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22 日晚,海南某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据网页发帖称,一名问界 M7 车主在参加赛力斯智驾大师赛时,开启 NCA(高阶智驾功能)的情况下以 120 公里 / 小时的速度追尾前方静止的水泥泵车,车辆严重损毁,驾驶员受伤。这起事故不仅让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产生质疑,更将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打造的 " 智驾神话 " 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据涉事车主描述,事故发生时 NCA 处于激活状态,但系统未能识别前方静止的工程车辆。赛力斯事后出具的报告称,车辆在撞击前曾有减速制动,但车主与行车记录仪画面均显示 " 未减速直接碰撞 "。企业给出的解释包括四个叠加因素:工程车类型、夜间光线不足、车辆静止状态及后部悬空结构。这一回应引发车主强烈不满,质疑企业将技术缺陷归咎于 " 特殊场景 "。
值得注意的是,问界 M7 搭载的华为 ADS 2.0 系统曾以 " 全场景感知 " 为卖点,官方宣传称其可识别 " 白名单外的异形障碍物 ",甚至被余承东称为 "L2.9999 级 "。然而,事故暴露出技术在极端场景下的脆弱性——当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摄像头同时失效时,系统无法完成有效预判。业内专家指出,现有智驾系统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本就是难点,夜间低光照环境更会加剧误判风险。
事故后,车主对赛力斯的质疑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行车记录仪在事故后出现水印信息缺失,疑似存在数据异常;其二,企业在宣传中过度强调技术能力,将局限性标注于用户协议小字部分,涉嫌误导消费者;其三,据车主透露,同期智驾大师赛中多起事故未被公开,存在隐瞒安全隐患之嫌。
赛力斯官方资料显示,其智驾功能需驾驶员保持 " 主动控制 ",但实际使用中用户往往因系统表现稳定而放松警惕。此次事故中,车主称因车速过快已来不及接管,这折射出智能驾驶普及中的核心矛盾:技术便利性与人类反应能力的博弈。有专家指出,当前行业普遍采用的 " 辅助驾驶 " 定义模糊,车企在营销中有意弱化 " 辅助 " 属性,导致用户产生 " 自动驾驶 " 错觉。
赛力斯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家车企均因智驾事故陷入舆论漩涡。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事故同比增长 37%,其中 72% 与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有关。此次海南事故再次敲响警钟: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速度远超法规与公众认知,如何平衡创新推广与安全底线,成为车企与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难题。
业内人士建议,车企应强化用户教育,明确标注系统局限性,并通过 OTA 升级优化极端场景算法。同时,监管部门需加快制定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标准,避免企业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认知 " 辅助驾驶 " 的本质,保持必要的注意力,仍是现阶段避免悲剧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