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然过去。
近日,宁德时代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全面深化在动力电池研发、回收、换电、超充及 V2G 等领域的合作。可以看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技术实力与质量标准成为车企竞争的『隐形战场』,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强强合作。
德系工艺的『严选』门槛
大众汽车素以对质量与安全的极致追求闻名,其供应商认证体系被称为『全球最难通关的测试之一』。早在 2024 年 4 月,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就通过大众模组与电芯的『双料认证』,成为其全球首家获此认证的电池供应商。
大众汽车凭借其严谨的质量管控体系与安全技术规范享誉国际,旗下实验室获得的资质认证被视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行业认证之一。自 2009 年着手制定动力电池企业标准以来,历经十余年技术沉淀,现已构建起包含近 200 项电芯测试和 100 余项模组测试的 PV 检测体系,全面覆盖性能参数、机械强度、安全防护及环境适应性等多维度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其机械安全测试的极限强度超出国内外通用标准 7 倍,电池耐久性验证门槛更是达到常规标准的 2 倍以上。该体系基于质量管控五维框架(质量控制、安全规范、性能指标、环保法规、回收标准)建立,不仅在研发测试环节设立严苛规范,更创新性制定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特别针对退役电池 ( EOW/EOL ) 的安全性能评估建立专项标准。这种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管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大众电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品质可靠性。
大众对供应商的考核不仅看结果,更关注研发与制造的『过程能力』。宁德时代自建的全球最大的电池测试中心模拟了沙漠、极寒、高海拔等极端场景,累计测试时长超 400 万小时,远超行业常规标准。这种『超配』能力,正是其通过大众认证的核心支撑。
宁王的市占率,才是『隐形护城河』
不过技术考量是一方面,宁王依靠技术在全球拿下的市占率,可能是大众中国更加看重的条件。根据 SNE Research 数据,2024 年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 339.3GWh,市占率 37.9%,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第一,与第二名比亚迪(17.2%)拉开近 21 个百分点的差距。
其国内市场占比 46.4%,海外市场(除中国)市占率 27%,尤其在欧美市场加速本土化布局,如德国图林根工厂已投产,匈牙利基地规划年产能 100GWh,并与 Stellantis 合作在西班牙建设 50GWh 工厂,2024 年欧洲市占率约 35%,深度绑定宝马、大众等车企。
技术研发是宁德时代构筑护城河的核心。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 662 亿元,拥有超 2 万人的研发团队和近 4 万项专利,覆盖材料、电芯、系统全链条。其差异化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需求:「麒麟电池」搭载于极氪、理想等高端车型;「神行超充电池」实现『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应用于奇瑞、北汽新能源等品牌。
从本次和大众中国的合作中我们也看到,未来,宁德时代也将在技术创新(如 V2G、换电模式)、全球化产能协同及储能领域突破中寻找新的增长极。
超充 + 换电 +V2G,更多想象空间
在开篇我们就提到,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超充,战略还涉及到换电和 V2G 领域,在此次合作中,换电、超充、V2G 并非孤立技术,而是形成互补的能源网络。
很多朋友不知道,其实宁德时代一直在布局换电。2021 年,宁德时代在厦门成立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主营车电分离商业模式下的电池租赁和换电服务业务,之后,宁德时代正式发布换电品牌 EVOGO,并推出「巧克力换电块」技术,包括 20 号和 25 号标准电池模块,适配 A00 级到 C 级车型。随后,其与滴滴、广汽埃安、北汽集团等达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时代小桔,计划 2025 年自建 1000 座换电站,中期目标 1 万座,最终建成 3 万座,覆盖港澳及全球市场。
2022 年,德时代在换电品牌发布时也提到,将开展 V2G(车辆到电网)领域的布局。2024 年 6 月,宁德时代与北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将 V2G 技术导入合作范围,推动电池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可以看到,宁德时代在 V2G(车辆到电网)领域的目标是打造『车 - 桩 - 网』协同的能源生态,推动交通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目前,其已推出支持 B2G(电池到电网)功能的骁遥增混电池,通过智能 BMS(电池管理系统)实现电动车与电网的双向充放电,缓解电网峰谷负荷压力,并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综上来看,在宁德时代的加持下,大众或在未来推出换电选项,提供类似蔚来的 BaaS 套餐,结合超充与 V2G,为用户提供灵活付费选择。
写在最后
过去,德系工艺是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如今,华系工艺在逐步引领全球。
此番宁德时代与大众的深度绑定,不仅是两家企业的共赢,更预示着中国高端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角色的一次关键跃迁——从『成本优势』到『技术权威』,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拓市场』。当百年德系工艺遇见中国智造速度,这场融合或许将加速全球电动化进程,并为行业树立一个高质量全球化的新范本。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