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Sci梅斯 04-08
结婚好还是一个人好?科学界上演五年反转剧:从「未婚群体痴呆风险最高,尤其是离婚男性」变为「未婚群体痴呆症风险显著更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每逢节假日,不少年轻人刚踏进家门,还没来得及脱下外套,就已经被 " 婚姻小组 " 围攻:" 有没有对象啊?"" 啥时候结婚?" 仿佛不是回家,而是参加一场婚恋发布会。于是,一大批坚定的 " 单身战士 " 纷纷立下 flag:" 不婚不育,方能保平安。" 可话音刚落," 已婚联盟 " 就上线了:" 结婚怎么啦?有人立黄昏,有人可温粥,孤独终老多可怕!" ——一时间,关于婚姻的利与弊,朋友圈里风起云涌,像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哲学辩论。

但有趣的是,这场全民 " 婚姻大辩论 " 早已蔓延到了科学界,而且是一出精彩纷呈的 " 五年反转剧 ":两项研究,时间只相差五年,研究方法也相似,可结论却完全唱反调——一边说 " 结婚可以有效保护大脑认知功能 ",另一边却坚称 " 单身的人脑子更清楚、更灵光 "

婚姻是 " 坟墓 ",还是爱的 " 港湾 ",是时候拉出来遛遛了!

五年前:

所有未婚群体,痴呆风险都比已婚者高!

早在 2020 年,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利用健康与退休研究(HRS)数据,深入探讨了婚姻状况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 1 ] 。这项研究表明,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痴呆症风险显著高于已婚群体

那么,不同婚姻状态的人,谁更容易 " 脑子不清楚 "?

结果显示,未婚群体在痴呆风险上普遍高于已婚者,而且这种风险呈现明显的梯队差异

相比之下,已婚群体的痴呆风险则位于 " 安全垫底 " 的位置,表明婚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脑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

至此,我们依然无法把婚姻这件大事简单概括为 " 已婚好,未婚差 ",其实这背后暗藏更多的 " 玄机 "。

进一步分析发现,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这三种婚姻状态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部分是通过经济资源来 " 背锅 " 的。

这也意味着,经济资源对未婚群体,尤其是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者的痴呆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然而,健康因素在这种影响上似乎作用不大。换句话说,单纯的健康问题并不能完全解释婚姻状况与痴呆之间的联系,经济问题才是更大的 " 幕后推手 "。

性别会不会影响这种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给出了一个非常直接却又令人深思的结论:所有未婚群体——无论是同居、离婚、丧偶,还是从未结婚——他们的痴呆风险都显著高于已婚群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离婚男性,他们的痴呆风险竟然是已婚男性的 2.6 倍!也就是说,离婚不仅仅是在情感上打击沉重,似乎还对大脑健康带来更多的隐患。 

五年后:

未婚反而更安全?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是唯一的真理!令人惊讶的是,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发表于 Alzheimer's & Dementia   的一项研究 [ 2 ] 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已婚人士的痴呆风险反而更高,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

这还真是戏剧性的反转……

看起来,婚姻似乎并非保护大脑的神奇 " 护盾 ",反而,单身的人群似乎在这一点上占了便宜。

进一步调整健康、行为、遗传和转诊相关因素后发现,婚姻状况对痴呆症的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在细分不同类型的痴呆症时,未婚群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显著的 " 优势 "。从未结婚、离婚或丧偶的个体,在这两种疾病上的风险都显著低于已婚者。

这表明,未婚群体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似乎有着天然的 " 保护机制 "。

" 婚姻是健康的保护伞 " ——这一观念在学界曾如铁律般被反复验证,如今面对如此 " 反常 " 的结论,研究者提出两大猜想:

其一,已婚者往往更早察觉认知异常。就像电影《依然爱丽丝》中,爱丽丝察觉到自己记忆力出现问题,比如记错航班的时间,并需要重复阅读才能理解一句话的意思。而后,她的丈夫察觉到了爱丽丝的异常,并推动妻子就医。研究中的数据也显示,已婚者确诊时平均年龄 77 岁,而丧偶者确诊年龄高达 85 岁,且症状更严重。这种 " 早诊早现 " 可能虚增已婚群体的发病率,而未婚者因缺乏亲密观察者,确诊往往滞后甚至漏诊,而这种 " 诊断延迟 " 现象可能导致未婚群体的痴呆风险被低估。

其二,婚姻≠幸福。高冲突婚姻带来的慢性压力堪比 " 大脑毒素 " ——长期争吵会激活应激激素,损伤海马体;而离婚后重建社交圈、培养新爱好,反而可能激活神经可塑性,部分人可能因摆脱压力源而受益。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与已婚老年人相比,丧偶、离婚和从未结婚的个体痴呆症风险较低,这一发现也挑战了婚姻保护大脑健康的假设。

结合这两篇相差五年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不禁眉头一挑的 " 矛盾 " 结论:一方认为 " 已婚人士脑力更强 ",另一方却说 " 单身贵族更清醒 "。乍一看,两者似乎是 " 硬碰硬 ",完全相反,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揭示的是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首先,样本差异不能忽视。2025 年的研究主要以主动就诊的群体为主,这样的群体可能偏向高风险人群,导致已婚者的痴呆诊断率被高估。而 2020 年研究中的队列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普通人群,结果更接近真实的风险水平。

此外,时代变化也悄然影响着这些结论。2025 年的研究样本中,千禧一代的晚婚或不婚现象愈发显著,而这代人对婚姻的看法与过去大不相同。

所以,这两个 " 互掐 " 的结论,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婚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就像网络上常说的:" 好的婚姻治愈一生,坏的婚姻致郁一生。" 每个人都在孤独与羁绊之间,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平衡。

本篇内容也并非鼓吹 " 为健康而结婚 " 亦或 " 单身万岁 ",认知健康的钥匙不在婚姻状态,而在其品质。无论是精心经营婚姻,还是享受单身自由,关键都在于保持大脑始终 " 在线 ", 掌握健康 " 主动权 "。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 [ 1 ] 中痴呆症的测量基于认知测试和代理报告而非临床诊断,可能存在分类误差;研究 [ 2 ] 未充分考虑婚姻质量等潜在因素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且这两项研究均不能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 1 ] Liu H, Zhang Z, Choi SW, Langa KM. Marital Statu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2020 Sep 14;75 ( 8 ) :1783-1795. doi: 10.1093/geronb/gbz087. PMID: 31251349; PMCID: PMC7489107.

[ 2 ] Karakose S, Luchetti M, Stephan Y, Sutin AR, Terracciano A. Marital status and risk of dementia over 18 years: Surprising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lzheimer's Coordinating Center.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r;21 ( 3 ) :e70072. doi: 10.1002/alz.70072. PMID: 40110684; PMCID: PMC11923573.

撰文 | 木白、DD

编辑 | 木白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 APP!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痴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