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03-23
《光明日报》关注贵州酸汤鱼:山水酿酸,一口生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很多人可能没到过甚至没听说过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可提起这里的美食——酸汤鱼,恐怕吃过的人数以亿计。且不说那红汤白鱼在锅里咕嘟冒泡的热气腾腾,单是那透着木姜子味儿的酸香,就让食客两颊生津,神清气爽,肚里的馋虫翻筋斗!

△贵州酸汤鱼周艺珣绘

正宗的酸汤鱼还得从苗岭深处的黔东南州说起。

相传,很久以前有户苗族人家把煮饭的米汤倒进杉木桶里存着,过几日揭开盖子,没想到酸溜溜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阿妈舀了一瓢,哎呀!酸得眉毛一抖!往野菜里一浇,硬是把苦味涩味都赶跑了。有了酸香还少不了稻香!苗家人世代传承稻鱼共作种养模式,把满身稻香的鱼儿放进毛辣果(贵州野生小西红柿)煨出的红色酸汤,苗岭的食材精华就都在这锅里了!自然的馈赠、祖先的智慧、食客的味蕾,尽在此刻相会,碰撞出令人销魂的 " 酸爽 "。

您要是有机会来黔东南走走,就会发现家家都有 " 酸坛子 ",户户都爱 " 酸汤鱼 "。每家的主妇又都有 " 独门 " 的烹饪诀窍,常去苗家做客的朋友都说:" 同一种酸汤,不重样的香!"

据考证,贵州酸汤的起源与苗族侗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交通闭塞,少与外界交流,食盐等调味品成为非常稀缺的 " 奢侈品 ",酸汤就成了价廉物美的 " 替代品 "。贵州有句老话:"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反映出食酸风俗的形成源于生产生活需求。

别小看这价廉物美的 " 替代品 ",它背后可藏着科学哩——这是一场在酸坛子开的 " 微生物派对 "!乳酸菌占 C 位,酵母菌当 " 配角 ",酸汤里的微生物形成稳定的 " 团队 ":大量的乳酸菌,少量的酵母菌、醋酸菌。它们持续改造着汤里的物质,产生氨基酸、酯类等香味物质。靠天然微生物把普通食材变成酸香美食,整个过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先人们虽不明白科学原理,却摸透了微生物的脾气,这才传下这做酸汤的秘诀!

做酸汤讲究 " 三酸开泰 ":头道酸是米汤发酵的 " 白酸 ",二道酸是西红柿熬的 " 红酸 ",第三道酸非得是木姜子那窜鼻子的野酸不可。苗寨里的厨艺高手有句顺口溜:" 酸汤要酸得透心,辣子要辣得钻魂,鱼片要嫩得像大姑娘的脸蛋子。"

稻花鱼算是酸汤鱼的 " 开山鼻祖 "。这种鱼儿在稻田里吃着落花,喝着山泉,肉质鲜嫩。鱼片片得薄如蝉翼,往滚汤里一下,蜷成白玉卷儿。不过,稻花鱼虽好,可身上的肉太少!如今的主打食材是贵州的另一特产——清水江鱼,这种鱼吃起来滑嫩鲜香,更让人称奇的是,只要煮在酸汤里,那是一丝一毫的河鱼土腥味都没有。

吃酸汤鱼最妙在汤头。头道汤酸得清亮,二道汤酸得醇厚,等到第三道汤下肚,五脏六腑都舒爽通畅。走在贵阳街头,酸汤鱼馆子不亚于火锅店在重庆的密度。有家黔东南州来的 " 老凯里 " 酸汤鱼连锁店,开一家火一家,墙角总放着十几口大水缸,不用问,这就是镇店之宝——苗家酸汤。虽然常年 " 人满为患 ",排队叫号,可身着苗族盛装的妹子还是 " 机智 " 地在堂口扯着嗓子喊:" 里头有位!酸汤管够!"

要说最绝的吃法,还得数酸汤泡饭。舀一勺红汤浇在米饭上,撒点糊辣椒面,搅和搅和,酸辣鲜香在嘴里炸开花。就连不善吃辣的北方食客也都赞不绝口:" 这汤叫人停不下来!"

吃到兴头,苗歌出场!未见人先闻声的苗家妹子们翩翩而至,满身银饰一点不妨碍她们身姿飒爽,在小伙子们吹奏的芦笙声中,歌不停酒不停,一杯接一杯的 " 高山流水 ",凭你海量,也难敌这绵软香甜的米酒。" 酸汤鱼啊酸汤鱼,酸得阿妹笑眯眯;鱼头敬给老丈人,鱼尾留给小姨妹。" 歌声笑声中,老板娘出场,提着汤壶,边添边道:" 酸汤越煮越有味,日子越过越红火!贵山贵水迎贵客,来了贵州添富贵!" 几句话说得食客们口爽心爽。

这些年,以酸汤鱼为代表的贵州美食在全国遍地开花。百城百味,精明的商家搞起了 " 本地化 " 营销:上海的酸汤加点糖,北京的酸汤加点盐,广东的酸汤少放点木姜子。虽少了几分苗家地道,但也无伤苗家味道。当然,要想品尝最地道的酸汤鱼,还是建议您来多彩贵州游上一游。

酸汤鱼里泡着贵州的魂。酸,是苗岭的倔强;汤,是黔山的绵长;鱼,是清水河的滋养。您要是来贵州,一定要去苗寨侗乡,点上一大锅酸汤,一口生津、两口入魂,听着阿妹歌唱,岂不快哉!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白玉 贵州 西红柿 考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