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兀故城
穿越历史的风沙,触摸往昔的辉煌,山河依旧、风霜不减。在榆阳区镇川镇的无定河西岸,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罗兀故城,一个曾见证宋与西夏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塞。
罗兀故城依山而建,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面临崖。历史上曾是北宋与西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冲。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淳化中,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阴与其弟继迁谋叛,朝廷遣李继隆率兵讨之 …… 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虏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水,今谓之罗瓦城是也。" 沈括所称的 " 罗瓦城 " 就是罗兀城。
另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罗兀城由西夏国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清朝吴广成《西夏书事》也记载:" 熙宁四年,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春正月,筑罗兀城。
罗兀城,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其命运多舛,成为了宋、夏反复争夺的焦点。城池依山傍崖,三面绝壁,西接缓坡,地形之险,令人叹为观止。城内地势东低西高,砖石瓦砾、陶片铁屑星罗棋布,宛如散落的古老音符,低吟着古城曾经的喧嚣与宁静。
今日的罗兀故城,大部分城墙已坍塌,仅剩残垣断壁,周长约 2 公里,残存城墙高 0.4-3 米,宽 0.6-4 米,夯土层厚为 12~14 厘米。东侧、北侧各有城门遗址 1 处,宽 3.5 米,站在遗址内,仿佛还能听见马蹄声渐近、城门吱呀开启的回响。
遗址内散落大量砖、石、瓦、瓷、铁等残片,出土的兽面滴水、覆莲柱础和宋代简板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是时间的低语,是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让后人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底蕴。
罗兀故城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文化遗产价值突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 年,罗兀故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中石山上有一造型独特的圆盘状建筑遗存。有人言其为宋代取水之用,亦有人猜测其与战时火药制作相关。不论作为何种用途,都为过往的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当阳光透过云层倾洒在古老的遗址上,光影交错间,似乎能听见历史的回音,在空旷的城门洞内轻轻回荡。四周的野草随风轻摇,仿佛在低吟着过往的辉煌与落寞,为这孤寂的遗址添上一抹生命的绿意。
罗兀故城不仅是一处军事遗迹,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典范。石崖上保存的宋代石窟,原系罗兀城的前哨关隘,当年西夏和北宋都曾在这里屯兵设防。后来,相继在此造像建庙,因这些石窟是在山崖上层层凿建,故得名悬空寺。十七个绝壁石窟,其中万佛洞以其规模宏大、佛像众多而闻名。洞内的佛像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石崖上经风化形成的奇形怪石,与古朴的石窟、庙宇相映成趣。
岁月的河流,冲刷了繁华,却也沉积了底蕴。这座沉默的石崖古城,从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到一点点被发现,一代代考古人于细微之处见到伟大,从田野里逐渐拼接出千年前的世界。如今,它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以一种静默的方式,讲述着历史的故事,传递着古代军事、宗教、文化的信息,见证着过往的壮烈与平凡。
来源 / 榆林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