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03-21
从螺丝钉到代码:雷锋精神在国防科大的青春接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学雷锋树新风,暖三月志愿行。正值 " 向雷锋同志学习 "62 周年,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书记向雄海特别推荐了一篇学雷锋日记,作者是国防科技大学的王依林同学。这篇日记不仅展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也深刻体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以下是日记全文:

《让雷锋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三月的长沙,丝丝寒意仍在空气中徘徊,可雷锋纪念馆的松柏林已然涌动着新绿的活力,满是春日的蓬勃。怀揣着敬仰,我迈进了这座承载着无尽精神力量的殿堂。透过玻璃幕墙的阳光,轻柔地洒落在陈列柜上,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日记本、质朴无华的军装和泛黄的老照片,宛如穿越时光的使者,静静诉说着一位平凡士兵,如何在短暂的 22 载春秋里,树立起一座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站在雷锋那句 " 干一行爱一行 " 的语录前,教学楼上 " 厚德博学,强军兴国 " 的校训不自觉涌上心头。在这一瞬间,两种跨越时空的信念激烈碰撞、深度交融:一个是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一个是在科技浪潮里的全力奋进,却同样闪耀着 " 忠诚奉献 " 的人性光辉。

平凡坚守与科技冲锋的忠诚交响

在展馆中,雷锋俯身修理汽车的照片令我久久凝视,挪不开脚步。他手中紧握扳手、满身沾满油污的模样,与国防科大学子在实验室全神贯注调试精密仪器的画面悄然重叠。雷锋曾言:" 机器由无数螺丝钉连接,我愿做永不生锈的那一颗。" 时至今日,我们把这种 " 螺丝钉精神 " 深深植入科技创新的征程里——在量子计算的前沿领域,全力追求毫秒突破的 " 中国速度 ";在人工智能的广袤天地,精心模拟复杂战场推演的 " 中国强度 ";在卫星导航的关键系统,用心编织精准无误的 " 中国精度 "。我们手中的代码与电路,无疑就是新时代的 " 扳手 "。每一行程序的编写、每一次实验的开展,都是为守护家国的伟大事业拧紧一颗 " 高科技的螺丝钉 "。

温暖忠诚与算法迭代的精神共振

目光落在雷锋在雨夜护送母女的雕塑上,那句 " 我是人民子弟兵 " 的坚定誓言,仿佛穿越时空,在我耳畔不断回响。身为军校的莘莘学子,我们的 " 战斗阵地 " 是实验室与演训场:当战友们在遥远的边疆守护安宁,我们在为新型雷达突破探测的盲区而日夜钻研;当舰艇编队驶向广阔的海洋,我们在为优化通信抗干扰算法而不懈努力。雷锋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我们则用海量的数据构建起守护安全的坚固模型。他温暖人心的那份热忱,转化成我们攻克 " 卡脖子 " 技术的无限激情;他在北风呼啸的冬夜反复调试化油器,我们在真空无尘室校准光子芯片的纳米级光路。尽管所处时代不同、方式各异,但我们内心的坚守始终相同。正如校歌所唱:" 我们向科学高峰攀登 ",这份沉甸甸的使命,让我们在代码与公式的世界里,一笔一划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雷锋精神与科大学子的青春接力

"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 雷锋日记中的这句话,如同一束强光,直直地照进我的内心深处,深深触动着我。作为国防科大的一员,我们所奋力攀登的 " 上游 ",是高耸入云的科技高峰,更是关乎守护与安宁的关键所在。未来,倘若投身科研工作,我将以代码为剑,锻造守护的坚实力量;倘若奔赴边疆一线,我会以数据链路为盾,筑起无形却稳固的防线。让雷锋精神在智慧算力与青春热血的共鸣中,铸就属于新时代的奉献新坐标。

走出纪念馆,我抬眼远眺,暮色笼罩下的雷锋铜像依然身姿挺拔、阔步向前;回首而望,纪念馆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城市天际线的斑斓光影。就在这一刻,我终于读懂了雷锋跨越时空的深邃目光——那个在油灯下认真写日记的青年,和在实验室里专注调试代码的我们,其实拥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他手中的钢笔幻化成我们键盘上灵动的指令,他擦拭的汽车零件重组成精密芯片的细微纹路,而他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的伟大誓言,被重新演绎成守护家国的数字密码。作为国防科大学子,我们将以代码为尺,精准衡量信仰的深度,用 0 与 1 交织的指令长河,坚定地铺就前行的道路,让雷锋精神的火种,在科技引领的时代脉搏中,永远熠熠生辉、跳跃不止。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通讯员王依林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报料 " 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相关标签

雷锋精神 雷锋 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