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的慈善,慈善所带来的帮助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慈善经常表现出一种自愿 " 给予 " 的帮助行为,扶贫济困,救急纾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社会福利均衡。
经济学者从第三次分配的视角,理解 " 慈善 " 丰富着没有被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所涵盖着的资源和财富分配,让社会生态系统更健康永续。
伦理学者则看重社会力量在从事捐赠和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行为时,都有传递和提升积极正向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内嵌和彰显着仁爱与共享的理念。
因此,慈善行为,既有着资源的自愿有意的流动,也有着精神的自然有益的传承。
谦逊的慈善是常青的,更是长情的,经常跨越代际,缔结学缘亲缘,哺育着人和人之间一些美好的情感。在这种长期性的氛围中,帮助是人本的,是一一的。
我见过不少慈善人士愿意花很多时间跟接受他们支持而探索的学者、接受他们的资助而成长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从旁给予指点、提携乃至于深度合作等许多人际帮助。越是着眼于长期,慈善就越滋养出从容大气、敢想愿试。
之所以有谦逊的慈善,是有谦逊的人格在里头,是形神一致的、言行一致的慈善。慈善不比大小,心意最为难得。
许多慈善人士并非大富,甚至在助力公益时是勉力为之,但非常注重诺言,看重落实。他们所不喜欢的,是资源被消耗在并不能起到帮助作用的一些过程、仪式、行政事务上,甚至他们会因此而感到痛心。
他们所鼓励学生的,也是他们心里想的和身体力行的。他们自身所表现出的精神,也在勉励着受到他们支持帮助的后辈,像他们一样负责任、有爱心。
许多针对年轻人的慈善行为,会深刻地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而不仅仅只是一过的境遇,其中起作用的,财务资源是一方面,认可鼓励是一方面,榜样的精神力量或者叫人格垂范是绝不可低估的。
这就是我所提出的 " 谦逊的慈善 " 的一点思考,想给小荷才露并蕴藏着巨大可能的中国慈善实践提供些许可以叫做领导力角度的建议。
是的,领导力如果从领导个体、领导团队、领导组织这三层延伸开来看的话,超越组织边界的社会领导力,经常是慈善参与者贡献者自己并非那么自觉,却实实在在发挥着的影响。谦逊的慈善,除开其中的物质资源给予,也给社会贡献着有机的精神财富。
谦逊,让慈善更伟大。
(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经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 | MBAChina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