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3 月 17 日(记者 徐晓春)3 月 16 日,*ST 旭蓝、嘉麟杰两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证监会正式对 " 东旭系 " 掌舵人李兆廷进行立案调查。
2009 年开始,李兆廷就接连掌握了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和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并通过资本运作扩大投资布局的业务范围,李兆廷身价最高时超过 230 亿元,成为 " 石家庄首富 "。但杠杆扩张之下债务危机悄然而至,2024 年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同时暴雷,李兆廷通过东旭集团对两家上市公司形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合计接近 174 亿元。
2024 年 10 月,东旭光电先一步退市,如今控股股东、实控人接连被立案后,*ST 旭蓝重整解局之路也无法满足启动条件,已经连续 10 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 1 元的 *ST 旭蓝退市风险高悬。" 东旭系 " 仅剩的上市公司嘉麟杰 2024 年也面临净利润下滑超过 8 成以上的危机。李兆廷的资本帝国摇摇欲坠。
3 月 17 日,*ST 旭蓝开盘后一字跌停,股价收于 0.82 元 / 股,总市值为 12.19 亿元。嘉麟杰股价下跌 0.42%,收于 2.36 元 / 股,总市值为 19.54 亿元。
*ST 旭蓝重整退路堵塞
3 月 16 日,*ST 旭蓝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实控人李兆廷立案调查,在 3 月 15 日证监会向李兆廷下发《立案告知书》。
这已是 *ST 旭蓝及相关方自 2024 年以来,第三次收到立案通知书。
最早在 2024 年 5 月,因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 2023 年年报,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同年 9 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东旭蓝天与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东旭集团 ")一起再次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24 年 7 月,由于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 77.96 亿元,占公司上年末净资产的 70.23%,证监会深圳证监局对东旭蓝天、东旭集团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由于 2023 年财报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以及控股股东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东旭蓝天被实施 " 其他风险警示 " 的特别处理,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 "ST 旭蓝 "。
首次处罚时,证监会要求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在 6 个月内归还非经营性占用的资金,截至 2025 年 1 月 5 日上述责令整改事项期限届满,但东旭蓝天对于相关资金清收未有实质性进展,未能在整改期限届满前完成全部整改。到 3 月 5 日仍然未完成清收,东旭蓝天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证券简称再次变更为 "*ST 旭蓝 "。
根据上市规则,若公司在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之日起的 2 个月内仍未完成资金占用整改,公司将因触发规范类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
在此期间,东旭蓝天曾试图通过重整解局。2024 年 9 月,债权人中联建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曾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东旭蓝天进行重整,并申请启动预重整程序。
但是,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ST 旭蓝及控股股东在被立案调查期间,禁止实施重组上市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三方接连被立案调查后,*ST 旭蓝重整的退路也被阻塞。
3 月 14 日,*ST 旭蓝发布公告称,公司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75.27 亿元,清收未有实质性进展,目前未有偿还的实质性方案及明确时间表,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李兆廷的资本版图崩塌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东旭集团直接持有 *ST 旭蓝 39.04% 的股份,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李兆廷直接持有东旭集团 1.46% 股权,并通过东旭光电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东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东旭集团 51.46%、23.83% 的股份,因此李兆廷为 *ST 旭蓝实际控制人。
作为资本市场老玩家的李兆廷在顶峰时期手握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和嘉麟杰三家上市公司,凭借 " 东旭系 " 在资本市场的运作,2019 年,李兆廷曾以 235 亿元身家成为 " 石家庄首富 "。
李兆廷的资本之路可以追溯到 2009 年,2009 年 11 月,河北东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河北东旭 "),也就是现在的东旭集团,以其拥有的石家庄旭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或货币对宝石集团公司进行增资,增资后河北东旭占宝石集团公司注册资本的 47.06%。
2011 年 8 月,东旭集团再出资 5.3 亿元受让宝石集团 22.94% 的股权,合计持股比例达到 70%,成为宝石集团的控股股东,间接控制上市公司宝石 A。一年后,东旭集团再次受让宝石集团 30% 股份,彻底巩固控制权。
到 2014 年 1 月,宝石 A 正式更名为东旭光电。东旭光电成为东旭系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二年,李兆廷再通过资本运作拿下 " 东旭系 " 第二家上市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东旭蓝天。
最早的宝安地产在 1994 年就登陆 A 股市场,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务,2015 年,东旭集团以 23.64 亿元收购了宝安地产 29.88% 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入主之后,宝安地产开始了 " 新能源 + 地产 " 的并行模式,直到 2017 年,宝安地产置出房地产业务,并正式更名为 " 东旭蓝天 "。
紧接着,2016 年,李兆旭通过东旭集团受让了嘉麟杰控股股东上海国骏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国骏投资 ")100% 股权,并与嘉麟杰原实控人签署了投票权委托协议。由此,东旭集团控制了嘉麟杰共计 23.67% 的投票权,李兆旭成为嘉麟杰新的实际控制人," 东旭系 " 的资本版图就此完整。
之后,李兆廷的版图不断拓展到光电显示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硅碳材料、新能源发电及组件、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用药玻包材等业务板块。但由此也带来债务危机的蔓延,李兆廷多次被列入被执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费,同时李兆廷不断质押股权,以及非经营性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2024 年,东旭光电、东旭蓝天同时暴露问题。
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东旭集团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到 95.95 亿元,公司 2023 年度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时 2023 年财报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2024 年 5 月,因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 2023 年年报,证监会对东旭光电立案调查。7 月,因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证监会河北证监局对东旭光电、东旭集团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9 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再次对东旭光电和东旭集团进行立案调查。
东旭蓝天也走在同样的立案、处罚路径上。不同的是,东旭光电因连续 20 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同时均低于 1 元,先一步在 2024 年 10 月退市。截至 3 月 17 日收盘,*ST 旭蓝也已经连续 10 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 1 元,如今李兆廷再被立案,重整退路阻塞,*ST 旭蓝退市风险高悬。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ST 旭蓝账面货币资金约为 30.65 亿元,但其中 28.91 亿元存放在财务公司无法正常使用,公司实际手握资金仅为 1.74 亿元。与此同时,*ST 旭蓝却要面对近 84 亿元的带息负债,压力显而易见。
嘉麟杰作为李兆廷最后一家上市公司,情况同样不甚乐观,2024 年嘉麟杰预计净利润仅为 400 万 -800 万,较上年同比下滑 84.45%-92.23%,这也是嘉麟杰连续第二年净利润大幅下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