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工业冲击港股上市
刘强东第 6 个 IPO 真的要来了。
日前,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京东工业 ")更新招股书,继续推动在港交所主板的上市进程,美银、高盛与海通国际共同担任联席保荐人。
如果一切顺利,继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德邦股份之后,刘强东将拿下第 6 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工业早在 2023 年 3 月便首次提交了招股书,随后于 2023 年 4 月初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 IPO 备案申请。
然而,此后公司的上市进程一度陷入停滞。直至 2024 年 10 月,京东工业才重新启动 IPO,目前 IPO 备案程序仍在推进,但尚未正式获批。
如今,京东工业再度推动港交所主板上市事宜,或许是因为合适的时机已经到来。
3 月 6 日,京东公布了一份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财报。财报显示,2024 年京东全年营业收入高达 11588 亿元,同比增长 6.8%,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增长 71%,达到 414 亿元。
其中,第四季度收入 3470 亿元,同比增长 13.4%,这是京东时隔两年再重回双位数增速。
图源:定焦 One
京东集团强劲的业绩增长势头,显然也为京东工业冲刺上市增添了不少底气。
当然,京东工业积极推进港交所上市进程,也是因为自身实力够硬。
招股书显示,京东工业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营收分别为 141.35 亿元、173.36 亿元、204 亿元;毛利分别为 25.4 亿元、28 亿元、33 亿元,呈现增长趋势。对应年份的毛利率则分别为 18%、16.1% 和 16.2%,虽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维持在双位数水平。
图源:京东工业招股书
京东工业的营收增长主要源于商品销售与服务业务。在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其商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 129 亿元、161 亿元和 192 亿元;而服务收入则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约为 12 亿元。
而就净利润来看,2022 年京东工业净亏损达 13 亿元;2023 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 480 万元;2024 年净利润进一步增长至 7.6 亿元。
从当前的数据不难窥见,京东工业在营收、毛利等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并已达成相当可观的盈利规模。
这种情况下,京东工业选择冲击港股上市,显然是顺势而为。
自 2019 年成立以来,京东工业先后在 2020 年 8 月与 2023 年 3 月完成融资,其中 A 轮融资约 2.3 亿美元,B 轮融资达 3 亿美元,投资方有纪源资本、红杉中国、CPE 等。
B 轮融资完成后,京东工业的估值已达到 67 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 487 亿元)。
倘若此轮冲击港股成功,京东工业将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拓展业务边界,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京东积极拆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从 1998 年到 2025 年,京东已经走过 27 年。
这 27 年里,京东主要围绕零售与供应链两大方面,开展各项布局。
早期,达达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 " 京东系 " 上市公司,都是围绕京东 " 零售 " 主线开展布局。
直到 2020 年,京东集团将战略定位从 " 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更新为 "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供应链 " 开始成为另一核心发展方向。
随后,京东工业诞生,专注于提供广泛的工业品供应和数智化供应链服务,成为了京东展现供应链实力的代表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按照 2023 年的交易额计算,京东工业在中国 MRO 采购服务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 4.1%。
图源:京东工业
另外,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工业已提供约 5710 万个 SKU,涵盖 77 个产品类别,在供应链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而在最新的招股书中,京东工业也透露,此次 IPO 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增强公司的工业供应链能力,推进跨地域业务,还将用于开展潜在的战略投资或收购,以及满足一般公司用途和营运资金需求。
作为京东集团战略更新后的产物,京东工业承担的是将整个集团的供应链优势放大的重任。
倘若此次港股上市成功,京东工业必将为京东集团的供应链体系带来更大助益。
话说回来,京东一直都有在推动旗下公司上市,除了京东工业,京东科技和京东产发也在拟上市。
就拿京东旗下已上市的公司来说,无论是深耕干线物流的德邦股份,还是专注于在线医疗、健康产品销售的京东健康,或者是主打提供仓储、配送服务的京东物流,都有不错的表现。
财报显示,京东物流去年全年营收 1828 亿元,同比增长 9.7%;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高达 79 亿元,同比增长 186.8%,营收、增速、净利润等多项关键指标都超过了市场预期。
图源:京东物流
京东健康方面,在 2024 年实现总收入达 582 亿元,同比增长 8.6%;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净利润达 47.92 亿元,同比增长 15.9%,表现十分亮眼。
再看德邦股份,依据 2024 年业绩快报,2024 年 1-12 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 403.7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30%,净利润为 8.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5.41%。
对京东而言,旗下上市公司交出一份好成绩,意味着集团可以更专注地开展核心业务,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在电商增速放缓时,也能避免核心业务波动影响整体,维持稳定的增长。
结合此前京东的一系列动作,如进军外卖市场、上线打车业务来看,京东也在探索各细分板块的多元化路径,积极开辟不同的发展道路。
对京东来说,当下互联网格局风云变幻,稳固自身地位、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探寻新的增长点,乃是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集团的长远发展,京东需广布新枝,寻求更多发展可能。
无路可退,大厂不得不变
纵观电商行业,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大厂开始选择拆分上市或进行多地上市。
2023 年 3 月,阿里巴巴做出重大决策,将集团业务分拆为六大业务集团,且每个业务集团均计划独立上市。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广泛关注。
阿里之所以会这么做?按照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的解释,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司的精简高效运营。
蔡崇信表示," 阿里不是被划分成六个不同的业务部门,而是只有两个核心业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简化了一切和我们的沟通,以便更快地行动 "。
而除了分拆上市,阿里也在尝试双重上市。2024 年 8 月 28 日,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于纽交所之外,又在香港资本市场站稳了脚跟。
而这与京东推动旗下公司陆续上市,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互联网大厂来说,拆分上市也好,多重上市也罢,都是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促进集团的快速发展。
表面上看,这是在做加法,但实际上,这是在做减法。
在中国互联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各个大厂的业务版图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涉及的领域愈发广泛,这种多元化在带来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让大厂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
在布局电商之余,阿里、京东等大厂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业务板块,这一布局虽拓宽了业务边界,却致使管理成本陡然激增、资源过度分散等难题接踵而来,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大厂唯有选择背水一战,果断卸下冗余负担,将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才能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大厂效仿阿里、京东的做法,进行拆分上市或多地上市,这一举措极有可能演变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者 | 李响
京东工业冲击港股上市
刘强东第 6 个 IPO 真的要来了。
日前,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京东工业 ")更新招股书,继续推动在港交所主板的上市进程,美银、高盛与海通国际共同担任联席保荐人。
如果一切顺利,继京东集团、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德邦股份之后,刘强东将拿下第 6 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工业早在 2023 年 3 月便首次提交了招股书,随后于 2023 年 4 月初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 IPO 备案申请。
然而,此后公司的上市进程一度陷入停滞。直至 2024 年 10 月,京东工业才重新启动 IPO,目前 IPO 备案程序仍在推进,但尚未正式获批。
如今,京东工业再度推动港交所主板上市事宜,或许是因为合适的时机已经到来。
3 月 6 日,京东公布了一份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财报。财报显示,2024 年京东全年营业收入高达 11588 亿元,同比增长 6.8%,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增长 71%,达到 414 亿元。
其中,第四季度收入 3470 亿元,同比增长 13.4%,这是京东时隔两年再重回双位数增速。
图源:定焦 One
京东集团强劲的业绩增长势头,显然也为京东工业冲刺上市增添了不少底气。
当然,京东工业积极推进港交所上市进程,也是因为自身实力够硬。
招股书显示,京东工业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营收分别为 141.35 亿元、173.36 亿元、204 亿元;毛利分别为 25.4 亿元、28 亿元、33 亿元,呈现增长趋势。对应年份的毛利率则分别为 18%、16.1% 和 16.2%,虽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维持在双位数水平。
图源:京东工业招股书
京东工业的营收增长主要源于商品销售与服务业务。在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其商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 129 亿元、161 亿元和 192 亿元;而服务收入则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约为 12 亿元。
而就净利润来看,2022 年京东工业净亏损达 13 亿元;2023 年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 480 万元;2024 年净利润进一步增长至 7.6 亿元。
从当前的数据不难窥见,京东工业在营收、毛利等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并已达成相当可观的盈利规模。
这种情况下,京东工业选择冲击港股上市,显然是顺势而为。
自 2019 年成立以来,京东工业先后在 2020 年 8 月与 2023 年 3 月完成融资,其中 A 轮融资约 2.3 亿美元,B 轮融资达 3 亿美元,投资方有纪源资本、红杉中国、CPE 等。
B 轮融资完成后,京东工业的估值已达到 67 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 487 亿元)。
倘若此轮冲击港股成功,京东工业将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拓展业务边界,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京东积极拆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从 1998 年到 2025 年,京东已经走过 27 年。
这 27 年里,京东主要围绕零售与供应链两大方面,开展各项布局。
早期,达达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 " 京东系 " 上市公司,都是围绕京东 " 零售 " 主线开展布局。
直到 2020 年,京东集团将战略定位从 " 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更新为 "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 供应链 " 开始成为另一核心发展方向。
随后,京东工业诞生,专注于提供广泛的工业品供应和数智化供应链服务,成为了京东展现供应链实力的代表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按照 2023 年的交易额计算,京东工业在中国 MRO 采购服务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 4.1%。
图源:京东工业
另外,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工业已提供约 5710 万个 SKU,涵盖 77 个产品类别,在供应链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而在最新的招股书中,京东工业也透露,此次 IPO 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增强公司的工业供应链能力,推进跨地域业务,还将用于开展潜在的战略投资或收购,以及满足一般公司用途和营运资金需求。
作为京东集团战略更新后的产物,京东工业承担的是将整个集团的供应链优势放大的重任。
倘若此次港股上市成功,京东工业必将为京东集团的供应链体系带来更大助益。
话说回来,京东一直都有在推动旗下公司上市,除了京东工业,京东科技和京东产发也在拟上市。
就拿京东旗下已上市的公司来说,无论是深耕干线物流的德邦股份,还是专注于在线医疗、健康产品销售的京东健康,或者是主打提供仓储、配送服务的京东物流,都有不错的表现。
财报显示,京东物流去年全年营收 1828 亿元,同比增长 9.7%;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高达 79 亿元,同比增长 186.8%,营收、增速、净利润等多项关键指标都超过了市场预期。
图源:京东物流
京东健康方面,在 2024 年实现总收入达 582 亿元,同比增长 8.6%;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净利润达 47.92 亿元,同比增长 15.9%,表现十分亮眼。
再看德邦股份,依据 2024 年业绩快报,2024 年 1-12 月公司营业总收入为 403.7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30%,净利润为 8.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5.41%。
对京东而言,旗下上市公司交出一份好成绩,意味着集团可以更专注地开展核心业务,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在电商增速放缓时,也能避免核心业务波动影响整体,维持稳定的增长。
结合此前京东的一系列动作,如进军外卖市场、上线打车业务来看,京东也在探索各细分板块的多元化路径,积极开辟不同的发展道路。
对京东来说,当下互联网格局风云变幻,稳固自身地位、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探寻新的增长点,乃是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集团的长远发展,京东需广布新枝,寻求更多发展可能。
无路可退,大厂不得不变
纵观电商行业,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大厂开始选择拆分上市或进行多地上市。
2023 年 3 月,阿里巴巴做出重大决策,将集团业务分拆为六大业务集团,且每个业务集团均计划独立上市。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广泛关注。
阿里之所以会这么做?按照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蔡崇信的解释,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司的精简高效运营。
蔡崇信表示," 阿里不是被划分成六个不同的业务部门,而是只有两个核心业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简化了一切和我们的沟通,以便更快地行动 "。
而除了分拆上市,阿里也在尝试双重上市。2024 年 8 月 28 日,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于纽交所之外,又在香港资本市场站稳了脚跟。
而这与京东推动旗下公司陆续上市,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互联网大厂来说,拆分上市也好,多重上市也罢,都是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促进集团的快速发展。
表面上看,这是在做加法,但实际上,这是在做减法。
在中国互联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各个大厂的业务版图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涉及的领域愈发广泛,这种多元化在带来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让大厂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
在布局电商之余,阿里、京东等大厂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业务板块,这一布局虽拓宽了业务边界,却致使管理成本陡然激增、资源过度分散等难题接踵而来,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大厂唯有选择背水一战,果断卸下冗余负担,将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才能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
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大厂效仿阿里、京东的做法,进行拆分上市或多地上市,这一举措极有可能演变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者 | 李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