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02-26
赤水河:生态保护 守卫“生命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 月 26 日,记者从仁怀市林业局获悉,作为长江流域首条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筑坝的通航河流,赤水河的保护实践正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提供重要范本。

赤水河的生态价值源于其特殊的地理禀赋——复杂的水系网络孕育了长江上游超 40% 的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然而,随着历史时期沿岸开发强度增加,部分河段曾面临水生生物多样性衰减、水土保持功能弱化等挑战。

2005 年,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赤水河贵州段核心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标志着系统性生态修复的启动。

在仁怀段保护区,21 个行政村和 8 个行政社区构成的生态屏障带正演绎着人水共生的新范式:通过周期性资源监测动态调整禁捕范围,实现鱼类资源量年均增长 12%;拆除历史遗留小水电设施 23 座,恢复河道自然流态 112 公里;引导沿岸酒企建设生态酒谷,将传统酿造工艺与湿地净化系统有机融合。

仁怀段保护区还创新构建 " 空天地一体化 " 监测网络,通过水文传感器、无人机巡航与 AI 识别技术,实现珍稀鱼类栖息地变化实时预警。2023 年监测数据显示,岩原鲤、胭脂鱼等标志性物种种群规模较保护初期扩大 3 倍以上,印证了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赤水河治理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流域整体性保护路径——通过建立云贵川三省联合执法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壁垒;依托生态补偿试点,将水土保持效益量化为可交易资源。这种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为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创新思路。

如今,赤水河正以 " 流动的生命博物馆 " 姿态,见证着生态保护从被动修复向主动建构的转型。其治理经验表明:当发展逻辑与生态逻辑实现深度耦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之道便愈发清晰。

来源 中新网贵州新闻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博物馆 林业局 生物 无人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