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4-07
智驾平权时代,车企都在重构生态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 科技普惠 " 终于照进现实。汽车行业掀起 " 全民智驾 " 风潮,以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将高阶智驾门槛下探至 10 万元以内,加速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整个汽车行业重构。

日前的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参会的多家车企高管围绕 " 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 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这场高层论坛,释放出了四大关键信号:

1、AI 技术正全面重构汽车产业链;2、全民智驾时代开启新范式;3、车企与供应商关系复杂化,合作与竞争并存;4、外资车企积极调整战略,适应变革中的中国市场。

一、AI 融入汽车全生产周期

论坛上,智能化被视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 AI 的全面融入,不仅将改变汽车生产方式,也将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和产业协作模式。从研发到制造,再到智能驾驶和售后服务,AI 正在全产业链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目前,AI 已经渗透进汽车研发领域。经过数年的技术积累,AI 已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并推动创新边界向更深处拓展。

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在论坛上提到,吉利依托大算力、大模型和大数据,赋能整车、能源、底盘、智驾等领域。并开发了 " 星睿 AI 云动力模型 ",这一模型能够实时感知外部温度、湿度、坡度等环境因素,动态优化车辆的能量管理,使电混车型油耗降低 10% 至 15%,让电混轿车百公里亏电油耗进入 2 升时代,电混 SUV 亏电油耗进入 3 升时代。

此外,吉利还利用星睿 AI-Drive 大模型生成复杂的驾驶场景,每小时可模拟上万公里级的工况,训练效率提升了 30 倍以上。这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研发方式,不仅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还通过减少物理试错降低了成本。这种 AI 驱动的研发模式让吉利在智能化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同样强调了 AI 的重要性。他认为,AI 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我们与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合作,让我们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能够更强。"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研发和制造同样离不开 AI 的支持。宁德时代 CTO 高焕在论坛上分享了 AI 在电池领域的应用案例。他提到,通过 AI 优化电池缺陷数据库,宁德时代将单体电池的安全失效率降至十亿分之一,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

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宁德时代的第八代极限制造生产线引入了 AI 技术,设置了超过 6800 个质量控制点,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检测。他表示,这一系统通过自我学习和算法优化,确保了电芯生产的一致性和高良率,为大规模量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智能驾驶 L3、L4 级别对电池可靠性的更高要求,AI 驱动的制造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宁德时代希望能实现极端工况下电池安全和可靠性," 当达到 120 公里 / 小时的碰撞,确保智能驾驶系统的供电不中断。" 高焕如是说。

智能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的核心领域,是 AI 与产品结合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先实现量产落地的技术方向。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在论坛上介绍,地平线今年第三季度量产上车的 SuperDrive 高阶智驾系统,基于端到端视觉 - 语言 - 动作技术,可提供全场景无缝驾驶体验。

比亚迪自今年 2 月起全系搭载 " 天神之眼 " 智驾系统,通过 " 璇玑架构 " 实现智电融合,显著提升了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比亚迪通过技术下探,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举例道," 天神之眼 " 系统能够在复杂路况下实现精准感知和快速响应,不仅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售后服务领域同样迎来了 AI 的深度介入。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介绍,依托自研的 " 言犀大模型 ",京东打造了 AI 驱动的 " 汽车医生 " 产品,帮助用户、技师和门店更高效地解决维修问题。他透露,京东已服务超过 300 万新能源用户,通过 AI 优化供应链和技师培训,提升了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和专业性。

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所言," 汽车加 AI 将形成 AI 汽车 ",而这将成为未来几年所有车企布局的方向。

王传福认为," 以前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从今年起还要用高阶智驾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长安深蓝邓承浩预测,未来中国市场剩下的车企或不到 20 家。

二、全民智驾时代,如何应对?

多位车企将 2025 年定义为 " 智驾元年 ",即智能驾驶迈向大规模量产普及的转折点。

今年开春以来,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广汽等车企纷纷发布 " 智驾平权 " 战略,智能驾驶正在从高端市场向主流价格区间渗透。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强调,电动化、智能化、AI 的发展浪潮正在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点。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中国 L2 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 5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预测,基础智能化功能有望在未来几年全面普及。

车企在推动全民智驾的过程中,成本是高阶智驾普及的关键制约因素,而芯片、传感器和算法的优化成为降本的核心方向。

被比亚迪称为 " 智驾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 的地平线,是这波智驾平权热潮的幕后功臣之一。

有资料显示,最新的地平线征程 6 系列芯片分别面向低、中和高三大细分市场,其中面向中端的征程 6E 和征程 6M 聚焦 10-20 万级市场,硬件系统成本约在 5000 元左右,分别提供 80TOPS 和 128TOPS 算力,具备高速 NOA 和城区辅助功能;旗舰级征程 6P 针对城区高阶智能驾驶,成本 10000 元以内,提供 560TOPS 算力。

黑芝麻智能的武当系列 C 系列芯片,是全球 7 纳米里面集成度最高的一颗芯片,集成了座舱、驾驶、车控、MCU 四个域的功能,可大幅降低成本,预计是今年全球量产的第一颗多域融合的单一芯片控制器。A2000 芯片则通过架构创新,可以做到数据闭环,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而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则是让算力成本大幅降低。这些核心领域的技术成本突破使得车企能够在中低价位车型上,实现高阶智驾功能的部署。

比如,比亚迪天神之眼 C 方案上搭载了地平线的征程 6 系列芯片,主要供应王朝、海洋系列等车型,单车型芯片采购成本下降 15%,直接将高阶智驾下探至了 10 万 -20 万元区间。吉利汽车基于征程 6 系列开发的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将高速 NOA 功能下探至 15 万元级。

车企层面,则通过技术平台化与场景聚焦降低研发成本。基于整车智能的发展趋势,车企都由分布式走向了统一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使不同品牌或车型共享底层代码,提升开发效率,以智能驱动整车制造,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长安则通过效率、软件和 AI 能力的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并在 2025 年发布北斗天枢 2.0 计划,普及 L2+ 智能驾驶产品。

比亚迪全系搭载 " 天神之眼 " 高阶智驾系统,开启全民智驾时代的同时,还通过自研技术如超级 e 平台和云辇系统,实现智电融合,降低生产和应用成本。

理想汽车通过开源理想星环 OS,优化算力共享和软硬解耦,使车企可灵活适配不同芯片方案,单车型软件适配周期缩短至 4 周,较之前节省了 5 个月时间,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同时通过算力共享,统一平台化系统软件方式,使得多车型、多产品线的软件开发和更新速度变得更快。

生态合作更是成为车企与供应链降本的重要路径。比如,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强调,京东利用 6 亿用户和 AI 技术,与行业伙伴共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帮助经销商降本增效,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优化补贴流程,提升用户购车效率。

阿里云通过提供异构算力和开源大模型(如通义和 DeepSeek),帮助车企加速自动驾驶研发,降低算力投入成本,同时支持全球化布局。

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正在加速智能化的普及。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认为,今年高阶智驾正向 10 万 -20 万元价格区间普及,智驾能力已成为未来竞争的入场券。

地平线余凯认为,智能驾驶的价值拐点已至,未来 3 年可实现 " 脱手开 ",5 年实现 " 闭眼开 ",10 年迈向 " 随心开 "。

三、新势力抢供应链 " 生意 "

在论坛上,有一个现象引发业内热议:蔚来、小米和理想等车企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不仅要造车,还要将自研的技术成果——尤其是芯片和操作系统——推向市场,通过开源或供应其他车企来拓展 " 生意 "。

蔚来董事长兼 CEO 李斌宣布,其神玑 NS9031 芯片是全球首颗车规级的 5 纳米高阶智驾芯片,号称性能可媲美 4 颗英伟达 Orin X 芯片," 和满血版的 Thor X 差不多在同一量级 "。

面向 AI 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 Sky OS 天枢,投入了近 25000 人 / 月进行开发,能够管理车上 2000 颗芯片,号称能实现高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跨域融合。

李斌明确表示,欢迎其他车企使用蔚来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我们的芯片不用具备支持能力;操作系统,我们的 SkyOS 不管是 H、L、M、C、R,都是可以对外开放的。"

小米则以另一种方式加入了这场竞争。董事长雷军表示,小米提出了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战略,不仅聚焦智能驾驶和座舱,还推出了包括手机支架、二排屏、智能香氛机等一系列生态产品。

雷军呼吁同行共享资源,并表示小米愿意开放生态,与其他车企合作将这些产品推广至更多车型,显然是在尝试将其生态产品转化为可供输出的 " 商品 "。

理想汽车直接宣布,在 4 月将全面开源自研的操作系统——理想星环 OS。董事长兼 CEO 李想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三大核心模块:智能车控 OS、智能驾驶 OS 和通信中间件。这套系统不仅能大幅提升算力利用效率和整车安全性,还能通过软硬解耦适配多种芯片,降低研发成本。

李想强调,开源后这套系统将完全属于使用者,理想不会介入生态控制,而是希望通过共享推动行业进步。这种开源姿态实则透露出将技术影响力扩展至整个行业的意图,扭转其 " 智能化不强 " 的刻板印象。

车企热衷自研的原因在于可带来显著优势。以蔚来为例,受益于对底层技术的深度掌控。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让旗舰车型 ET9 在智能驾驶和机械性能上实现了多项全球首创。

小米汽车通过自研电机实现了超豪华性能的平民化,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定价挑战千百万级油车市场,展现了技术驱动的成本和性能优势。

理想的星环 OS 则通过算力共享和软硬解耦,每年节省数十亿元的 BOM 成本,同时加速 OTA 更新,增强用户体验。

可见,自研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还赋予车企更大的灵活性和差异化能力。

然而,自研的代价同样高昂。李斌坦言,神玑 NS9031 芯片的研发投入相当于 1000 座换电站的成本。有资料显示,蔚来第三代换电站的成本约为 150 万元,也就是说这颗芯片的研发投入至少在 15 亿元。而小米汽车过去五年研发投入超 1050 亿元,今年预计还将投入 300 亿元。

对于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势力而言,高昂的研发成本无疑是沉重的负担。通过开源或向其他车企出售技术成果,有望摊薄成本、扩大收益。

蔚来和理想的操作系统如果被广泛采用,不仅能分担研发费用,还可能形成行业标准,增强其话语权。小米通过生态产品输出,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强化 " 人车家全生态 " 的品牌效应。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将技术从 " 成本中心 " 转化为 " 利润中心 " 的尝试。

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供应商在一旁虎视眈眈。以地平线为例,作为智能驾驶芯片和软件领域的头部玩家,余凯在论坛上表示,智能驾驶是智能汽车的 " 基带 ",其价值在于标准化而非差异化。他认为,行业未来可能呈现 "20% 自研、80% 合作 " 的格局,第三方供应商将成为主流选择。

目前,地平线的征程 6 系列芯片已锁定超 20 家车企合作。征程家族 2025 年累计出货量预计将突破 1000 万套。

余凯的观点直指车企自研的软肋:在行业十倍速变化时,关键技术无论是自研还是合作,都要以快打慢、以高打低,跟上技术演进的速度。他以手机行业为例,强调基带技术最终由高通等供应商主导。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部分车企执意自研,可能面临类似诺基亚因未跟上技术演进而没落的命运。

供应商的强势并非空话。地平线已成为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多家车企 " 智驾平权 " 战略的首选合作伙伴,其市场份额去年已超 30%,稳居中国第一。黑芝麻智能的 A1000 芯片出货量,得到超过 20 款车型和新的定点,在全球出货芯片中排名第三。

相比之下,车企自研的技术输出面临多重难题。

首先是信任问题,其他车企是否愿意采用竞争对手的技术尚存疑虑,毕竟这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让渡。

其次是生态兼容性,蔚来和理想的操作系统虽号称适配广泛,但实际推广需克服不同车企间的硬件和软件差异,成本和时间投入可能也不容小觑。

最后,供应商如地平线、英伟达等已建立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客户网络,车企若想抢占这块 " 生意 ",必须证明其技术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上全面超越现有方案,而这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四、外资品牌如何适应中国策略

外资品牌如何适应正处于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市场,是业内近几年都极为关注的话题。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电动化、智能化两大赛道的快速发展,奥迪和宝马等外国制造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市场份额的压力。

凭借在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中国本土车企已占据国内市场超过 60% 的份额。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 年中国自主车企份额有望突破 70%(今年 2 月,自主品牌占比其实已突破七成),新能源销量规模或将首超传统油车。这都对跨国车企的传统优势构成了威胁,促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市场策略。

在论坛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在演讲中明确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宝马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宝马正通过加速电动化布局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2024 年,宝马在中国交付了约 71.5 万辆 BMW 和 MINI 汽车,其中新能源车超过 10 万辆,占总量的 14% 以上。截至目前,宝马已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超 40 万辆新能源汽车。

更为重要的是,宝马主动加强与中国本土车企的合作。例如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联合研发第六代大圆柱以及新一代电池;与华为、阿里巴巴在车载数字生态和智能交互领域展开协作。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宝马产品的本地化适配性,也为其全球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另一出席论坛的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则透露," 要去重新思考长期商业模式 "。一汽大众奥迪将基于 PPC 和 PPE 平台,推出智能燃油车和纯电动车,新车将于今年推向市场。上汽奥迪则承担其电动化转型的激进尝试,推出了全新品牌 AUDI。

罗英瀚称,奥迪在中国市场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时代," 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合作 2.0 模式,也是全球与本地合作的新基准。" 即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高科技和高端电动车的需求,计划未来推出 7 款新车。

为此,奥迪同样也加强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比如一汽大众奥迪将引入华为 ADAS 系统;上汽奥迪则是利用上汽技术平台,打造高端纯电动车。

罗英瀚认为," 通过互补合作战略,我们将会在财务实力和高速的智能化和电动化之间取得平衡。"

从两家高管的发言来看,跨国车企正在加速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以应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巨变,增加留下来的筹码。但是,说不如做,跨国车企的成功将取决于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在技术、品牌和本地化执行上实现平衡。

但总的来说,跨国车企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加深,既有利于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也有助于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

长安汽车邓承浩认为," 中外车企之间的合作开放在加剧 "。中外双方合作正在从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联合开发、技术共享。" 协同化方面,中外协同,开发全球化的产品,共同来推动我们全球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但是,留给合资品牌转型时间却不多了。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认为," 智能化的下半场变革大约在 2 至 3 年,变革速度加快。" 也就是说,外资品牌若不能抓住这一窗口期,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失去先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吉利 电动汽车 宁德时代 ce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