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应
排版|小影
3 月底,美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2024 年财报成绩单,营收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更令人惊讶的是,作为 " 探路石 " 的美的 B 端业务,营收也首次突破了千亿。
对于美的旗下 B 端业务,外界了解更多的是库卡机器人、楼宇科技,然而,在很多人目光尚未涉足的地方,美的造芯业务也悄然间成长了起来。
当同行们还在频频高举 " 造芯 "" 智能制造 " 大旗时,美的已在芯片领域完成了一场从 " 防御 " 到 " 进攻 " 的战略转身。
美的造芯,不同于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半导体巨头聚焦 7nm/5nm 等先进制程、主攻高性能计算领域,而是深耕家电场景的基础上,在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撕开国产替代的缺口。
在中国制造业的宏大叙事中,一贯低调的美的,故事中始终带着一种 " 静水流深 " 的气质。美的造芯转身的背后,是一场持续至今十五年的技术突围战,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核心科技领域 " 卡脖子 " 困境下的破局之道。
| 自救:打破海外垄断 |
美的造芯的起点,要追溯到十五年前,这是一场针对海外技术垄断的自救。
2010 年,美的首次营收突破千亿大关,但利润率却并不高,不足 5%,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是一个重要掣肘。
在家电的芯片和模块中,IPM(智能功率模块)和 MCU(微控制器单元)是应用最广泛的。其中,IPM 类似于心脏,负责功率转换和电机驱动等任务,为家电提供动力支持;MCU 类似于大脑,负责接收信号,最后发出指令。
但是,这两大板块,长期被英飞凌等海外芯片大厂垄断,威胁着国内家电大厂的供应链安全,也成为了美的发展的瓶颈。
也因此,2010 年前后美的成立了项目小组,进行 IPM 的研发,也是国内首批开展 IPM 技术研究的企业。
据第一财经报道,美的采取自主发展与对外合作 " 两条腿 " 走路的模式。研发 IPM 时,既培养自身研发人员,同时又和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芯恩、三安光电、扬杰科技等半导体企业进行合作,早期由这些合作伙伴派驻代表进行协同研发。
这种模式下,美的 2012 年研发出了 IMS 架构的 IPM,2013 年率先实现了自研 IPM 的量产,2016 年发布 IPM 新品,2019 年正式宣布实现自主可控。这块业务也于 2021 年正式成立公司为美垦半导体。
美的相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拥有 IPM 模块的自主知识产权后,美的在向外部厂家采购时,比价、性能对比上就能掌握主动权。
至于另一个核心 MCU,天眼查显示,美的在 2018 年 12 月成立了上海美仁半导体有限公司,MCU 为主攻方向之一。美仁半导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目前为职帅。相关资料显示,其于 2018 年加入美的集团,曾任美的集团总裁办总监,目前任美的集团工业技术事业群营运总监。同时,职帅目前也是美垦半导体的主要人员之一。
家电 MCU 并不需要先进的制作工艺,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工业技术事业群总裁伏拥军 2021 年曾表示:" 从产业发展的关系来看,家电芯片的制程是 14nm 以上,国产厂商已经可以制造。家电芯片与手机芯片不同,对体积、算力等要求并不苛刻,用普通的制程也可以满足需求。"
美的要做的并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以成熟制程实现技术的自主化。但量产也并非易事,美的要做到可靠性、稳定性和控制成本。
尽管困难不小,但美的已经用成绩给出了答案。2021 年,美仁实现 MCU 芯片量产,当年产量 1000 万枚,目前,美仁家电芯片实现 100% 自主研发,产品可靠性经过千万级市场一致性检验,市场失效率小于 5ppm。2024 年上半年,美仁还跻身白电市场 MCU 品牌 TOP5 榜单。
至此,美的在家电芯片领域核心的 IPM 和 MCU 领域,都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主可控。美的这十几年的探索,为降低供应链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
| 破圈:从自用到外供 |
在供应链自主可控上下功夫的家电企业,不止有美的,格力、海尔、海信、康佳等也早已有所布局。就拿格力来说,董明珠 2018 年时就曾放出豪言,要投 500 亿元造芯片,如今 MCU 芯片也已经实现内部量产自用。
不过,对比下来,在白电领域,美的造芯业务,布局较早,也更纵深,不仅自用,而且也已经开始外供。
2020 年底,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就开始带领美的进行 To B 转型变革。美的造芯业务两大品牌美仁和美垦,也都隶属于美的 To B 业务的工业技术事业群。
早在 2017 年,美的就开发出 IPM 代工厂,进入 " 自制 + 代工 " 的发展模式,美的 IPM 业务快速实现了产业化,年产值在 2019 年时达到了 1 亿元。
今年初,美的 IPM 业务也就是美垦半导体,被斯达半导入股,法定代表人也变成了斯达半导董事长沈华。
美垦所做的 IPM 模块是将 IGBT 芯片与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集成在一起的智能功率模块,而斯达半导是国内头部 IGBT 厂商。斯达半导入股美垦后,双方合作将更加紧密。美的对这部分业务控制权变弱的另一个方面,或许也意味着,美的 IPM 业务对外更加开放。
2021 年,美的美仁半导体的 MCU 实现量产后,也慢慢走上了外供的道路,在基于自己产品应用的基础上,将芯片提供给第三方,尽管这并不容易。
美仁半导体副总经理封为时曾指出,美仁半导体 2020 年推出首款主控 MCU,在包括抗静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干扰等各种各样的测试下,都可以和进口芯片比肩。但这些数据拿去给客户,客户还是会有疑虑。
对此,封为时称,美仁一直积极配合客户做各类严苛的可靠性测试、板级测试、整机测试、长运测试,加上长达一年的试产试销,才以优于进口芯片的市场失效率来赢得客户的信心和订单。
最终,美的还是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据美的介绍,在 2022 年上半年,美仁 MCU 依然实现了单颗累计销量超过 1000 万颗,主控、触控、变频等 MCU 芯片产品实现 30 多家客户批量供货。
在 2024 年报中,美的也提到,还在继续深化布局芯片产品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四大系列 14 款芯片量产,品质表现处于同类产品的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对主流家电厂商供货,其中 MCU 芯片产品累计销量破亿。
| 跨界:从家电到汽车 |
在家电芯片之外,美的还在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芯片,首先布局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水泵控制芯片。
此前,美的曾预计 2024 年将实现对于新能源汽车水泵控制芯片的量产,尽管目前尚未看到公布最新成绩。但是,入局新能源汽车芯片,早已经是美的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环。
众所周知,美的一直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早在 2018 年,美的就成立了威灵汽车部件公司,布局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子压缩机和 ESP 电机等汽车零部件。据介绍,截至 2022 年初,美的旗下汽车零部件产品线销售规模达到了千万元量级。
此外,美的还在 2020 年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2022 年投资 110 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基地,进一步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布局。2024 年报中,美的还提到,已经于 2024 年 4 月与蔚来达成协议,将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数字化等方面展开合作。
加码新能源产业链的基础上,美的布局新能源汽车芯片,也是大势所趋。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市场对车规级芯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有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超 700 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约 30%。
而且,当前汽车芯片市场同样也面临欧美厂商占主导的局面,汽车芯片国产替代潮还在继续。相关数据显示,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和瑞萨电子这五家厂商,在 2024 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份额中占据了 50% 以上。
再回看美的,有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零部件协同的优势、有着家电芯片的技术积累和规模化量产经验,再加上号称要 " 加大产品技术投入实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新突破 "、2024 年整体研发投入已经超过 160 亿元,美的进军新能源汽车芯片,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只是,新能源汽车芯片技术门槛高,行业竞争压力大,美的尝试的新能源水泵控制 MCU,在新能源产业中并不算是高端芯片,要量产高端计算芯片,美的还需要更长周期。
未来,美的如果能够提升技术升级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芯片业务或将迎来更大想象空间,在家电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也会进一步加强,只不过,美的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在过去的 2024 年,外界已经看到,美的在坚定靠 To B 点燃 " 第二引擎 " 背景下,造芯业务所属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为 336 亿元,同比增长 20.58%,总营收中的占比约为 8.26%,这个板块还在壮大。
尽管美的距离成为 " 中国芯片巨头 " 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从 " 防御性布局 " 到 " 进攻性扩张 ",美的已经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维,更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业争夺全球话语权的野心和路径。
图片源于官方,侵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