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昨天
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智驾不宜过度宣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某高速路段突发爆燃事故,造成三人遇难。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这一事件无疑给当前火热的智能驾驶市场泼了一盆 " 冷水 "。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车企纷纷将 " 高阶智驾 " 作为核心卖点,在营销中过度渲染 " 自动驾驶 "" 解放双手 " 等概念,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 " 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 " 的错觉。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市面上所有量产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均属于 L2 级(部分自动化),这意味着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路况,时刻准备接管。即便是特斯拉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华为的 ADS、小鹏的 XNGP 等系统,也远未达到真正的 " 无人驾驶 " 水平。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 车企应明确智驾的能力边界,避免误导宣传 "。理想汽车 CEO 李想也发文,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要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

事实上,在车企的营销攻势下,部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远超实际技术水平。社交媒体上,不少车主炫耀 " 全程放手让车自己开 ",甚至有人在高速上睡觉、玩游戏,完全将安全寄托于智驾系统。

这种盲目依赖极易导致悲剧,因为目前的智驾系统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其一,复杂路况应对能力有限。智驾系统在标准高速路段表现较好,但遇到施工区域、突发障碍物、极端天气等场景时,仍可能出现误判。其二,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不足。例如车辆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临时交通标志,或在无清晰车道线的路段偏离路线。其三,人机交互存在延迟。当系统提示驾驶员接管时,若用户因分心未能及时反应,事故风险将大幅增加。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如 2021 年,一辆开启 Autopilot 的特斯拉在美国撞上停靠的警车;2023 年,某国产新能源车在开启 NOA 功能后未能识别前方静止车辆,导致追尾。这些事故均表明,消费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的智驾技术仍只是 " 辅助 ",而非 " 替代 " 人类驾驶。

在笔者看来,面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车企、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均需承担相应责任。车企不应为了市场噱头而透支消费者信任,用户也不应太过依赖智驾,务必将安全驾驶放在首位。而监管机构则要加强标准制定与合规审查。

目前,我国已出台《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但在宣传规范、责任认定等方面仍需细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对车企的智驾广告进行严格审查,对夸大宣传行为予以处罚。同时,推动建立智驾事故黑匣子数据统一分析机制,确保事故原因可追溯。

智能驾驶是未来趋势,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唯有行业回归理性宣传,消费者保持清醒认知,才能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造福社会,而非成为安全隐患的代名词。科技可以加速,但安全没有捷径。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自动驾驶 小米 特斯拉 事故 智能驾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