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谈年轻人不愿学医:职业投入和回报失衡!
职业路径太长、工作累、收入低
年轻人不愿学医、各地状元不愿学医、当了医生后悔学医,这一系列话题始终都有人讨论,最近,政协委员也深刻谈论了这个问题。
此前,一份调研显示,在 3000 多名医生投票的问卷中,问及 " 你后悔学医了吗?" 结果出乎意料,73% 的医生直呼后悔了。
对于这份调研结果,河南一名内科医表示:"5 年本科、考研考博、3 年规培、3 年专培已是医生的标配,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不能犯一点错误,否则动辄喊打!当同龄人在职场积累经验、组建家庭时,医学生还在实验室、病房、图书馆之间辗转,这种超长待机的成长路径,是所有职业中的奇葩,这让理想主义的光芒逐渐黯淡。哪怕成为医生后,高强度工作也会常态化 -- 平均每周工作 60 小时、每天接诊近百名患者、夜间随时待命,但是到手的工资几千,这严重不对等啊!"
不愿学医,学了也后悔,这令人头疼,到底为什么?怎么让人不后悔学医、都去踊跃学医呢?
针对这个话题,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年轻人不愿学医的现象,在一些人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职业投入与回报失衡。
医学专业培养周期远超普通学科,本科需 5 年,规范化培训 3 年,硕士、博士深造还需 3-7 年。即便完成学业,基层医疗岗位薪资也普遍偏低,年轻人难免权衡后认为不划算。
对此,赵长龙呼吁,加大财政对医疗人才培养和基层待遇的保障力度,应推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通过提升职业尊严感与社会支持度,构建更有利于医疗人才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治病救人。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是唯一一个本科 5 年毕业后还只能在基层就业的专业,本科只是起点,毕业即失业一度成为临床本科生的噩梦。这放在其它专业简直都不敢相信,从来没有哪个专业会逼着你必须考硕读博,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要是本科生,最起码进入社会后都能找个工作,只有临床医学是个奇葩,现在县医院都普遍招研究生了,本科毫无出路。
据东北新闻网数据,全国三甲医院超 90% 的临床医师岗要求硕博学历,核心科室更是要求博士,科研岗普遍要求博士学历,只有急诊、儿科这些为数不多、不受待见的科室还在招本科生,但也是要求名校本科。那么,想进三甲业务科室怎么办?必须硕士打底、规培三年起步,等你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住院医之后,同龄人早都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
一个上了五年的临床本科生,
只给 3000 月薪,谁愿意学医呢?
所以,为啥年轻人不愿学医?为啥各地状元不愿学医?我们心里还没有数吗?
咱们再举个例子。3 月 13 日,东北某县第一人民医院发布了招聘公告,公告显示,该医院始建于 1949 年,是一所集医疗、急诊急救、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经卫生健康局同意,结合医院岗位需求实际,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医生。
招聘程序很复杂,要经过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体检、公示、聘用,至少得折腾个把月,而且还有年龄要求等各种条条框框,感觉很正规,一点都不像私企那样随意,要是能进去当医生,肯定能幸福一生吧。
可是呀,一看给的待遇,心里瞬间凉了一大半:月薪 3000!还是编外!
这就不得不吐槽了,咱们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太过分了:我堂堂一个本科生,经过了 5 年本科教育,还比其它专业多上一年,就算考不上研究生,好歹也经过了 3 年规培,你一个堂堂的人民医院,只给我 3000 元工资,还是编外,极不稳定,我洗碗刷盘子、扫地、当保安也比这挣得多吧?而且当保安还不累呢!将心比心,就这种情况,哪个年轻人愿意学医?哪个年轻人愿意去当医生?谁学了医不后悔??!
3 月 14 日,江西吉安某 25 届临床毕业生就发帖透露:" 考研分数下来后,我就一直在找工作,到处奔波,我本科专业是河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的,去了江西一家县医院应聘,医院暂不做规培要求,比较缺人手,允许我先工作,后面再找机会规培。到了谈工资的时候,一个月到手给我开 3500,我吓得直接跑了,真是打发要饭的。目前的情况是,应届生进医院工资开的都极低,远不如前两年的应届水平,我劝大家谨慎从医,要么直接考公务员,图一辈子安稳,要么去一线城市先挣几年钱吧,未来的情况真的不好说。"
现在知道为啥不愿学医了吧?上面举的例子就是原因!职业投入和回报严重失衡!
普通、贫穷家庭最适合学医?
中产家庭才最适合!
可为啥出身中产家庭的状元们不愿学医?
孩子们不愿学医,之前有多名网红认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最适合学医,越贫穷越要学医,学医可以稳定达到中产,能让穷人家孩子逆天改命。
例如,福建一名博主就表示:" 个人认为,学医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在我这个十八线小县城中,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医生应该是最吃香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医生夜班苦、压力大,但其他岗位就一定比医生好吗?只能说各有千秋罢了,普通家庭学医是不错的。"
以前还挺认同这个观点,现在笔者不认同了。家庭贫困,家里急需用钱,这意味着急需挣快钱,医生这个职业挣的恰恰是慢钱,细水长流,一辈子的收入一年一年平均发放,这对于贫困家庭怎么受得了?
如果家庭普通且贫困,要等到 30 岁以后才能出头,那学医的这个代价太大了,所以,贫困家庭就不应该学医,要想挣快钱,那就只能去学来钱快的专业,例如计算机或者自动化,以后去互联网大厂,去新能源大厂。
想来想去,临床医学还是只适合中产家庭去学,因为没有经济压力,可以安心考研读博,不用为钱、为原生家庭发愁。而且,中产家庭教育良好,出的状元也最多。
可惜呀,明明中产家庭最适合学医,偏偏学医的最少,这从高考状元的选择中可见一斑。
1 月 17 日,知名自媒体博主、清华大学校友、清华大学某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医生就发文感慨道:"我是真心劝退大部分医学生。留在医院的只要不干临床医生,副院长、医务处长等随处可在,而我,还在为了病历质量不合格而苦恼。干医疗,性价比太差!"
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中了解盛产高考状元的中产家庭为何不愿学医。
在 1977 年 ~1998 年的高考状元中,他们大部分来自于高知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十分优渥。其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考状元最多,达到 38 人。而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最多的十大专业是:物理、计算机、土木建筑、生命科学、自动化、电子工程、数学、经济管理、医学、化学等,医学不是很受待见。
到了 1999 年 ~2008 年这个阶段,出身中产家庭的各省高考状元们对临床医学等一众医学专业完全看不上了。在这十年间,高考状元(未区分文理科)普遍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有 268 人,选择医学的仅 4 人,临床医学更是几乎为零。
高考状元专业选择(1999-2008 年)
为什么各省高考状元不喜欢读医学专业呢?
2021 年,在一场清华大学的校园街访中,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你都考上状元了,干啥不行?干啥不挣钱?还读临床医学这个苦专业干嘛呢,是想穷的稳定吗?据我所知,我从来没见过各省状元读临床医学的,有这个分数,明显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状元只是中产家庭的一种代表,通过他们的选择,可以折射出一种印象:家庭条件越好,越不想学医。但是,高考状元们明明是最有条件、最有资本去安心学医的人群呀,家庭优渥,生活幸福,没有负担,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学医呢?可能他们有独到的眼光吧,也可能他们认为当医生是一种苦差事,不愿意受这份苦。
当医生苦吗?确实苦,如果社会上还不形成尊医重医的气氛,还不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还不提高他们的待遇,还不纠正投入和回报的失衡,以后别说中产家庭不愿学医了,恐怕就连贫穷家庭的孩子也要为了挣快钱而逃之夭夭了……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 APP!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