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提供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经营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活力的有效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充分释放,是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的重要基础。
眼下,聚焦 " 激发活力 ",全国各地掀起 " 卷 " 营商环境的新一轮热潮。区域竞争的底层逻辑正从过去比拼税收优惠、土地价格的政策内卷,升级为营商环境、创新生态、人才高地的系统竞争。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 2025 年工作会议提出了打造 " 营商环境一流标杆 " 的攻坚行动,要求创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4 月 7 日,据成都高新区消息,《成都高新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又称 " 活力 35 条 ")日前正式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 35 条工作举措。其中,既有对表改革要求的 " 规定动作 ",又有对标先进地区做法的 " 标杆借鉴 ",更有深化本地改革特色的 " 自选创新 "。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今年,贯彻落实成都市 " 立园满园 "" 进解优促 " 重要工作部署,成都高新区将坚持 " 圈链 " 服务思维、企业需求导向、数字赋能路径,以 " 活力 35 条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以 " 圈链思维 " 为指引 焕新 " 立园满园 " 产业活力
当前,营商环境建设正从单一服务升级向系统性生态重构迈进。
去年 10 月以来,瞄准产业再提能级,成都全面开展 " 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 "(以下简称 " 立园满园 ")行动,其本质上正是强调园区不但要从产业端寻求发展上限的突破,更要冲破一些体制机制端的阻碍,实现降本增效。
从审批服务减时限、减环节等指标类突破,到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的系统性框架构建;从做好企业 " 全生命周期 " 服务,到聚焦降成本 " 全要素环境 " 升级……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历经从基础性改革到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的阶段性跃迁,形成了动态迭代升级路径。一个生动体现是,在今年的 " 活力 35 条 " 中,突出 " 圈链思维 " 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成为一大重点,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的 8 条举措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 我们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精准定位产业链差异化服务需求,形成营商环境特色化赋能体系。"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具体来讲,集成电路领域提出优化产业配套环境,要组织开展 " 链主企业 + 链属企业 " 交流对接活动,支持链主企业携手链属企业、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发展联盟,促进产业融通。根据今年目标,集成电路产业川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率要突破 15%,新型显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 25%。
此外,在医药健康领域,此次举措侧重升级审批服务,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落地,大幅缩短审批时间;针对低空经济领域,提出构建产业生态,争取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飞空域实现 " 零突破 ",建设模拟验证机场,布局时空协同运行公共技术平台。
成都高新区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提供
以场景开放创新为牵引 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个多月前在北京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点燃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热情。当前,成都高新区聚焦 " 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 ",集成优化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3 月 13 日," 成都高新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2025 年首期)" 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举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四大前沿领域,现场发布首批 20 个产品应用场景清单,旨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释放场景机会,赋能企业发展。
从过去的机会清单,升级为现在的场景清单,凸显出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和策略之变。
传统的场景创新是 " 找订单 ",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政府政务、政府工程、城市治理等事项悉数开放给企业;现在推动的场景创新,更加聚焦于为新质生产力 " 搭场景 ",例如当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没有找到应用空间时,城市可以给予具体的落地应用场景。
在此次 " 活力 35 条 " 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尤其值得关注。
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 " 工作专班 + 场景公司 + 行业主管部门 + 重点产业片区 " 的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场景服务。同时,建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模式。
此外,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 " 两重 " 建设和 " 两新 " 工作。
以 " 用户需求 " 为导向 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 问需于企 " 是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制定的前提。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扎实开展 " 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 "(以下简称 " 进解优促 ")工作,聚焦近千条企业共性诉求分析,印发了 " 进解优促 "15 条专项工作举措,旨在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为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的 " 活力 35 条 " 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突出企业 " 需求导向 ",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 " 人社专员 " 保障企业用工、优化 " 进解优促 " 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企业跨境出海拓市场等数条举措,覆盖了融资信贷、用工引才、获得市场机会等企业高频诉求,致力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成都高新区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提供
例如,针对企业研发技术攻关需求," 活力 35 条 " 提出支持深化开展 " 校企双进、找矿挖宝 " 科技成果对接主题活动,征集企业亟待解决的产品升级、制造工艺改进等技术研发难题,形成科技攻关需求清单,组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而在新趋势新诉求方面,随着 " 成都高新造 "《哪吒 2》全球爆火进一步带动企业出海浪潮," 活力 35 条 " 提出将成立外贸工作专班,建立 " 蓉品出海 " 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全年支持不少于 100 家企业走出去。尤其提到将鼓励数字文创 " 出海 ",推动四川游戏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数字文创出海服务中心。此外,提出要优化数字经济产业人才目录,将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人才纳入成都高新区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以 " 人工智能 +" 为路径 推动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
2024 年起,为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智慧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提出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全面提升企业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 ’行动 "" 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这为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升级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提供了更鲜明的导向和更有力的抓手。
今年 " 活力 35 条 " 中,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针对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提出了探索 "AI+ 金融画像 " 全量预授信、推动 "AI+ 政务服务 " 智能升级、创新 "AI+ 智能制造 " 数智转型、升级 "AI+ 惠企政策 " 精准匹配等一批数字赋能的重点举措。
例如,在惠企政策匹配上,将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善企业、政策 " 双画像 ",通过 " 高新通 " 平台向企业推送《政策申报日历》,精准推荐惠企政策,并提出今年政策年度兑现率不低于 90%。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 2024 年新登记企业 4.5 万户、增长 15.9%。目前,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 4869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142 家,上市公司 56 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 47 家,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精准适配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便利、稳预期,全面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文 / 张震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