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煎饼果子,喜欢逛五大道,爱笑,爱做饭,会画花鸟,也会画天津小洋楼……这里描述的,并不是哪位天津 " 姐姐 " 或 "baibai",而是一对俄罗斯夫妇——伊琳娜和安德烈。他们已在天津生活 12 年,他们深度融入了这座城市,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伊琳娜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担任俄语教师,开朗热情、循循善诱的她深受学生喜爱,她的俄语课气氛活跃、格外 " 抓人 ";安德烈酷爱中国文化,画得一手好画,窗边一只喜鹊,街道一处拐角,在他的画笔下满是东方韵味。这对俄罗斯夫妇,就像中俄文化和友谊的使者,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中俄不断加深人文交流的时代故事。
" 一见钟情 " 终于来到这座城市
第一次来天津,还是伊琳娜在北京工作期间。当时她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一次来天津参加一个展会,匆忙的行程中,五大道的雅致和天津外大美丽的校园让她过目不忘。" 好漂亮的城市啊 ",正是这次天津之行留下的印象,在后来伊琳娜选择工作地点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伊琳娜原本是海参崴国立大学的一名俄语教师,专门教到俄罗斯留学的外国学生,包括很多中国学生。2003 年,伊琳娜的中国缘分正式开启,她到中国的第一站是山东,在临沂,青岛、日照等地教授俄语,后来她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数年。
这段长达十年的工作,有让伊琳娜念念不忘的当地学生,有和俄罗斯的大海一样湛蓝的日照海滨,当然也有她最为得意的成就——作为主编之一参与编写了大学俄语口语教材。时光荏苒,来到了 2013 年秋季开学季,伊琳娜又一次面临抉择。
此时,等待她的有两个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一个是上海的复旦大学,一个是天津的天津外国语大学。似乎没有过多犹豫,她决定来天津!除了前述那次天津之行的 " 一见钟情 ",天外深厚的俄语教学积淀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促使她来这里的重要原因,当时这里的俄语系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
" 天哪,伊琳娜,去上海工作你可是计划很久了,为什么改变主意了呢?" 一位朋友对她的决定感到不解。可是在伊琳娜的心中,对天津的这份情结似乎已经生根发芽,再也不可动摇。
此前的十年,伊琳娜的基本工作模式是每隔两三年换一个城市。彼时,在伊琳娜的最初打算中,天津或许也是这样一个让她最多停留三年的 " 驿站 "。可自从来到天津,开启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执教生涯后,她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三年过去了,她没有选择继续 " 转战 ",而是在外大的红楼绿树间扎下根来,一住就是 12 年,直到今天。
" 我们学校校园不大,但真的很漂亮,天津这个城市也很美,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很开心。" 走在校园道路上,伊琳娜告诉津云新闻记者。
外大讲台 鼓励学生 " 大胆说 "
12 年的时光,教学是伊琳娜工作生活的主线。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师生眼中,她既是一位开朗活泼的俄罗斯大姐姐,又是一位课堂风格活跃有趣、丰富多彩的好老师。
" 不要紧张,大胆说,很好!" 在一堂课上,有位学生对俄语词汇丰富多变的性、数、格,感到无所适从,不敢开口,伊琳娜一边鼓励他们要大胆,一边耐心地引导他掌握规律。" 伊琳娜就是很有耐心,一步步引导我们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她还告诉我们,语言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学生表示。
伊琳娜不喜欢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学生们被动收听的 " 填鸭式 " 教学,她更喜欢把学生们聚拢到一起,营造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比如,她会在课堂上设置戏剧环节,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边表演,边教学,通过具体场景,让学生加深对俄语的理解和运用。
她还会把学生每几个人分成一组,分工协作用俄语创作视频短片,主题可以是城市风光,也可以是小故事。" 这个好难哎 ",有学生吐起了苦水," 虽然很难,但这个很重要!" 伊琳娜鼓励道。学生们初期有畏难情绪,但几番作业做下来,看着自己拍摄制作的视频成片,也收获了一种成就感。
活跃的课堂教学风格之外,伊琳娜也是一位严格的师长。她上课时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所有课堂对话都必须用俄语,不允许穿插或 " 蹦词儿 " 其他语种。她告诉学生,只有强迫自己时刻用所学语言来思考和运用,才会更快地掌握这门语言。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俄语系主任国晶和伊琳娜共事多年,在她的印象中,伊琳娜的小班教学非常有成效,在论文写作、演讲稿、诗歌翻译等方面也会悉心指导学生,特别是在口语课上对学生要求尤其严格。
伊琳娜和国晶
十二年,伊琳娜带出了数不清的学生,他们有的毕业后去了外交部,有的去了驻外使领馆,有的到俄罗斯教中文,还有的留在国内各教学机构教俄语。他们从海参崴给伊琳娜发来最新动态,从外地寄来精心制作的刺绣和饰品,和她分享结婚生子的消息,还有一次,一位学生在机场偶遇老师," 哇,伊琳娜老师!" 师生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说起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伊琳娜一边听翻译讲解着 " 桃李满天下 " 的含义,一边开心地笑着。
在学生兼翻译李文静看来,伊琳娜热情、善良,学生们都很愿意和她交流。而在俄语系主任国晶的眼中,伊琳娜既有俄罗斯人开朗奔放的一面,也很随和热情,和同事相处非常融洽。" 可能有些外国友人刚到中国,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让彼此交流起来有些生硬,但是伊琳娜总是让人感觉很舒服、自然。" 国晶表示。
美食美景 他们在这里有了归属感
天外图书馆前的小花园里,草木待发,满目生机,伊琳娜嗅着翠绿的松枝,她说这是家乡的味道,俄罗斯也有很多松树。
" 什么时候回来呀!" 在俄罗斯国内的朋友,经常发信息催她回国小聚。常年在外,免不了思念家乡,好在,伊琳娜有丈夫安德烈陪着,这么多年,他们已经熟悉了天津的生活节奏。伊琳娜说,这里是他的另一个家乡,安德烈说,他在天津有了归属感。
他们会在一个午后,步行二十分钟来到五大道,沉浸在别致的洋楼街区里,一逛就是三个多小时。" 这里的建筑和街道很和谐,给人很宁静的一种感觉,你的身心会特别放松。我们会用手摸一摸、感受那些建筑,我们在想原来这里住着哪位主人,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安德烈说。
他们也会到海河边散步,欣赏沿途的美景,不时会有热情友好的天津市民过来打招呼,简单攀谈几句。一边走着,安德烈一边拍着不同角度的照片。工程师出身的他可不像一般市民仅仅是拍照留念,他是在寻找着绘画的角度。他那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灵巧的双手,已经把天津的各个角度的美,搬到了画布上。
安德烈
走进夫妇俩的客厅,宛如来到一个中西合璧的艺术画展,从民园广场的拱门,到从水上公园远眺天塔,从人民公园的亭台流水,到五大道的洋楼拐角,都被安德烈画出了意境和神韵,每一幅精心装裱和落款的画作,都透出他对这座城市深深的喜爱和欣赏。
" 天津很多建筑和道路的线条很有特色,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角,而是有着一种柔和的角度,这让我很喜爱。" 安德烈说。
" 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 " ——安德烈 天津 丁酉。
一只喜鹊,几行墨竹,尽是国风雅韵。安德烈创作的水墨国画系列,也显示出不俗的功底。他说,那幅喜鹊的灵感来自经常停留在他家窗边的一只喜鹊,他还让学生为画作找来两句配诗,笔画虽不似传统中国书法,但也工整典雅。学校的一场活动中,还把安德烈的画作借了过去,观展者无不点赞,为安德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所折服。
两个儿子远在俄罗斯国内,都已成家立业,也会到中国来看望父母。多年以来,伊琳娜也学会了做一手地道的中国菜,地三鲜、西红柿炒鸡蛋是她的拿手绝活儿,回到俄罗斯后她也不忘露两手,亲友还都学着用筷子吃她做的中国餐。
说起天津的美食,两口子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安德烈最爱煎饼果子,他一边做着卷煎饼的动作,一边念念有词地回味着美味。而伊琳娜最喜爱的是麻花,她认为天津麻花的造型就是一种艺术品,每次回国她都会带很多给亲友。
记者手记
采访中,伊琳娜说,作为俄语教师,她的职责一方面是教中国学生学好俄语,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她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俄罗斯朋友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讲述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天津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
天津外国语大学一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除了传统的语言教学,近年来学校携手俄罗斯有关机构,通过 " 小鹰中心 " 等交流平台,推动中俄两国青年互动愈加频繁密切。
列夫托尔斯泰,古米廖夫,老子、庄子,俄罗斯歌曲,舞蹈,还有中国大街上越来越多的俄货店,鱼子酱、糖果、饼干……说起中俄文化和经贸交流,伊琳娜洋洋洒洒,最后,她说:" 愿他乡似故乡!"(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