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略 昨天
10万亿中央转移支付,都被谁拿走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凯风

大国一盘棋。

日前,财政部发布最新预算数据,2025 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 10.34 万亿,连续三年超过 10 万亿。

财政转移支付,取之于发达省份,用之于欠发达地区,解决地区财政不平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 万亿的 " 大蛋糕 ",被谁切走了?谁又是最大净贡献者?

01

10 万亿转移支付,谁分得最多?

我国财政采取 " 分税制 ",各省份先将一定比例的税收上缴给中央,中央再根据财力均衡进行二次分配。

由于人口规模、发展水平、战略定位截然不同,不同省份最终拿到的蛋糕,自然有大有小。

总体来看,转移支付主要流向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仅有河北一省入围前十。

四川、河南分别以 5983 亿元、5272 亿元,连续多年霸榜前二,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最大受益者。

湖南、湖北、河北均超过 4000 亿元,云南、广西、黑龙江、新疆、贵州、江西、甘肃、内蒙古、辽宁等超过 3000 亿元。

与之对比,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经济大省再次垫底。

广东仅拿到 1985 亿元,相比其上缴的 1 万多亿税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 10.3 万亿转移支付,已有 8.8 万亿分配到各省市,还有 1.5 万亿仍待明确,最终各省落地的数字还会更多。

为什么转移支付的蛋糕有大有小?

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经济越不发达、环境越艰苦、战略地位越重要,分到的蛋糕就越多。

前者如河南、四川,后者如西藏、新疆、青海。

这笔天量转移支付,甚至超过了许多省份的财政收入。

以 2024 年数据来看,四川、河南 1.2 倍、1.3 倍,西藏、青海则达到 9.2 倍、4.6 倍。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省份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超过 50%,最高的甚至接近 90%。

许多省市的公共建设、财政运转,甚至 " 三保 " —— "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都离不开转移支付。

反之,经济越发达,地方财力越充沛,财政自给率越高,拿到的转移支付就越少。

这些转移支付,与其净上缴的税收,完全不在一个体量。

02

人均转移支付,谁是最大受益者?

衡量转移支付,不能简单看总量,而要考虑省情差异、人口悬殊。

以人均转移支付来看,最高的是西藏、新疆、青海和宁夏,其中西藏是唯一人均超过 5 万元的省份。

其实,转移支付总额最高的四川、河南,人均数据仅居于中游,河南人均转移支付甚至与沿海地区处于同一区间。

至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人均转移支付仅 1500 多元,位列倒数第一,与其人均税收上缴贡献相比,只有一个零头。

西藏等地为何人均拿最多?四川、河南拿的到底多不多?

西藏容易理解,地处偏远,环境艰苦,基础薄弱,但肩负国防重任,战略意义重大,给予大量转移支付,并非没有理由。

考虑到高寒环境,为吸引人才流入,西藏许多单位在基础工资之外,设有额外补贴,工资普遍高于内地地区,这也需要来自国家层面的补助。

事实上,西藏不只是人均转移支付第一省,平均工资更力压粤苏浙,位列全国第三,而人均养老金收入更超过京沪位居全国第一。

对于四川、河南,同样需要打破刻板认知,两省并非最依赖转移支付的地方。

不能忽视庞大人口总量的摊薄效应,更不能低估两省在劳动力转移、粮食、能源安全上的突出贡献。

河南、四川都是 TOP5 人口大省,属于名副其实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同时,河南是 " 北粮南调 " 的主力,四川则是 " 西电东送 "、" 西气东输 " 的重要贡献者,切走最大的蛋糕并不令人意外。

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于粮食大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

这对于粮食大省、能源大省和边疆大省,则是长期持续的利好。

03

东部 8 省 " 养 " 全国,谁是最大净贡献省份?

有人说,不只是四川河南西藏,就连粤苏浙京沪等发达地区,也在享受转移支付。

其实,对于经济大省来说,转移支付更像是 " 税收返还 ",先切走一大块蛋糕,再返还一小块,最终仍是净贡献者。

换言之,这些地方已经上缴了数千亿元乃至 1 万多亿的税收收入,而拿回的转移支付仅有一两千亿元。

目前,在我国内地 31 个省份中,只有 8 个省份属于净贡献者,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其中,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 5 省为贡献主力,山东、天津、福建为次要贡献者。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每年创造的税收超过 2 万亿元,但最终留给本地的仅有 1 万亿。

扣除拿到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年度净贡献 8000 亿元 -1 万亿元。

因此,广东在经济、人口第一大省之外,又获得财政净贡献第一大省的称号,这一称号更有含金量。

反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地方财力相对不足,上缴税收极其有限,获得的转移支付极为庞大,自然而然成了受益者。

就此而言,广东等经济大省的增长,关乎的不只是一省一地的得失,还影响到广大中西部、东北地区的正常运转。

因此,过去几年,"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 " 反复被提及,官方层面甚至一度直言 " 经济大省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

04

为什么要搞财政转移支付?对东部地区是否公平?

我国存在一定的税收横向失衡,大量税源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了东部地区,转移支付正是补偿的体现。

作为税收主力的增值税按照生产地征收,企业所得税则按照总部原则征收,制造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的东部地区最受益。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大国一盘棋之下,很多贡献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中国有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财政大省,也有粮食大省、能源大省和电力大省。

没错,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大省,是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统筹调剂的最大贡献者。

但这背后,既有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劳动力的贡献,也离不开它们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肩负起的重任。

要知道,无论粮食、煤炭、石油等能源,采取的多数都是非市场定价模式,通过让渡本地利益,以服务于全国大盘的发展。

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北煤南运、北粮南调,都是典型体现。

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炭,陕西、新疆、四川的天然气,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水电,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的粮食,都是如此。

因此,没有哪个地方能够独善其身,每个省份都有贡献,但也同时从其他地区的贡献中受益。

不过,如果过度依赖转移支付,一些地方坐等 " 天上掉馅饼 ",道德风险不可不妨。

一些地方陷入 " 以债谋发展 " 的误区,不顾本地发展实际,拼命搞大基建大投资,导致债务愈发膨胀,最终只能寻求中央兜底。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不断强调财务纪律,明确 " 过紧日子 ",重申 " 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同时 "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

大国发展,不要无公平的效率,更不要无效率的公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河南 西藏 四川 广东 青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