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一个显著的行业趋势是,微短剧已经开启了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探索。
2025 年 3 月 26~29 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如期举行,在今年的行业大会上,如火如荼的微短剧依旧是 " 社交通行证 "。不论是资深编剧的内容创作方法论分享、还是出海的业务战略升级,凡是与微短剧有关的论坛,人头攒动、人气爆棚。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 504.4 亿元,用户规模已突破 6 亿,成为内容消费的 " 新赛道 "。
在现场,有人抢不到位置干脆席地而坐,有人挤不进前排垫脚拍照,时不时还有新赶来的短剧从业者、与周边伙伴交流 " 刚刚讲了什么,你拍的 ppt 能分享我一下吗 "......
同样的盛况,也出现在去年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只不过大家探讨的话题有了微妙的变化,去年年初行业虽热、但还处于相对粗发的发展阶段,多元付费模式探索、品牌商业合作等是行业核心话题。
到了今年,行业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成熟。行业更聚焦的是如何借短剧内容助农、科普?如何实现短剧 IP 的孵化?短剧如何赋能影视基地、文旅等产业链?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演员在节奏把握上如何去推动短剧的精品化发展?等等。
这种行业议题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正是短剧在更大范围的破圈,成为不同行业实现突围的一个着力点。
3 月 28 日下午,在红果主办的主题论坛 " 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 " 上,包括实力派演员朱时茂、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刘天池、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内的多位行业资深从业者同台交流,探讨短剧行业跨界融合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行业的创新发展思考。
" 精品化是影视行业升级蝶变的必由之路,短剧创作应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一方面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另一方面,也要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作生态 ",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在论坛上如此总结当前短剧发展之势。
本质上,精品化也是短剧行业走向主流、发挥更大行业价值的前提,也是创作者持续思考的命题。
回到行业本身,短剧的跨界融合最终也是反哺了短剧的内容形态和商业空间。娱乐资本论试图在大咖云集的论坛上,窥见短剧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精品化创作的方法论。
从情感共鸣到社会价值,微短剧的内容新蓝海
近两年,越来越多创作者入局短剧内容领域,持续挖掘新鲜的题材和叙事结构,从甜宠到悬疑、从现代都市到年代古装,还有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审美偏好用户的更细分的故事,短剧内容端的空白被不断填补。
而且不断有诸如《家里家外》《好一个乖乖女》《请君入我怀》等爆款短剧出街,刷新着用户对竖屏美学的认知。
但当短剧这一内容形式从最初的下沉市场走向全国网友,成为新主流艺术载体,短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社会价值的功能,吸引了更多文化、公益、社会发展相关行业的注意。
在论坛上,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党委书记宁启文抛出一个新的短剧内容方向——乡村微短剧。其实在长影视剧的创作中,由于自然景色、质朴的情感、全民性等特质,乡村题材向来吃香,《乡村爱情故事》《落叶归根》等经典作品的经久流传足以说明。
目前其实已经有部分乡村微短剧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例如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出品的《念哥餐厅》,进入国家广电总局第六批片单,在抖音平台词条播放量近一亿,平均每集点赞过万。
念哥的故事发生在南方一个风光旖旎的小镇,来自北方的念哥因为一手好厨艺让 " 念哥餐厅 " 成为当地招牌,剧中除了诸多让人垂涎的美食,更有小人物之间的真情流露,比如帮助陷入事业、家庭双困境的徒弟阿祥重拾信心,这些平凡生活里的救赎,温暖了屏幕前的观众。
" 虽然剧中都是生活小事,但感觉特别温暖 "、" 现实生活太难了 "、" 念哥的话还挺有道理的 "...... 评论区,大家纷纷分享观后感。
但整体而言,乡村微短剧的质和量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属于亟需挖掘的短剧内容新蓝海。
另一个在各论坛上被反复提及的题材,则是普法微短剧。与乡村微短剧相比,普法微短剧在业内属于新热门赛道,乐力在论坛上透露近期会上新《法官的荣耀》、以及与法治出版社联合出品的《边界》,这些都是以案件为主体,破案为切入点的普法微短剧。
不过有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是,短、频、快的微短剧如何在保证剧情的前提下,融进科普属性。除了普法微短剧外,非遗、航天等专业领域也正在成为短剧创作的内容沃土,这些题材都不可避免要承担一定的科普功能。
" 科普微短剧首先是微短剧,之后才考虑科普属性。我们需要分析出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科普内容分两种,第一种是跟大众生活强相关的内容,与具体生活场景融合相对好操作;第二种是不与生活强相关的科普内容,就需要想办法在一个大的科学体系里拆解出小的、有趣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点来形成系列的微短剧、或微综艺的内容 ",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一些创作端的思路。
随后郑铭也提到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可以找一个跟科学或科研团队相关的壳子、适配一些微短剧爆款剧情,比如被他人捣乱以至科研迟迟没有成果,最后遇到厉害的科学家,又重新杀回实验室等等。"
在内容端的跨界融合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路径是与长剧 IP 的联动。在长剧集领域,已经沉淀出了一批有影响力、有稳定粉丝群的爆款 IP,例如《庆余年》《香蜜沉沉烬如霜》。
这些长剧 IP 有丰富的人物关系、庞大的世界观,这些都是可以继续挖掘的优质范本。《庆余年》就被重新拍成了短剧,且获得不错反馈,行业里甚至还有 " 把所有优质长剧用微短剧的方式再做一遍 " 的说法。
" 可以把里面典型的人物故事、或者说还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用短剧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但这个过程中,如何把 2500 分钟变成 200 分钟的剧,在叙事上需要很大的改动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提出。
百度百家号内容负责任人于轲也提到一个很关键的点," 在传统的长内容里,很多创作者会有一个所谓的留白,这个留白往往是给微短剧创作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抓住这个留白,用微短剧把留给大家想象和讨论的空间延展开,可能会吸引更多人借曾经的经典欣赏现在的内容。"
与长剧 IP 的融合不仅限于改编,也可以直接在前期创作上介入。" 可以通过长短套拍的方式,一来可以用到这些场景等等,节省成本,同时因为短剧制作周期更短,可以起到‘以短带长’的作用,曾映雪表示。
可以预见,接下来市面上将出现更多题材新颖、兼具审美和社会价值的优质作品。但需要补充的是,微短剧创作的第一要义,还是遵循这一内容形态本身的规律。
以内容带产业,微短剧走向文旅、品牌、衍生品
孕育于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有着高效转化、种草等为产业赋能的天然优势,并已经成为文旅、品牌等行业的增长抓手。另外,破 500 亿的市场规模,也催生出了繁荣发展的上下游产业链,且带动了一些新的生意业态。
去年开始,各地文旅发力微短剧,尝试借内容去传递当地文化、美食、风景,带动旅游业增长。且已经涌现出《我的归途有风》《美食来敲门》《面若桃花》等多部优质文旅微短剧。不久前,红果短剧与电影频道联合出品的 " 跟着电影品美食 " 主题微短剧《和你的桃花源》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开机,这是电影频道 " 跟着电影品美食 " 主题系列精品微短剧的首部作品。
但怎么让文旅微短剧真正带动产业,从内容到运营都需要反复斟酌。
在内容上,创作者需要平衡好文旅与短剧的关系,例如通过美食隐喻人物关系、用景点连接情感等方式去增强故事性,而不只是生硬的画面拼凑。
从实际执行来讲,制作方可以提前与文旅产业链上的各从业者积极沟通。"《山海经》发源于山西,所以在这个项目创作过程中,我们跟山西的文旅、非遗和广告客户充分沟通,在项目的前、中、后端都进行深度融合 ",芒果 TV 大芒计划工作室负责人周裘提出。
这个过程中,文旅部门也得整合文旅资源,做好场景、道具、甚至资金的支持,为制作团队打好创作硬条件。在论坛上,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提出了 " 在地感的打造 ",并特意强调 " 去西安拍摄,不管是从场景、场地、人才、政府的政策到后续资金扶持,都有一系列完整的扶持办法。"
据介绍,陕文投即将推出一个 " 陕西文化 " 为主概念的 IP,全部都是当地的方言、吃食、场景。
在具体的转化上,可以尝试剧外同款美食承接剧内流量、同步销售门票带动 GMV 增长等运营策略。有媒体报道,常德桃花源景区联合《你的岛屿已抵达》推出定制旅游套餐,销售额破千万;播放量达 1.9 亿的《我的归途有风》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乐山旅游。
还有一个已经成功借短剧带动增长的产业,就是各大品牌方。在多个品牌接连通过短剧实现品牌人群沉淀、GMV 转化时,从美妆到餐饮、从手机到汽车多个品类都开始探索短剧营销,就连星巴克、肯德基、必胜客等外企也及时加入阵营。
另外,短剧发展至今,不仅仅是内容能为品牌带来增益,红果等头部短剧平台也成为品牌短剧营销的流量阵地,今年 CNY 就已经有品牌将大的 Campaign 放在红果。
" 在这个大的流量蓝海,品牌可以有很多玩法,会跟 IP 结合更紧密,也会跟电商、生意、生服更近 ",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提出。
回到品牌方做短剧时的内容选择难题,金文乐表示," 现在很多品牌方可能还是延续着之前的选剧思路,看出品方、看题材、看剧本、看导演、演员。但是我们在实操过程中,这种基于短视频内容形态的新产品,我们会给品牌方更多基于数据、基于我们洞察和分析的建议。"
具体而言,一是根据云图上的数据来分析这些短剧的脚本、演员能匹配到什么人群,判断这些人群是不是品牌方想去触达或者扩展的消费人群;也会通过数据判断哪些类型的短剧更有潜力,最终为品牌方选到合适的短剧。
不论是文旅还是品牌,都是跨产业大融合。在短剧本身的上下游端,也有很多新的变化和机会点。
" 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2024 年全行业有三万多部短剧,按照平均 20 人的微短剧剧组规格,其实去年微短剧提供了 60 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北京好友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CEO 郑安迪分享了一个数据。" 我个人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以往我们讨论剧集的时候,影视基地只有少数代表的几个,现在基本是各省市都有竖屏拍摄基地,下游端的制作供给非常完备。"
此外,很多短剧制作方也在探索衍生品的开发,陕文投正在做此类尝试。
当一种新的内容形态不仅能孵化出基于本行业的多元生意路径,还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增长抓手时,就意味着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有更大想象。
短剧演员上桌、实力艺术家入局,微短剧精品化再进阶
微短剧行业趋向成熟、走向精品的代表信号,一是成熟制作团队入局,即越来越多长影视内容团队下场做短剧,比如爱优腾芒、柠萌华策等,这已是行业常态、不过多赘述。
另一个就是实力派演艺人员、人才培养体系等资源向微短剧行业流动,从戏剧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微短剧亦然。这些行业翘楚用更专业的视角、更精准的情绪、更前端的培养方法去升级内容。这种人才流动的本质,也是优质内容领域之间创作端的融合。
去年开始,越来越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短剧,这些资深演员们的参与也进一步拉高了短剧的品质上线。春节期间,红果短剧就上线了由舒畅主演的《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锦绣转》,最近朱时茂、刘晓庆等资深艺术家也都纷纷涉足短剧。
这次论坛,朱时茂也到场与多位业内人士交流资深演员视角下的微短剧。" 这个微短剧确实和我过去参与的一些影视作品有很大区别,尤其在表演节奏、故事搭建上。微短剧需要在短时间内把人物性格表现的特别鲜明,把人物的好坏表现的特别明显,表演节奏特别明快、直截了当。"
" 这与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紧密相连,因为我们的表演节奏和正常思维节奏一定要平行,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导致了这种更快、更短艺术形态的出现 ",朱时茂也坦言。
另一个娱乐资本论观察到的趋势,是很多学校、教培相关的从业者开始思考前端人才培养,此次论坛就有多位大学教授参与。
在探讨培养短剧演绎人才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别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刘天池给出了独特的观点:" 不论是电影、戏剧还是短剧,只是艺术形式在改变,演员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塑造角色这件事从来没有变化,因此并不需要就内容形式去做演员明确的划分。"
" 只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发生变化的时候,表演就得跟上那个节奏,就不再是用一个很长的过程去把情绪推向高点,而是需要极其准确。"
刘天池也提出了一些短剧表演上存在的问题,比如 " 符号化 "。" 现在有些竖屏短剧的表演太片面了,及其程序化,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我们应该让这个艺术形式里的表演更加精准、让角色更加鲜活,才能走向更多人。当它成为和话剧、电影、电视剧一样的艺术形态,能够夯实在这一条路径里面,也就能给更多青年演员带来好机会。"
与实力派演员入局相对应的,是短剧演员正在 " 上桌 ",被行业、大众认可。
春节期间,《好一个乖乖女》与主演柯淳同时出圈,短剧演员生态悄然生变,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短剧演员走向综艺、长剧、甚至时尚杂志,片酬随之上涨、商业邀约不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刘天池所说的," 夯实在一条路径里 "。
我们能感知到,微短剧的内容温度正在传向每一位屏幕前的用户,微短剧行业已经连接起了千行百业、催生出了新兴业态。但一直在跑步前进的微短剧既要在产业端 " 快一些 ",也需要在创作上 " 慢一点 ",去感受生活、沉淀情感,形成最适合这个赛道的内容浓度。
话题互动:
你最近看了哪部短剧?
作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