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医药圈格外热闹——辉瑞、诺华、阿斯利康、罗氏等十几家跨国药企的全球 CEO 密集访华。
这些 " 医药巨头 " 为何集体将目光投向我们?
核心逻辑很简单:这里既是全球最大的医疗需求市场,更是未来创新的策源地。
从招商引资角度出发,聚焦外资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押注,就是在关注他们的选址动态以及影响要素。
阿斯利康选址布局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阿斯利康的选址策略堪称 " 教科书级 "。
30 年来,他构建 " 生产 - 研发 - 物流 " 三位一体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精准踩中区域优势。
简要 " 解锁 " 他的选址地图。
生产基地 " 三引擎 ":无锡、泰州与青岛
1993 年,首站——无锡,打开信任中国、投资中国的第一步。
面对中国彼时缺医少药的现实,阿斯利康带来消化、呼吸、心血管领域的创新药,迅速打开市场。
2001 年,阿斯利康投资 1.34 亿美元在无锡建设的生产供应基地正式落成投产, 成为当时阿斯利康亚洲最大供应基地。
2010 年,阿斯利康投资 5000 万美元建设的亚太区域包装中心投入使用,无锡生产供应基地开启出口供应。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市场需求,2014 年,阿斯利康继续加码长三角区域,总投资额约 3 亿美元,在泰州建立生产供应基地并实现投产。
2016 年阿斯利康投资 7120 万美元在无锡建设的新针剂厂房投入生产,投资 5800 万美元建设的中国物流中心投入商业运营,着力在无锡布局物流能力。
2023 年 3 月,阿斯利康落子青岛,投入约 4.5 亿美元新建呼吸疾病领域药物生产供应基地。
2024 年 8 月追加投资至 7.5 亿美元 , 进一步扩大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产能,持续打造全自动化绿色工厂。
阿斯利康在国内的三大生产供应基地已向全球近 80 个国家和地区供应世界级 " 中国造 " 的优质药物。
" 策略高地 ":南北两大全球战略中心
上海,成为阿斯利康中国总部、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
2024 年 2 月, 上海成为除英国剑桥、美国波士顿、美国盖瑟斯堡和瑞典哥德堡四大以研发为主的战略中心之外,又一集研发、商业及生产运营为一体的全球战略中心,成为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及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同时,阿斯利康也将以上海作为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要研发基地。
北京, 北方总部、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
2025 年 3 月,阿斯利康宣布将投资 25 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区域总部,扩大在京合资合作。
区域网络:东西南北,6 大区域总部
2019 年起,阿斯利康在中国成立了六大区域总部,分别落户北京、广州、杭州、成都、无锡、青岛,对应的北方总部、南部总部、东部总部、西部总部等,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和主题。
例如,在青岛,试图打造全国领先的罕见病诊疗中心和医学高地;
在广州,南区总部发挥外向经济的优势,打造生态链路。
物流中心:以无锡为中心,辐射全国
无锡,作为阿斯利康中国物流中心,于 2016 年投入运营,为库容达 3 万个托盘的自动高仓系统,每年发运产品超 5.8 亿件。
同时利用北京、重庆、广州、苏州和成都等合作站点,与中国物流中心协作,高效应对业务需求。
纵观全局,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布局,从 " 单点突破 " 到 " 全国组网 ",再惠及全球市场。
此处引用阿斯利康掌舵人王磊先生的原话: 进入中国头十年(1993 年到 2003 年),阿斯利康很是看重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第二个十年(2003 年到 2013 年),阿斯利康重视中国的生产制造,设立了无锡和泰州的工厂;进入第三个十年(2013 年 -2023 年),阿斯利康重视中国创新。
拆解四大核心要素
跨国药企的选址,从来不是 " 拍脑袋 " 决策,而是对区域竞争力的系统化评估。
以阿斯利康为例,来拆解四大核心要素。
其一,区位交通。不是 " 中心 ",就是 " 枢纽 "。
无锡生产供应基地距离上海虹桥机场仅不到 1.5 小时高铁,泰州生产供应基地毗邻长江黄金水道,青岛生产供应基地与胶州湾港口群无缝对接。
归纳起来, 国际机场、深水港、高铁枢纽,都是跨国药企考虑的选址硬指标。
再深入分析看看,以泰州生产供应基地来看, 依托长江 - 运河 - 海港的内河联运体系,运输成本远比空运要低得多。
区位交通,主要影响的是跨国集团的综合考虑运输成本,尤其是跨境运输成本。
其二,产业配套。上下游配套供应链体系是否完整。
无锡有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头部 CXO 企业,泰州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等本土龙头,形成 " 研发需求本地对接、生产问题就地解决 " 的生态。
再延伸归纳一下,他们更看重产业链完整性,例如是否具备 " 原料药 - 中间体 - 制剂 - 包装 - 物流 " 全链条。
在谷川联行服务案例中,也有看中产业链完整性而选址的外资企业,比如我们为南京医疗器械产业园引荐瑞士 Trate AG、为山东省级新区引荐医疗器械高科技企业等,都是以产业链作为抓手,打动对方促成落地。
通过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压缩生产、研发、运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三,人才稳定供给。既要有 " 金字塔尖 ",也要 " 产业工人 "。
阿斯利康中国总部落在上海张江, 区域内拥有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临床平台,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科研机构毗邻,形成 " 产学研医 " 一体化生态。
高素质人才供给方面,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超 9.4 万,硕博占比超 20%,海归及外籍人才占比 15%。
产业工人储备,以泰州生产供应基地为例,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医药城达成深度合作,每年为当地医药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其四,营商环境,效率优先。
阿斯利康在青岛生产供应基地的建设,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施工许可。
这样的 " 青岛速度 " 使得阿斯利康不断加注投资。
从 2023 年 3 月 25 日, 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青岛区域总部投资协议签署,总投资 4.5 亿美元;
到 2023 年 8 月 14 日 , 青岛高新区管委与阿斯利康再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阿斯利康再增加 2.5 亿美元投资;
再到 2024 年 8 月, 阿斯利康宣布,再次增投,项目总投资由 7 亿美元增加至 7.5 亿美元。
现在的政务服务,已经从 " 有什么给什么 " 到 " 需要什么给你什么 "。
该送风时送风,该下雨时下雨。
政府也应从管理者转型为 " 服务商 ",而拼服务,最重要的就是效率。
写在最后
跨国药企的选址,本质是一场 " 全球资源与区域优势 " 的匹配。
当阿斯利康们用真金白银为中国投票,这场选址竞赛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衡量城市产业治理能力的标尺。
精准卡位交通节点、构建产业生态、激活人才红利、打造服务高地的城市,真的做到了让优质企业 " 来了能发展,投了还想投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