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八方原谅”蜜雪冰城:有限合理的妥协,底线关乎尊严

埃斯达特 知著网
2025年03月22日 13:30
图片
「妥协的策略具有合理性,但这背后指向了一个疑问:我们究竟在交易什么?」
>>>
近日,蜜雪冰城一门店被曝使用隔夜鲜果切片制作饮料,店员称之为“正常操作”。出人意料的是,舆论并没有批评蜜雪冰城,反而呈现出了包容和原谅,网友将这一现象概括为“一方有难,八方原谅”。
有人说自家冰箱里饭菜放了三天都在吃,“查查我家冰箱我妈连夜就得被带走”;有人说和315晚会上“塌房”的商品比起来,蜜雪冰城此事真是“小巫见大巫”;还有许多前蜜雪冰城员工现身说法,表示该门店只是个例,是个别员工操作不当的问题。
在“八方原谅”中,众多网友认同“蜜雪一杯四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的说法。消费者可以接受以低价买到低质量商品,但低价显然不能成为食品安全标准降低的合理理由。
图片
(网友评论)
我们更应该发问的是,“低价=低质量”这一逻辑呈现出了一丝妥协,这种妥协从何而来?


选择妥协:有限合理的生存策略

图片


消费者苦市场溢价问题久矣。
一杯20元的奶茶,用的还是植脂末;一杯30元的咖啡,和自己在家冲的没有太大区别。定价背后涉及的产业链、营销等成本计算问题的确复杂,但人人都不愿意被“割韭菜”,大多溢价商品质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一分钱一分货”的期待,让消费者深谙高价也买不到质量更好的商品。
因此,当商品虽朴实无华但质量过得去、价格较低甚至低到像“捡了便宜”时,消费者便觉得可以适当放低预期、包容质量上的一些瑕疵。
图片
(价格更高也买不到真“奶”茶)
这种妥协不只存在于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中,它已成为在社会生活许多方面都可行的生存策略。
职场中意见分歧难免,但为了推进工作进度、达成工作目标,向折衷方案妥协也并非无法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令人苦恼,但为了回应父母关切、维系家庭关系,与对方见面后礼貌拒绝也未尝不可。绝大多数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虽然面临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卷无止境”的竞争压力,但为了更好的工作平台,更多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以及未来有更多选择、更加幸福的生活,他们咬咬牙留下,忍耐着大都市的高压生存法则。
图片
(关于“妥协”)
这类妥协作为生存策略的合理性,一方面在于放弃的主张或利益在个人看来尚可接受,另一方面在于能够为进退维谷的纠结情绪找到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出口。合理且有利于满足自身目标的妥协,本质上是一种尚未触及个人容忍底线、主动选择的利益交换,以有限的“资源”换取无可奈何情境下的“优解”。
但当妥协次数越来越多、容忍底线一退再退时,妥协的性质可能已于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许多妥协看似立刻满足了当前的个人需求,达成即时满足,但不断累积的即时满足可能一点一点侵蚀了个体面对同一问题应有的底线,让人逐渐忘记思考此时的妥协是否必要、彼时的预期和目标是否真的能通过忍让达成。更严重的,是在个人权益已经受损时仍然麻木,忍一时滑向了危险的忍一世。
图片
(关于“维护权益的姿态”)
妥协作为生存策略,确有合理性,但只是有限合理。主动选择的妥协或许能成为当下难题的“优解”,但陷入即时满足被动陷阱的妥协绝非问题的“正解”。


一个疑问:公平与正义如何衡量

图片


于个体而言,妥协之计生于未达成的预期、不尽人意的情况,放弃部分欲望或权益总是带来不公平感。但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言,妥协并非坏事,反而是达成结果的必然。
公平与正义并非天生的普世标准,而是通过社会互动、话语和文化实践不断被协商、建构出来的。在现实情境中,每个人的立场和利益都存在差异,对公平与正义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图片
(《现实的社会建构》,[美]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
例如,朋友聚餐时有人提议AA制,但其中一位朋友表示自己今天升职了想请大家吃饭。站在希望AA制的人的角度上,每个人吃了多少就该付多少,不让别人占便宜,也不占别人便宜,这才是公平;而站在希望请客的人的角度上,请客是表达喜悦和感谢的方式,并非公平与否能够衡量的问题,“送人情”于ta而言是一种情感和社交层面的“正义”。
那么,究竟是AA制更公平,还是请客传递人情更正确?此题估计没有唯一答案,因为不同的人心中衡量标准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要让这个饭局继续下去,某一方必然需要放弃自己的主张。
图片
(剧集《老友记》中关于AA还是请客的讨论)
餐桌之外,社会中不同个体或集体的利益平衡更加复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无知之幕”,假设人们在制定社会制度时,被一道“幕布”遮蔽了自己的社会身份、阶级地位、财富能力等信息。对自己是社会权力上位者还是最弱势者的“无知”,引导决策者考虑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成为最不利者时能否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以保证社会制度的公平与正义。
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的“无知”,但这一假设说明个体或集体需要通过让渡部分权益,换取社会某种程度的相对公平与正义,比如税收制度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资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但在某些情境下,个体在接受现实的复杂性并进行部分妥协后,相应的公平与正义迟迟未到。于是,许多人思考这一共识能否守护妥协的底线、形成对不公现象的约束力。
图片
(隔夜柠檬“小巫见大巫”)
回到蜜雪冰城事件。如果说使用隔夜鲜果切片还有辩解空间,那每年315晚会曝光的诸多商品质量问题在严重性上更是让大家吓了一跳又一跳。面对越列越长的“塌房”“避雷”清单,舆论纷纷感慨“到底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除了对商品质量存疑,这些无助发问似乎还袒露出一丝对社会信任的迷茫。


不等交易:一纸异化的社会契约

图片


对社会信任的迷茫,背后隐含着对结构性问题的担忧——看似自主选择的妥协和自由的消费行为,实则是不平等的交易过程和异化的社会契约下的结果。
开篇提及的“低价=低质量”逻辑允许低价存在部分瑕疵,这一妥协似乎是合理之举,但这可能导向一种愈加不对等的交易逻辑:一方面,允许降低质量维持低价的同时,要求消费者让渡部分法定权益;另一方面,将法定安全标准与价格挂钩,偷换可议价选项的概念范围。
价格可以不断降低,它的最低点就是零,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品质量可以随之一降再降,因为底线是不容交易的。
图片
(商品价格与质量的逻辑)
在不等交易中,“低价”只是表层的经济符号。当消费者在每一次类似的购买行为中,被迫接受并重复“低价可以容忍质量降低”、“安全标准可以成为价格博弈的筹码”的交易逻辑时,微型的社会契约就此重订,不对等的交易正在常态化。
恶的平庸性往往始于对底线的微小让步。异化的社会契约引发标准作为最低底线的退行,并且将“降低标准”常态化。
这一过程不仅发生在消费行为中,还可能引发社会对于道德底线和权利意识是否也会随之动摇的担忧。如果今天接受了食品安全可以为低价让步,明天是不是需要为了工作机会而容忍职场中侵犯个人权益的不公平行为?“错误”“侵权”能够被重新定义为“可以接受的风险”,是否意味着道德底线也是弹性的?
图片
(《社会契约论》,[法] 让-雅克·卢梭)
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向人面临日常的结构性问题时,做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
古罗马时代,平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选择出走并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倒逼贵族建立保民官制度。2009年,英国医疗体制改革,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全科医生,远离治疗和服务水平低下的诊所。2017年福喜事件发生后,大众拒绝消费使自己的健康或利益蒙受损失的产品和企业。“用脚投票”关乎选择的结果,也在于主动选择中,人的权利和主体性得到尊重。
图片
(电影《还有明天》中,妇女选择投票、捍卫权利)
对社会信任的迷茫,根本上是对人的尊严何以被尊重的疑问。诚然,消费者在不等的交易过程中,面临着太多隐忧,不知道更好的消费选择何在,是市场不良风气的受害者。
但迷茫不代表我们就此蒙上双眼,忽视社会正在改变、慢慢进步的事实。我们相信公平与正义虽迟但到,更重要的是,我们仍可以选择为正当的交易和规则“投票”,仍可以对底线的退让说“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暂时的迷茫不代表无解。不再沉默、发出质问、做出选择,就是向答案走近了一步。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图片


近期热点 · 目录
上一篇奥斯卡最佳影片《阿诺拉》低分争议:底层叙事中悬而未决的真下一篇“世界那么大,我看完回来了”:在流动困境中像候鸟一样栖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著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