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疾行工作室开发的轻硬核摩托手游《黎明飞驰》最近开始了他们的 iOS 首测。
作为国内首款摩托车主题的竞速游戏 ,《黎明飞驰》早在首曝时 , 就靠着独特的题材与玩法 , 成为了颇受行业瞩目的竞速类玩法黑马。
据悉 , 游戏在内部测试阶段 , 便已在国内吸引了近 200 万玩家预约关注。
在汽车、卡丁车品类霸占竞速玩法的今天 ,《黎明飞驰》如今的成绩 , 对竞品类而言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极致沉浸机车竞速游戏
想必上了 80、90 后的玩家 , 都曾有过在学校机房或者网吧玩过《暴力摩托》。这款经典摩托车竞速游戏 , 不仅将摩托车的喜好植入不少人的心中 , 也成为许多竞速玩家接触该品类的起点。。
但机车竞速玩法相比传统的汽车、卡丁车竞速 , 长久以来缺乏头部产品带动市场热度 , 也因此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直到《黎明飞驰》的出现 , 为现状带来了改变的可能。
从沉浸感这点来说 , 摩托车竞速游戏有着天然的优势 : 广阔的驾驶视野 , 与智能手机的无遮挡屏幕高度适配。特别是在游戏实装实时动态天气系统后 , 玩家在第一人称视角下驾驶 , 可以几乎无死角无遮挡地感受场景的即时变幻 , 加之能直观观察到的车漆与角色服装 , 从感官层面就能带来极强的代入感。
同时 , 在玩法层面 ,《黎明飞驰》还通过真实的物理引擎 , 展现了换挡时角色的腿部动作、车辆加速时的姿态俯仰、路况震动、排气管回火、超车时的多普勒音效等细节。特别是在压身过弯时 , 驾驶视野逐渐与赛道平行的直观视觉体验 , 是传统竞速游戏的车背视野或者车窗视野难以企及的 , 这些也成为了游戏能在各个平台如此吸量的重要原因。
真实数据还原梦中情车
但要从零创造沉浸感 , 靠的自然不可能开发者们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正如开头所言 , 疾行工作室在《黎明飞驰》长久以来耕耘摩托车赛道 , 对该题材的热爱源于团队人均车迷。因此 , 他们也在游戏中通过现实中的真实数据 , 还原出了多台知名摩托超跑 , 算是另一种层面的 " 公费追星 "。
同时为了游戏的拟真 ,《黎明飞驰》中赛车的数据不仅有常见的抓地力、灵活性、最大速度与加速度等 , 甚至把车辆的制动性能 , 不同车型在贴身竞速时风阻水平都做进了游戏中。
但这不意味着游戏是个超级复杂 , 以摩托车改装为主要玩法的游戏。
对于轻度玩家 , 游戏设计有完全无需与玩家竞争 , 没有过高的竞技压力的单人模式。玩家可以在这里 , 直接体验摩托车驾驶的独特视效体验。
对于能接受这套玩法的玩家 , 休闲模式则能让他们逐渐学习、掌握摩托车驾驶与传统竞速游戏在加减速、过弯技巧以及车辆改装的区别。
最后 , 对于重度核心玩家 , 游戏的排位模式不仅考验他们的操作技术 , 也考验他们对游戏诸多数据的理解。可以说 , 无论是哪种玩家 , 都能在《黎明飞驰》中收获同样的快乐。
实际上 , 游戏之所以能如此吸量 , 很大程度上就靠的是这种对拟真的执拗追求 , 以及对各类型玩家需求的尊重。
游戏前几轮测试中 , 除了传统竞速类玩家这个品类群体外 , 游戏还吸引了大量现实中具有高品味与高消费能力 , 却一直没被市场所注意到的摩托车用户群体。
这群超核心玩家 , 对游戏品质也抱有极高程度的认可 , 游戏自面世以来历经多次测试 ,TapTap 评分迄今依旧维持在 8.2 分 , 这一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游戏品质过硬 , 足以承载国内互联网近 200 万玩家的期待和关注。
坚持热爱终成市场黑马
说到底 , 在竞速品类发展到今天 , 为何一直没有摩托车玩法的头部产品出现 ?
也许是因为 , 国内过于激烈的竞争 , 特别是在画质、IP、福利这些有限的区域内卷短兵相接 , 已经快成为行业内竞争的公认常态 , 鲜有人有魄力在开发成本如此高昂的今天 , 去尝试开辟一条新路。
但在有限的赛道猛挤 , 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
在玩家的非核心需求被过度满足的今天 , 很多用户已经对同质化游戏感到厌烦了 , 整个市场都在热切期待着一个搅局者 , 为竞速品类带来新鲜感。
其结果就是 ,《黎明飞驰》在 11 月首测时 ,KOC 的试玩作品 , 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过亿的播放 , 测试用户猛涨 20W, 犹如一颗惊雷落在了竞速手游市场。
当我们回顾中国乃至世界游戏行业 , 都能看到这样一条螺旋发展的脉络 : 当第一款电子游戏乒乓问世时 , 后续同样玩法、题材、操作方式的游戏在不同平台修修补补上线 , 玩家在一次又一次付款后逐渐感到厌烦。6 年后在玩法基础上 , 做出了重大创新的《太空侵略者》面世 , 又带来了一轮新的仿制狂潮 , 整个行业也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间发展。
可以理解大型企业出于商业风险考量 , 更多的选择路径依赖在自己的强项 , 即画质、福利、营销上下功夫。但真正推进行业变化 , 特别是最能吸引玩家目光的 , 永远是这些能拿出、敢拿出新东西的小厂商。当玩家们看腻了大厂陈词滥调的宣传口号与千篇一律的玩法框架时 , 目光自然会从那些闪耀着光芒的金字招牌上 , 转向能给他们 " 整出点新花样 " 的小厂。
这也是《黎明飞驰》仅在冷启动阶段 , 就能如此吸量 , 收获 200 万级别关注的原因。而这 , 仅仅是在国内市场的表现 , 而在摩托车群体更加巨大、文化也更加深厚的欧美市场 , 他们还有满满一罐氮气加速没用 , 正等着一飞冲天。
最后的最后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黎明飞驰》背后的疾行工作室也不是什么天降猛男 , 早在多年前他们就在 Steam 上专注买断制摩托车竞速游戏的开发 , 创始成员也都曾任职于育碧 /2K 等世界一流大厂 , 这些积累与坚持 , 才是他们能跳出三界外 , 不进内卷中 , 突然给市场丢出《黎明飞驰》这种王炸级搅局者的原因。
最终 ,《黎明飞驰》这匹以搅局者之姿奔入竞速品类赛道的黑马 , 最终能否与大厂的满装豪车竞技中突出重围 , 就看游戏公测时的最终表现如何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