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人教育 04-07
上课经验何以秒变好文章?教师写课的3个实用方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如何将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智慧转化为专业文章?黄建初老师在本文中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清晰路径:从 " 素材搜集 " 到 " 结构化处理 ",再到 " 实践智慧提炼 ",层层拆解教学反思与写作的逻辑。文章不仅强调教学经验的系统化整理,更倡导以理论视角审视课堂实践,帮助教师突破 " 无话可写 "" 不会论述 " 的困境,将隐性经验转化为可传播的显性知识,非常具有启发价值。

当教学写作遇上 AI 时代,教师的经验沉淀将如何与技术赋能共振?" 结构化写作 "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第十九届儿童阅读论坛将以 "AI 时代的儿童阅读 " 为主题,深入探讨技术如何重构教育场景。论坛中,既有梅子涵、朱自强等学者回溯人文初心,也有王元卓、王佳梁等专家解析 AI 赋能深度阅读的路径。教师通过写作提炼的经验,正可与论坛中的前沿理念碰撞,为课堂注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活力。(超多精彩看点,点此了解)

扫码

抢票

写课,就是把上的课写成文章。写课是教师的选择,是扬长避短的教育写作。但是整体看,教师执教的课之多与写课之少形成了鲜明对比。疫情期间,我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小学语文教师研修群开展过一次关于 " 写课 " 的研讨,由此撰写的文章《把 " 实然活动 " 变成 " 应然资料 " ——一次关于 " 写课 " 的网上讨论》在《教育研究与评论》刊登。在我看来,一线教师要写好课须做好 " 三要 "。

一要搜集整理素材

写作当然需要搜集资料,但是与专家的写作不同,教师写作的缘起不是搜集资料,而是自己创生的资料。教师每天的教学就是创生资料,至于创生的资料是否有写作的必要,就要看执教的课的内容、方法、策略是否有新意。

问题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写课的逻辑起点亦然。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不能解决的难题则需要作出合理解释,这个时候写课的机会就诞生了。教师日常教学中有反思价值、蕴含教育规律、值得教师撰写成文的课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形成写课的习惯,让写作资源白白流失了。

像专家型教师那样写课,当然是困难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拒绝写课的理由。教师需要有一点文献意识,需要从富含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的文章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这被称之为 " 文献阅读 "。

写课需要有理论文献阅读垫底。在一次教师 " 学习设计 " 评选活动中,我把特级教师王崧舟撰写的关于 " 枫桥夜泊 " 的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分享给参评的教师,让他们模仿着试试能否基于 " 新课标何以落地 " 设计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事实证明,这对教师的启发很大。

总之,阅读相关文献是写课的前期准备,然后把自己执教的研究课、研讨课或展示课记录下来,这是写课的重要基础。

二要对内容做结构化处理

有专家指出,对于教师而言,好文章首先是做出来的,其次是写出来的,最后是改出来的。" 做出来、写出来、改出来 "这三个步骤构成了 " 車 " 字的三竖。五横,第一横是指序言,中间三横是指正文,构成正文的三段,最下面的一横是指结语,就是文章的结论与讨论。中间一竖,既是 " 写出来 ",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主题又称 " 论题 ",论题是文章的 " 灵魂 ",贯通序言、正文和结语。

对 " 車 " 字结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解读。

上面的一横由 " 为什么 " 和 " 是什么 " 两大问题组成,构成文章的序言,即开头语。如果有 " 问题 " 的阐述,可以放在最前面,或 " 是什么 " 的下面。

中间三横是正文,我们一般用三小段来阐述分论题,三个分论题组成文章的正文,是对文章总论题的阐述。三个分论题的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能够用递进关系阐述,尽量用递进关系。比如一节课的流程从开始到结束,用递进关系陈述会比较恰当。

下面一横是 " 结论 " 和 " 讨论 " 属于文章的结语。结论来自文章的论述过程,要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讨论是对本文论述的再思考(检讨),它可以是对研究结论的升华或正面提炼,也可以是反思,提出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三个分论题的阐述也是用总论题的阐述方法,即 " 为什么 "" 是什么 ",进而阐述 " 怎么做 ",最后是 " 得出什么 "。行文的修改需要一定的时间,文章写完可以暂时放置," 静默 " 几天后再阅读就能发现可以修改的地方。当然,请专家指点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三要夹叙夹议行文

教师的经验镶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将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写课的目的所在。举例子、摆事实是教师在论证中最普遍运用的方法;通过叙事陈述教学故事;基于证据得出结论,这些是写课不可或缺的方式。我在实践中总结了 " 论题、论据、论证、结论和讨论 " 五论写课要素,不失为一种可作自我检验的标准。

找不到论题,是教师写课的第一道障碍。跨过这道坎就方便了,文章的质量就提高了一个层次。一线教师可以先搜集、整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资料,而后寻找论题,旨在降低教师确立论题的难度。教师可以从自己执教的课中发现 " 论题 ",这涉及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没有思想,就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迈出写课的第一步。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用理论视角来分析教学实践。

不会做结构化处理,是教师写课的第二道障碍。我根据专家的论述提出了以 " 車 " 字形结构处理文本框架的路径。用夹叙夹议的行文来写课,是教师作为执教人易学易用的写作方法。如果是课题组、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课例研究,则可以用课堂观察与分析的视角,即以观察者的身份写课,写出课堂观察的故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具体分析,也是一种写课的选择。

写课需要凸显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隐含在教学细节中,有些思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通过写课可以把这些经验 " 可视化 ",进而与同行、同伴交流分享。写课,对教师自己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提炼,对同伴是交流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载体,对教育知识宝库是教师贡献实践性知识的创造。通过写课,我相信更多教师可以成为专家型教师。【END】

文 / 黄建初(特级教师,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教师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教学 阅读 文献 ai时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