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只用 4 秒写得比我好!"
" 杀了我我也写不出来!"
被 AI 支配的恐惧,竟然已经蔓延到了童话大王 " 郑渊洁 " 的身上。前几天,郑渊洁宣布从此退圈,理由之一就是," 作家是一定会被取代的。"
原以为 AI 是效率救星,结果它直接成了" 职业刺客 "。
同时被搅乱的,还是中国家长的 " 鸡娃 " 节奏。
在小红书上,连北大家长都发出了灵魂拷问:
"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到底还能怎么卷?6000+ 家长在评论区感同身受。"
但是当我看到宇数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的故事时,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看过今年春晚的朋友,大概对那个穿着东北花棉袄,会扭秧歌,和撒贝宁一起登台的机器人还有点印象,王兴兴,就是这个机器人的 " 爸爸 "。
就在上个月,35 岁的王兴兴还入选了《时代》全球 AI 领袖榜单。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小时候却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差生。
在学校严重偏科,让老师头疼不已。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受到别人打压。
高考时因为英语奇差,无缘浙大,这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他自我怀疑的阴影。
但人生突然在某一个点,开始转折。
19 岁造机器人,从大疆辞职创业,34 岁获 10 亿元融资,35 岁与任正非、马云平起平坐,成功吸引马斯克的关注。
如今公司估值已超百亿,成为颠覆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新贵。
细看这位 " 天才型选手 " 的人生前半段,是不是和你家那个 " 不开窍 " 的娃——功课学习总提不起劲,性格又内向不合大流,多多少少有点像?
但是前半段不开窍的娃那么多,为何偏偏他可以走出一条 " 非同寻常 " 的路,能够在后半程开始弯道超车,我想,在这背后一定是有一些普通人不知道的东西,悄悄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深扒他的成长经历后,我竟然意外发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跨越不可能》里讲到的一些 " 天才逻辑 ",恰好验证了他的经历。
作者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揭秘了在各个领域取得巅峰表现的人,靠的不是从小就显露无疑的天赋,不是早早培养起来的优异习惯,也不全是老生常谈的热爱,而是另有方法。
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 AI 时代,帮助一个平平无奇的孩子火力全开,创造巅峰表现,来获得超预期的非凡成就。
01
仅有热爱,远远不够
做成一件事,最初的自主性来自热爱,但持久的激情来自使命感。
王兴兴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机器。
3 年级,拆坏家里的电视机,试图弄清楚内部的构造。
上了中学,他用从废品站淘来的边角料,自制研究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
大二时,他用 200 块钱,竟然成功研究出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
读研时,他用 2 万元做出初代产品:"XDog" 机器人,一举打败麻省理工价值百万美元的巨制,震惊业内。
仅凭喜欢,很容易三分钟热度,反复拉扯。
但为什么在求学期间,王兴兴能一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机器人的科技研究中呢?
他曾说过:我打算研究各个领域的机器人。
在医疗领域,生产可以进入血管的微型机器人。到时候生病了,打一万个机器人进去,让它们帮忙修复细胞,治病不再痛苦。
在养老领域,开发可以承包家庭清洁、养老照护的机器人,缓解老龄化的社会压力。
他还有一个改造星球计划,让机器人移山填海,甚至改造月球,开辟人类的 " 第二家园 "。
这些包装在野心之下的自主性,已不再是热爱,而是他找到了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 " 使命感 "。
02
链接世界,找到使命感
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热爱如果只停留在利己层面,其实相当于一种通过 " 多巴胺驱动 " 获得的即时快感,的确会带来较大的自我驱动力,但它还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
就好像登山者不断挑战新高度,征服带来的愉悦感会逐渐减弱。
而剑桥大学实验表明,当个体将热爱与人类幸福相关联,升华为使命感时,掌管 " 目标坚持 " 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增强 3 倍。
斯坦福大学行为实验室研究显示:使命感驱动者的行为持久力,比普通爱好者的提升了将近 5.7 倍。
所以当孩子将个人热爱,编织进更大的 " 社会价值网 " 时,就像量子跃迁般突破原有能级,将获得指数级成功的可能性。
王兴兴研究的机器人的进化史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个孩子的使命感?
简单来讲,就是找到热爱之后,在外部世界找到贡献点。
让孩子内心有这样一个声音:那就是我希望通过我的热爱,帮助哪些人,解决他们极为迫切的哪个问题。
但使命感从来不是被外界赋予的,而是通过自我持续的探索、体验和反馈逐渐变得清晰的。
父母最好的助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由的支持环境,允许孩子在试错和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特别是当孩子说, " 我想成为……,因为…… " 时,这个 " 因为 " 的背后,往往藏着最初使命感的萌芽。
03
最优心流,始于挫败感
创造颠覆表现的另一个秘密,则是 " 心流 "。
这个词这两年也特别火,简单来讲,就是当你全神贯注于某件事后,达到的人事合一、完全忘我的状态,内驱力也由此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流体验的最优表现,恰恰始于挫败感。
也就是说,体验心流,必先经历挣扎。
就好像孩子在攻克一道难题时,会闪现各种思绪:
以前没有遇到过,太难了,我不会,我不行……
过程中,大脑不断地加载信息,链接原有思维网络。当信息过度,又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内心的自我评判就会出现,孩子就会觉得很痛苦。
但从神经生物学学角度来解释,这个时候,必须把自己逼到信息过载的边缘,才更顺利地跨越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 " 自动处理 " 问题的阶段。
对于王兴兴而言,挣扎的过程在于: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本身是一个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非常大的领域。
早期,王兴兴和他的团队面临了无数次的研发失败,例如机器人无法稳定行走、算法失效等。
在创业初期备受资质,甚至在 2017 年乌镇饭局上,被雷军、王兴等大佬无视。而当时他实验室的资金仅剩 873 元,合伙人也陆续离开……
但这些痛苦,正是有意识地 " 获取信息 " 和 " 技能储备 " 的必备阶段。
简单来讲,每一次挫败,都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帮助王兴兴不断调整研发策略,实现新的突破。
所以我们有义务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时的挫败感,不代表你笨,也不代表你不行,而是每个人抵达 " 心流 " 的必经之路。这种清晰的自我认识,是他的热爱坚持下去的必要条件。
但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克服挫败感的能力,很多人就会在挣扎的过程,停滞不前,甚至直接摆烂。
04
恐惧脱敏,习得耐压力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不在于早早体验成功的滋味,而在于拥有 " 输得起 " 的韧性。
举个我们都熟悉的例子,就是孩子一遇到难题就犯怵。比如每次做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孩子读完题目就觉得:啊好难。我不会。于是直接放弃,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首先,想要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纳失败。
千万不要说 "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你都不会!" 这个时候发火就会破坏孩子和困难之间的关系。因为 " 不会做 " 会被骂,他的抗拒就会加倍,导致更想逃避,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 " 逃跑 " 的思维定势。
其次,务必要和孩子共情。
就是你得让孩子知道,试卷的最后一题是难的,即使你真的做不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孩子知道了,反正失败也没关系,那我也许可以再试试。
就好像王兴兴考研失利,错失浙大,最后去了上海大学时,父母并没有责怪,反而肯定了其中有意义的地方。
他们这样告诉孩子:" 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去上大竞争不那么激烈反倒更有时间做你想做的。"
这是情感上的接纳。
另外,在实际问题上,我们可以帮孩子把大问题拆分成小任务。
一整大题太难,那就一个个条件去分析。背一篇课文很难,那就一句句来。弹一首曲子很难,那就一节节练。
孩子会在每一个阶段性的小成功中获得掌控感,就会有更多一点点的信心,去挑战下一个小目标。
被允许失败的孩子,就有足够的时间在挫折中练习耐压力,恢复元气。
▼
最后,再回看王兴兴的成长经历,有一件事情让我挺触动的。王兴兴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过一份自己在大学期间阅读的书单。
有网友留言:全是机电领域最权威的书籍。像《机械原理》、《物理定律的本性》这种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很难啃的硬骨头。
但就是这样一个上学时,曾在大大小小的几百场英语考试里,只及格过 3 次的孩子,却在大学 4 年的课余时间,啃下了 120 多本晦涩的专业书籍。
让我想起了那句,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和成才之路,终究还是要靠自我来主动构建的。
或许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都没有变,那就是让孩子发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只有适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