贯拍法既保证高效,也提升了电影整体的质量。

同时也显得异常霸道。

和 Russell 在一起拍片的时候,他知道我在觉得这镜头不错,于是他就会把手拿起来问我," 再拍一次吗?" 我会说:" 继续走!"

相对于停下来给他解释为什么要继续走,直接叫他继续走会更高效一些。

作为一个导演,你得把 " 自我 " 拿出来,试图让别人拥有你的想法。到了最后,你的 " 自我 " 就决定了整个电影的好坏。

日常中,他也常常直言不讳,语出惊人。

比如因为《异形》露骨的暴力场面而被人诟病,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要把观众吓出翔

看到超英片情节过于套路,直言它们就是屎

有意思的是,指导过《蝙蝠侠》的克里斯托弗 · 诺兰是他的小迷弟。

曾经两人一样都不受奥斯卡待见,而如今诺兰已经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他至今还没拿奖。

记者拿这件事刺激他。他云淡风轻:

我根本不在乎

实际上,雷德利确实对拿奖什么的并不关心,但是对工作的态度却认真得恐怖。

2021 年他拍摄了一部史诗电影:

《最后的决斗》。

成本 1 亿,众星云集、口碑不俗,但偏偏票房血崩,全球票房只有 2900 万。这部电影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痛。

所以当有人拿这部片说三道四时。

他破防了。

雷德利火爆的脾气源自她的母亲。

年少父亲缺席,母亲将他和兄弟抚养长大,母亲强势的形象深植他的心中。

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电影里,常常会出现强大的、勇敢的女性角色。

我妈一口气养大了我们三个男孩,这不难解释为什么我对强势的女性情有独钟。

《异形》西格妮 · 韦弗,只身暴杀怪物的烈女形象,成为影史咏流传的经典。

《末路狂花》吉娜 · 戴维斯苏珊 · 萨兰登,打破了好莱坞犯罪电影以男性为主的惯例,让女性成为了大银幕的焦点。

当然,没有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雷德利也曾有无比挫败的时刻。

《异形》试映时,500 人的大型展映厅里,人们对暴力场面的斥责不绝于耳。

《银翼杀手》上映时,《纽约客》影评人Pauline Kael大书三页纸的长文将他骂得狗血淋头。他倍感折磨,至今念念不忘。

她花了三页时间摧毁了《银翼杀手》和我。

在那一刻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新闻了。

即使它发光,最好不要读它。

因为你会以为你拥有了世界。

如果它是杀手,那就更不要读它。

因为你会认为你失败了。

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批评家。

好在,好的作品会通过时间的检验。

好的导演也会在时间检验中愈发显现他的光芒。

现在再看这两部电影。

一个成了现代科幻恐怖的开山之作,影响了《怪形》《变蝇人》《异种》《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等众多经典。

一个则是一脚踹开了赛博朋克美学的大门。

与《2001 太空漫游》并列成为 " 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

而雷德利本人,也在其火爆个性的基础之上,增添了一分老艺术家的从容

我一直记得我是怎样被《银翼杀手》的不受欢迎而倍感折磨的。我不相信它不受欢迎,我自己觉得蛮惊讶的。

但是后来一想,这算是一个教训,这就像一场体育比赛,你觉得自己会赢,但是你就是没有赢。

成败本就含有运气的成分。

当他看淡很多,也越来越相信自己,特别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就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一个凭直觉做事的人

这种直觉不是张口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练就的。

日常中灵感乍现时他会停下手头的事,画起分镜稿。

异形出生的分镜稿

工作时他把自己置身于不安全的环境中,磨练着自己的判断力。

这也是为什么他拍过这么多类型迥异的电影。

涵盖惊悚、恐怖、科幻、犯罪、战争、历史、女性多种题材,此外他还指导了喜剧电影《火柴人》《美好的一年》。

被称为 " 类型片之王 "。

在经验的引导下,他的直觉更加敏锐

只是看了一眼杰罗姆的油画《角斗士》,连剧本都没读过,他就跟编剧说:

妈的,这电影我要拍,我知道怎么拍

这是他接一个电影项目时用过最短的对话。

同时他也更加坚定

有人锐评他的拿破仑不符合史实,他完全不在意,就一个字怼:

您当时在场吗?

哦,您不在现场。那您怎么知道?

有人问他想对年轻时的自己提什么建议,他自信超然:

没有建议。

我过去干得挺好的,完全没问题。

如今雷德利 · 斯科特已经86岁。

而他仍旧紧抓时间,保持着工作的势头,丝毫不减当年。安排的项目满满当当地排到了2030年。

早已功成名就,各种称号加身。

既得了英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还被授勋爵士。完全可以放下导筒享受退休生活。

《角斗士 2》男主保罗 · 麦斯卡和雷德利 · 斯科特

但是他不愿意,说退休什么的是不可能的。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 " 没有在拼啊 "。

对他而言,拍电影不是挑战,而是一种享受。

选择和时间赛跑。

因为他觉得 " 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在推动我,就像身体里有引擎一样的。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摩拳擦掌,我需要每天都工作,我享受那个过程。

但是我如果真的没有片拍了,我就画画,为了防止有一天我拍不动了,我现在经常画画。

不仅要拍,强度还要跟上。

用他的话说就是,"艺术就像鲨鱼,如果它不游了,它就会沉下去 "

他也自始至终坚信一点,那就是作品终究要拿质量说话。

简直就是 tm 纯粹的艺术家,年轻导演们学习的楷模啊。

反观一些导演。

要么极度自恋,以为吟诗一首就能拿下项目。

要么热衷流量,一再降低作品对演技的要求。

有的热衷无脑翻拍,剧本的原创能力日益萎缩。

还有的直接把观众当傻子,套了个拙劣的特效就出来卖情怀,拍的东西根本没眼看。

导演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一下:

拍电影的初心是否已经变了质?

观众遇到你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监制:探长

编辑:猪脚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