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容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就像那些根本不会卖出去的二手电商链接一样,除了让媒体获取流量、商家和厂商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并没有一点其他的 " 正向 " 作用。
到目前为止,春节档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经突破 154 亿,全球影史的排位,也已经到达前五,正在冲击全球第四的路上。
放眼线下线上,哪吒的相关新闻同样俯拾皆是。诸如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签名卡牌被炒至近 300 元,二手平台衍生品隐藏款溢价超 10 倍,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艺术设定集预售破亿元,湖南某玩具厂日产 40 万件周边产品仍供不应求 " 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哪吒 IP 衍生的品类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但在哪吒卡牌面前,恐怕都要靠边站——如果不去细究,我们很难想象,一张没有对应的桌游体系,仅仅是 IP 形象授权的卡牌,就能在二级市场炒出近 20 万元的天价。
一种极端情况是,当它被做成高糊视频、黄字封面的短视频新闻之后,十几秒的时长,十几万的 " 天价 ",想不去点个免费的小红心,再评论区输出两句,实在是很难。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么恭喜,算法推荐系统下的 " 受害者 ",又多了一位。
01 被 " 炮制 " 的 " 天价 " 新闻?
" 天价卡牌 " 的缘起,在于一众媒体报道,一张 SP 系列的哪吒卡牌,单张价格最高能售卖到 18.88 万元 / 张。而在报道发出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冲上了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无论是商家还是发行商,都成了 " 众矢之的 "。
据陆玖商业评论了解,这些 "18.88 万 " 们,多数存在于一些二手电商 APP 上。上新闻的则是那张 SP 系列的 99 张中,编号为 1 的幸运儿。
由于是 " 孤品 ",所以对应的商品链接其实很好找。但发这条新闻的媒体甚至没有点进去看商品详情。
因为只要点进去就会发现,18.88 万的标价,只是玩家给自己的卡牌盖的 " 收藏戳 " —— " 仅展示不出 ",意味着它不会进入二级市场的流通体系,自然也不具备对应的参考价值。
另外,二手电商的商品链接,除了政策规定的违禁品,都能上架,且价格可以随意设置。这意味着只要用户开心,上面这张 SP 敖丙,标价 9999 万售卖,其实也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被媒体们发现,则大概率又会变成另外一条 " 天价卡牌 " 新闻。自带流量的天价话题,反差极大的实物对比,想不被算法推成 " 爆款 ",实在很难。
这里也有传播平台的分别。如果是纸媒,那么作者至少还是几年经验的从业者,至少还会有一些起码的专业度,如果知道 " 天价哪吒 " 本身的不合理,就会去验证,最后修改内容,让溢价变得 " 稍微合理 "。
如果是短视频新闻——没错,就是那种高糊视频配黄字封面的,据陆玖商业评论了解,很多操刀内容的,都是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实习生。很多内容甚至不会去找源头求证,因为成本不够。
大多数的操作流程,就是直接简单剪辑后发布,专业程度甚至比不上一些半路出家的博主。
这也意味着,原来还是传统媒体生命线的三审三校机制,失效了。这些内容未经求证便发布的天价卡牌新闻,就像那些根本不会卖出去的二手电商链接一样,除了让媒体获取流量、商家和厂商背上莫须有的骂名,并没有一点其他的 " 正向 " 作用。
02 为什么总是卡牌?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现在的 " 天价哪吒 ",一如此前的 " 天价小马宝莉 "、" 天价青眼白龙 ",类似的天价卡牌新闻,只要被媒体发掘出来,往往自带热搜体质。唯一的区别就是换了一个 IP。
至于火上热搜的原因,实际也不难推测。其一,是一张纸片,因为电影 IP 的爆火和市场调节的 " 哈耶克之力 ",卖出了远超大部分人常识的高价。
但这种高价,往往只是一个噱头,大多数情况仍然是溢价 10%~20% 的普通款、翻倍的稀有款等等,即便是这种上架的,也只占厂家发行总数的百分之几。
这也意味着,哪怕这种交易真实存在,那么它的市场规模首先不大,流通情况也几乎 " 有价无市 " ——譬如此前的 " 天价青眼白龙 ",就是挂在拍卖平台,被好事网友争相竞价的结果。如果正常交易,不会出现这种价格。
其二,则是这类卡牌收藏的二级市场,与二次元的 " 谷子 " 类似,未成年人用户相当多。换句话说,关注这类天价商品信息的,远不止市场里的未成年用户,作为 " 出资方 " 和 " 防沉迷第一责任人 " 的父母,如果真的有小朋友为了收集卡牌花天价购入,这可不像游戏充值,找客服就能轻松退回。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二次元的谷子,还是 IP 授权卡牌,实际都是具备一定投资和收藏属性的内容 IP 衍生品,其附加值并不在于本身的材料价格(二次元谷子主要为马口铁徽章和亚克力板材,均价按照稀缺程度,从几十到数百不等)。
只不过,基于前述两个原因,本来圈地自萌的小圈子,却在平台算法下,被施加了本不该有的热度和关注度。
更何况,一旦 " 破圈 ",卡牌收集这类 " 非主流 " 小圈子,其话语权就会被迅速夺走,也会因为其不被主流价值观接受的 " 溢价 " 和收藏属性,带上永远洗不清的 " 原罪 "。
03 写在最后
在这些未经求证便发布的 " 天价卡牌 " 新闻里,不被理解的企业和商家,既要承受舆论场里莫须有的道德审判,又要在现实市场中为生存拼杀。这种荒诞的双线作战,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常态。
诚然,如今的内容平台是流量至上的,它需要足够抓眼球的标题和足够反差的内容,真相的权重也被点击率粗暴稀释。当 " 三审三校 " 让位于 " 三秒完播 ",媒体一张嘴,厂商辟谣往往跑断腿,而且相比事件热度,效果大打折扣。
这或许是算法推荐时代最大的 " 黑色幽默 ",当一条条专业度不足的黄色新闻,因为技术的进步被赋予 " 百万 +"、" 千万 +" 的超额流量,市场经济最重要的 " 信任 " 二字,也随之消弭无形。
这里的信任,不止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同样如此。而在如今的大环境下,最重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的 "10 万 +"、" 百万 +",而是企业的产品创新,用户的清醒判断,只有这样,商业规律才会被正确对待,价值观才会更加健康多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