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滨海古园 3 号门广场汽笛长鸣,以一场跨越 34 载的致敬仪式,拉开 " 上海海葬 34 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 " 序幕。
自 1991 年首次海葬活动以来,上海已累计护送 80247 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 31 万户,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此次活动的开展,也标志着上海海葬服务进入 " 常态宣传、全市覆盖、多元服务 " 的新阶段。
从 " 集中纪念 " 到 " 常态服务 "
此次活动将原本的海葬公祭日延长为海葬文化周(3 月 28 日— 4 月 5 日)。文化周期间,市民可在上海滨海古园参与海葬公祭、" 树 " 说思念纪念林植树纪念、海葬逝者人生故事征集等多项海葬文化活动。
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创新构建 " 短中长 " 三级服务时序,短期在滨海古园集中开展海葬公祭日等文化活动,中期推进 " 海葬逝者人生故事收集保存 " 计划,长期依托全市 15 家殡仪馆提供常态化海葬预约咨询服务。
从 " 单点推广 " 到 " 全市联动 "
随着上海海葬工作服务联盟装置启动,标志着上海首次实现海葬服务网络在全市殡仪馆贯通。联盟以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为中心,同时覆盖全市 15 家殡仪馆,及 " 白事热线 "962840、市属多家公墓,构成 "1+15+X" 的工作服务网。自即日起,市民可以通过 " 随申办 · 身故一件事 " 预约海葬,还可通过 " 白事热线 "962840、" 上海海葬 " 公众号预约登记,更可在全市 15 家殡仪馆咨询了解和办理海葬服务,形成 " 线上 + 线下 " 多元推广模式。海葬工作服务联盟成员上海市奉贤区殡仪馆代表透露,后续将常态化开展海葬宣传,在窗口落实 " 首问责任制 " 大力推广海葬等生态葬式,配合开展陆地告别仪式创新海葬服务,开放生命文化教育资源宣传海葬文化,以大力支持海葬服务工作。
从 " 纪念服务 " 到 " 文化服务 "
今年清明期间,墓园从单纯海葬纪念拓展为提供海葬祭扫、纪念、继承等多维度公益文化服务。在活动主会场上海滨海古园," 思念之路 "" 思念之漪 "" 思念之源 " 三大海葬文化展区引人入胜。思念之漪文化展区,市民将一根根代表思念的丝带悬挂在 " 树说思念 " 纪念林上,把书写寄语的祈福卡片悬挂于动听的玻璃风铃下,用磁带录音录制对先人的语音祝福,缕缕思念随风传响。思念之路展区," 家风永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训 " 讲述传统与当代优秀家风故事,砥砺生者传承优秀文明家风。思念之源区域,以地贴和装置营造出上海海葬源点的经纬坐标,人们通过插花或按压装置共同向海葬逝者致敬。
从 " 骨灰海葬 " 到 " 精神传承 "
纪念活动现场发布的 " 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 ",是另一项引发关注的亮点。该计划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滨海古园、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计划每年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进行结集出版,留存海葬逝者独特的人生文化记忆。活动方介绍,开展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缅怀和记录那些选择海葬的逝者,更是一场 " 生命的对话 "。为家属提供一种更持久的纪念方式,让思念有处可栖;为城市构建一座精神档案,让海葬从一种生态选择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
此外,上海已于日前正式开通了覆盖全市主要殡葬服务机构的白事热线 962840 服务网络,旨在打造全市统一的白事热线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业、规范、便捷的治丧服务支持。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本市殡仪馆、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和海葬服务的政策咨询、业务转接、意见受理、风险提醒、信息告知等内容。具有全市服务资源覆盖、24 小时全时响应、全程透明监督、权益主动维护等特点,市民可直接拨打热线咨询办理包括海葬在内的殡葬服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