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眸 03-24
三问TCL电子:逆势增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当行业几近困于 " 内卷 ",TCL 电子是如何破局的?

新眸原创 · 作者 | 桑明强

2024 年全球电视行业的关键词或许是 " 撕裂 " ——一面是行业出货量仅 3.7% 的微增,另一面却是 TCL 电视以 14.8% 的同比增速、2900 万台的全球出货量创下历史新高。据港股上市公司 TCL 电子(01070)发布的最新业绩,核心显示业务增长远超行业,叠加创新业务规模快速扩大,推动了收入及利润大幅增长,2024 年实现收入 993.2 亿港元,同比增长 25.7%,除税后利润同比提升 123.6% 至 18.5 亿港元,经调整归母净利同比翻倍达 16.1 亿港元。

熟悉这个领域的都知道,囿于日益分化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同行竞争,电视隶属的黑电行业向来被视作一桩 " 苦生意 "。一方面,芯片、面板等核心零部件价格波动,叠加用工成本上升,压缩着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技术升级与利润空间不匹配,意味创新常常被迫向现实妥协。

从这个角度看,TCL 电子的大幅增长更像是一场 " 非典型胜利 "。尤其放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背景下:它既没有陷入价格战泥潭,也没有依赖单一市场红利,而是在 " 中高端 + 大屏化 " 战略下,通过 Mini LED 技术卡位、"TCL+ 雷鸟 " 双品牌分层、全球化生态布局,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突围

拿 TCL 电子在 AWE 2025 上展示的新品 TCL 极景 QD-Mini LED 电视 Q10L Pro 来讲,作为首款第四代液晶电视,极景 · 无黑边技术实现了从 " 有黑边 " 到 " 无黑边 " 的划时代外观革新;同时,其搭载的万象分区技术,对 Mini LED 电视背光到成像显示的全链路七大环节进行深度技术突破,达成一区顶多区的卓越控光效果,让千级分区呈现万级画质,这也是 TCL 电子从 " 拼效率 " 到 " 秀产品 " 能力跃迁的缩影。

以至于很多人好奇,这家来自中国的老牌企业,背后究竟有什么神奇魔法——当行业整体面临产品同质化、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时,它是如何做到穿越周期的同时,还能让创新持续发生?

重新定义中国加速度

TCL 电子做对了什么?

" 谁能定义下一代显示技术,谁就能拿到高端市场的门票。" 一位面板行业资深分析师告诉《新眸》。当三星、索尼仍将 Mini LED 视为 " 高端点缀 " 时,TCL 电子已经将其变成一场 " 技术闪电战 " ——从全球率先实现 Mini LED 电视量产,到成为毫无争议的领跑者,它仅仅用了 6 年时间。2024 年 TCL Mini LED 全球出货量突破 170 万台,同比超预期增长近两倍

要知道,在 2019 年以前,人们对于高端电视的定义,还停留在以韩系厂商为主,他们主导的 OLED 技术凭借自发光、对比度高、视角广等优势,一度挤压着传统 LCD 电视的生存空间,直到 Mini LED 的出现。

从技术原理上讲,Mini LED 是升级版的 LCD 显示方案,通过数千至数十万颗微小 LED 芯片作为背光源,结合精细的分区控光技术,能够实现局部调光的同时,显著提升亮度和对比度。再结合 TCL 全球领先的 QLED 技术,使 Mini LED 在显示效果不逊色于 OLED 的同时,成本更低、寿命更长且尺寸扩展性更强。

乘着大屏化浪潮和国补东风,谁也没料到,这个市场会在去年迎来集中爆发。根据中怡康全渠道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市场 Mini LED 电视零售量飙升至 443 万台,产品渗透率达到 13.6%,较 2023 年直接提升了 10.7 个百分点。这个变化绝非偶然,从今年 AWE 展就能窥探一二,继 TCL 电子之后,国产厂商们纷纷将高端化战略放在了 Mini LED 上。

值得一提的是,TCL 电子的技术突围并非单纯依靠研发投入,而是通过 " 技术研发 - 产能落地 - 成本优化 " 的闭环,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为市场优势,当同行还在与面板厂商博弈产能时,TCL 电子已经能按周期调整生产计划。

以其最新发布的万象分区技术为例,它深入解耦了 Mini LED 电视成像显示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从发光芯片发出光,到最后投射到屏幕上显示画面,在材料、工艺、设计、算法等各个方面,深度优化那些影响画质的细节和难点,运用系统工程哲学从底层解决问题。

而这,恰恰是 TCL 电子最容易被外界低估的点。很多人容易把如今它在 Mini LED 电视市场的成功,归因于它早于其他同行先入场的起手优势,而忽略了推动这家企业稳步向前的内在引擎——对潮水变化的感知与提前筹谋

就如 TCL 创始人李东生在《十三邀》所谈到的,当被问及 " 为什么 TCL 总能很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 时,他在思考后从他的实际经验出发,"就是一定要想明白这种变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只有想明白这个,才能去主动适应。"

这种能力同样也体现在战略的顶层设计上。拿 " 中高端 + 大屏化 " 和 "TCL+ 雷鸟 " 双品牌来讲,本质上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拆解。当电视尺寸突破临界点,其不再是 " 家电 ",而是 " 家庭空间的基础设施 " ——高端化绝非涨价而是分层,双品牌也绝非简单的 " 高低搭配 ",而是与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度适配。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场逆袭背后,不仅是 " 中高端 + 大屏化 " 战略的胜利,更暗藏中国制造从 " 规模红利 " 向 " 技术生态红利 " 跃迁的深层逻辑,当多数企业还在为 " 活下去 " 焦虑时,TCL 电子已用 Mini LED 技术壁垒、全球化渠道网络和第二增长曲线的布局,重构行业游戏规则。

技术与战略背后

TCL 电子全球化有何不同?

时间拉回到 2024 年,奥运会和欧洲杯等赛场上,当全球观众为赛场上的精彩对决欢呼时,电视前一块块由 TCL 自主研发的 Mini LED 巨幕,因极致画质重塑观赛体验引发了全球关注。

谁也没想到,这家诞生于中国惠州岭南路 12 号的四层厂房,如今蜕变成中国企业出海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以美国市场为例,众所周知,作为全球品牌竞技的必争高地,美国市场的比拼难度向来是 " 地狱级 ",尤其对于一家中国企业。

《新眸》在调研美国零售渠道时发现,BestBuy、Costco 等主流高端渠道均在重要的位置设立展台摆放 TCL 大屏电视产品,而 BestBuy 等渠道商对于品牌销量、产品质量等要求都极为苛刻,能长期占据主要位置,背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TCL 电视在美国 BestBuy 卖场的陈列

据 TCL 电子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全球电视业务收入 601.1 亿港元,同比增长 23.6%,其中,海外市场收入的占比高达 68.3%,在美国、法国、瑞典、巴西等国家零售量位居市场第二。

" 全球化的下一阶段,是本地化能力的比拼。" 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尽管各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发力全球化,但在构建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组织与业务运营方面,只有极少数做好了准备,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自身定位的模糊。

李东生曾在《万物生生:TCL 敢为 40 年》书中总结过 TCL 的全球化。他认为,TCL 的竞争力是一种 "有比较优势的能力"。无论智能电视还是家电,TCL 的技术在中国企业里都处于前列:相对于发达国家,TCL 有效率和规模优势、工业能力和供应链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TCL 又有技术、规模、效率的综合优势

他在仔细研究过三星在历史上如何转型、发展附加值高的半导体产业后发现,这家企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不满足生产终端产品,而是从上游的原料、中段的关键零组件制造、品牌设计、代工,再到终端产品、渠道,都极为强势,构筑了纵向一体化的强大竞争壁垒。

某种程度上来讲,如今的 TCL 电子在这套打法上更进一步。不同于其他厂商的 " 硬件内卷 ",TCL 电子的全球化更像是一场系统战争——从过去的价格厮杀转向 " 技术纵深 + 全球化运营 " 的综合能力比拼,通过在全球不同区域建立起核心供应链,将产业链控制权转化为 " 技术定价权 "。

以欧洲市场为例,一方面,在波兰等建立起工业化制造基地,将核心研发留在中国,区域制造贴近市场;另一方面,加速入驻主流渠道及门店,并借势欧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做精准营销。到了北美市场,结合其丰富的内容生态,以 " 大屏高端突破 " 为核心的策略——从 "Bigger,Better" 到 "Bigger,Better,Beyond",培育和引领 75 吋、85 吋、98 吋超大屏高端电视。数据显示,2024 年 75 吋及以上电视在欧洲及北美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分别增长 104.9% 和 67.6%。

TCL 电子 CEO 张少勇把这种逻辑总结为 "灯塔" 模式和 "铁三角模型"。所谓灯塔,就是在每个区域选择一个重点国家进行深耕,然后通过这个国家覆盖其他国家。比如在东南亚,TCL 会深耕越南和菲律宾,在南美深耕巴西,如此一来,在每个国家的业务模型就呈现 " 铁三角 " 状态,从而实现渠道、工厂和当地供应链的打通。

这种 " 一区一策 " 的打法,让 TCL 电子全球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 " 本土需求深度适配 " ——在发达国家用高端产品树立品牌,在新兴市场用 " 差异化产品 + 增值服务 " 构建壁垒。

屏幕战争进入新纪元

TCL 电子的 " 攻守道 "

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曾在他那本享誉全球的著作《创新这的窘境》中,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很多大企业会陷入路径依赖,在面对新技术浪潮时,往往会采取一种等待战略,也就是等到新市场的规模发展得足够大时再进入市场,但大量证据表明,这通常不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这一点,和 TCL 电子不谋而合。从最早布局并 All in Mini LED 技术,到 " 中高端 + 大屏化 " 精准踩中消费升级与家庭影音场景扩张的双重红利,几乎每次关键浪潮,TCL 电子都在牌桌的 C 位。

草蛇灰线,这与创始人的基因息息相关。以这轮 AI 浪潮为例,早在去年 3 月,李东生就曾明确表示 " 中国是唯一能在 AI 领域,跟美国形成竞争的国家 ",紧接着在同年 12 月 TCL 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他又提到 "AI 技术正在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条,未来三到五年将迎来场景化落地的爆发期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某种程度上来讲,TCL 是业界极少数能亲自下场、将好的创意付诸实践的头号家电玩家。

拿亮相今年 CES 一款名为 Ai Me 的概念陪伴机器人来讲,作为 " 世界上第一款模块化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 ",其核心创新在于全球首创的分体式设计:小主机负责智能交互,内置的情感算法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音乐播放、故事讲述等服务,机器人太空舱则专注于提供运动导航能力,通过识人和跟踪提供趣味的陪伴体验。

相对于市面上其它陪伴型机器人,Ai Me 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真正意义上让距离大众较远的 AI 技术走进千家万户。通过 AI 和 IoT 技术,TCL 电子将它深度融入到智能家居生态的场景里,充当一个超级入口,随着后续算法技术和内容生态不断迭代,Ai Me 极有可能像 Mini LED 一样,重新定义陪伴型机器人的想象空间。

无独有偶,目前在 AWE 展出的 AI 拍摄眼镜新品雷鸟 V3,是 TCL 电子旗下雷鸟创新的扛鼎之作——搭载高通第一代骁龙 AR1 芯片和通义独家定制的大模型,背靠 TCL 电子垂直产业链的整合优势,让它不仅在整体重量、平均响应速度上优于同行,在价格上也颇具竞争力。

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雷鸟创新以 35% 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稳居中国消费级 AR 市场榜首。TCL 电子在智能眼镜上的领先布局有望使其成为推动业绩增长的另一发力点。

无论是 Ai Me,还是雷鸟 V3,亦或者接入 DeepSeek 的智能家居交互,这些超级新品诞生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 " 技术长跑 " 和 " 全球化耐力赛 " 的结晶,区别于互联网公司空降式的技术移植,TCL 电子对 AI 的布局更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已经远超我们想象。

尤其是近十年,置身于全球化浪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超级独角兽的崛起和衰败周期被大大加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不但善于把它们不变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使命,融入到在每个国家不同的经营做法中,还能在实际操作和策略中迎合当地的文化标准和市场状况。

当中国制造从 " 拼成本 " 转向 " 拼技术与管理生态 ",以 TCL 电子为首的中国企业的大航海,才刚刚开始。

— END   —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tcl电子 mini led 出货量 上市公司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