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锌刻度,作者 | 孟会缘,编辑 | 李觐麟
从大厂离职后获百万投资,两个月内曝光了三款 AI 游戏;五人独立工作室推出 AI 冒险游戏,上线三周油管播放超千万;用 AI 三小时打造飞行模拟器,10 天狂揽 3.8 万美元广告收入……
这一个多月以来,开源 AI 的低成本优势,使其迅速辐射多个行业。如游戏开发中的经济选择,其推理成本远低于主流模型,大幅降低了企业开发成本,显然有助于推动 AI 技术在游戏行业的普及。
两相结合,看到中小团队利用 AI 技术产出 " 短周期爆款游戏 " 的新闻不断涌现,不禁让外界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当 DeepSeek 通过开源实现 AI 技术平权,将其低成本、高性能和端侧适配的能力,赋能给中小游戏团队之后,能否助力他们突破大厂的封锁,另外闯一条发展之路来?
AI 平权解决了成本问题
用《言灵计划》让玩家用 " 嘴炮 " 指挥 AI 宝可梦对战,在《萌爪派对》体验宠物自主社交,通过《堡外就医》直面 AI 生成的动态恐怖场景……这些带有 AI 创新玩法的游戏,全都出自一家名为上海喵吉托(AgentLive)的工作室。
因其在短短两个月内接连曝光了 3 款 AI 新游戏,在业内外引发了一定的关注与讨论。据称,该游戏工作室的创始人李驰,曾是某互联网大厂游戏 AI 小镇的负责人,已凭借《言灵计划》获得奇绩创坛超百万投资。
图源:TapTap
在相关媒体对李驰的采访中,曾提及该互联网大厂最终放弃 AI 小镇的原因:" 那个时间节点,最大的问题还是它的成本。"
用李驰的话来说,就是让 30 个 Agent(智能体)能够非常自然地在这游戏化的世界去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 Token(文本处理单元),而他们的实践结果是一个 Agent 每次调用费用大概 4000 多个 Token,每个 Agent5 秒需要调用一次,30 个 Agent 一整天就需要 80-100 美元的成本," 他本身需要消耗大量 token,但在商业化上却无法得到验证,所以最终还是没有正式上线。"
没想到从大厂出走一年多以后,李驰所在团队顺利完成了三款比较完整的 AI 游戏作品,他将之归功于," 在 AI 还没有兴起的时代,同时做这么多产品比较难实现的。AI 到来后,它能大幅度提升我们开发的效率。"
像上海喵吉托这样的中小型独立研发团队,对游戏行业的新体感是非常敏锐的——正如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会长王娟所说,降本增效是 AI 为游戏领域赋能的另一重要体现。
王娟认为,DeepSeek 的开源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过去 AI 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厂,而 DeepSeek 的开源大幅降低了开发者使用 AI 技术的门槛,其调用成本是之前使用模型成本的 1/20,将可能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制图:豆包 AI
华创证券则指出,AI 可将游戏开发效率提升 30% 以上,推动行业进入 " 供给释放周期 "。毕竟,DeepSeek 的推理成本仅为每百万 token 0.14 美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使中小厂商得以绕过传统开发的高成本壁垒。
还有预测数据显示,2026 年 70% 的独立游戏将采用 AI 辅助开发,成本降低 50% 以上。
细分领域还有更多机会
无法否认的是,在面对一股全新的技术浪潮时,游戏大厂永远是反应最快的。
2 月 21 日,以官方版本 DeepSeek 驱动的智能 NPC(非玩家角色)" 沈秋索 " 正式踏足网易旗下游戏《逆水寒》的江湖。这也是 DeepSeek 首次进入游戏、首次拥有虚拟形象、首次成为虚拟智慧生命体。
图源:逆水寒手游官博
随后,腾讯旗下 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游戏《和平精英》也于同日官宣接入 DeepSeek,其数字代言人 " 吉莉 " 成为了玩家们的 " 智能陪玩 "。
两大头部游戏公司动作迅速,那些或多或少具备 " 大厂基因 " 的团队也在积极跟进。
3 月 14 日,巨人网络旗下《太空杀》上线基于 DeepSeek 大模型的 " 内鬼挑战 " 玩法,成为业内首个将开源大模型深度融入游戏机制的产品。玩家需通过策略性对话与 AI 角色博弈,验证 AI 在复杂推理场景中的应用潜力。这一创新标志着 AI 技术从辅助开发工具向核心玩法设计的跨越。
而在一天后,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创立的 AI 公司 Anuttacon 正式发布首款实验性作品《Whispers from the Star》,以 AI 大模型驱动的实时交互重塑游戏叙事,玩家通过语音、文字与坠落在外星球的少女 Stella 对话,其心率、情绪甚至生存决策均由 AI 实时交互生成。
之所以会说中小团队有望从技术平权的大势所趋下获得机会,不仅在于降本增效,还在于他们可以利用低成本,通过生态位迁移和 " 非对称竞争策略 ",避开与巨头产生直接对抗。
图源:和平精英官博
事实上,与游戏大厂偏好将全链路能力覆盖研发、发行、运营等多个方面,将 AI 技术惯性融入开放世界、MMO 等重度品类中的宏大布局不同,中小团队在动态叙事、端侧单机、垂直场景(女性向、推理向、休闲向等新兴市场)方面,已实现成本、效率与商业模式的突破。
DataEye 研究院发现,根据 ADX 数据显示,微信小游戏排行榜上一批中小厂商的产品表现突出。如《打了个龙》3 月 8 号开始进入微小榜单就空降高位,截至 3 月 14 号,该小游戏仍位居畅玩榜第 8、人气榜 33 名。创意方面,除了常规的录屏外,该小游戏用了大量 AI 素材。
中小团队利用 AI 技术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可以将开发成本压至 " 地板价 ",有些甚至能与大厂竞争一下产出效率。这种低成本特性使中小团队能快速试错,专注细分领域飞速开发差异化产品。
对此,天风证券表示非常看好今年的游戏 AI 应用,由第一阶段降本增效迈向玩法创新:
一方面,随着过去两年多时间沉淀,头部游戏公司 AI 嵌入游戏开发管线已相对成熟,预计部分公司(如恺英、巨人等)或可依托积累的 AI 开发能力进行产品化输出。
另一方面,随着模型能力提升以及 token 成本大幅下降,前沿游戏玩法创新尝试的成本效率已相对平衡,推动更多敏捷团队参与 AI 原生玩法创新,AI 原生玩法的爆款产品或已临近。
短周期下的同质化陷阱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由中小游戏团队出品,那些带有 " 小团队 "" 低成本 "" 短周期 "" 独立游戏 " 等标签的新作,正向游戏玩家们加速涌来,一副 " 技术平权,创意为王 " 的架势。
当 AI 工具的成本,趋近于现实生活中的 " 水电煤 " 等基础生产资料,游戏开发的核心自然也就从资源堆砌转向创意迸发。
游戏中的一个个虚拟世界,NPC 和玩法的 " 生命力 " 将由 AI 与人类共同赋予。未来的游戏或许将不再有 " 主线剧情 " 与 " 固定结局 ",取而代之的是由无数 AI 与玩家共同构建的动态史诗。
自此,中小游戏团队的生存法则不再是 " 做大而全 ",而是通过技术杠杆撬动垂直场景的认知红利。但仍需解决他们必然面临的核心矛盾:创意突围的迫切需求与同质化竞争的生存威胁之间的博弈。
Steam 上一些用户对 AI 套皮游戏的差评
换句话说,尽管 AI 的开源模式打破了游戏巨头垄断的技术壁垒,但在 " 创意泡沫 " 下的他们也更易陷入低质内卷的陷阱。
仍以微信小游戏为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打了个龙》等中小团队产出的小游戏,其中投放的多是 AI 素材,集中于军械 / 科幻 / 工业,性感真人美女这两大类。
产品从内容到玩法不能说一模一样,雷同度达五成以上也是正常情况。可见这种快速试错的方式,更偏向于走的是 " 一波流 " 的产品策略,强调通过简单的玩法实现快速迭代和部署。
创意和玩法雷同
厂商胜在可以快速试错,玩家好在能随处找平替。
" 或许这些便捷的工具,会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 AI 游戏出现,但这本来就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游戏开发者称,现阶段的 AI 游戏,虽然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自由度,但诸如游戏的环境、场景和玩法等具体方向,仍需交由开发者重新定义和严格把控。
上述开发者认为,目前玩家真正想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 AI 技术只是辅助实现这种体验的工具,"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游戏设计者本身,他们决定把游戏设计成什么样,这才是真正影响游戏好坏的核心因素。"
讲得更直白一点,在 AI 正重塑游戏产业的转折点上,中小团队固然可以尝试利用低成本的 DeepSeek 起家,但只有坚持在整体动态叙事、AI 驱动 NPC 等细分方向深耕,才是一条良久发展之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