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04-08
敲敲键盘就能量产“神曲”,周杰伦看了也沉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AI 可以拼接旋律,但无法理解感情。

白天搬砖,晚上写歌,成了上班族海文的日常。

过去一个月里,作为业余写手的他用 AI 实现了 " 音乐平权 ":" 以前憋三天写不出一段旋律,现在输入‘雨天’‘分手’‘咖啡’,AI 三秒给我吐出一首歌。" 他兴奋地展示手机里 17 首由 AI 生成的 demo,尽管播放量勉强破万、收益栏惨淡挂零,他依然坚信 " 这是未来 "。

如今,像海文这样的 " 野生音乐人 " 正批量涌入音乐平台。随手搜索 "DeepSeek 热歌 ""AI 神曲 " 等关键词,便能看到歌单里的上百首 AI 歌曲,甚至有用户日更 30 首 AI 歌 " 碰运气 "。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一首 AI 神曲的爆火。

上个月,名叫《七天爱人》的歌曲引发了行业地震。这首由程序员 Yapie 花了 2 小时创作出的 AI 歌,不但登上了微博热搜、网易云音乐的飙升榜,甚至因为实在太红,短短两周便卖出了五位数的版权费。评论区挤满 " 求 AI 出道 " 的呼声,更有人写道:" 方文山看了会沉默,周杰伦听了想复出。"

《七天爱人》模仿周杰伦的风格。(图 /Yapie 账号截图)

热潮之下,包括汽水音乐在内的多个平台,都开放了专属的 AI 音乐投放通道和活动,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音乐创作;同月,昆仑万维发布全球首款音乐推理大模型 Mureka O1……

但看似繁荣的 AI 音乐市场,实则暗礁密布。在 " 三天速成 AI 音乐人 " 教程席卷社交平台后,更多跟风者上传的 AI 歌曲遭遇平台的审核驳回。法律风险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的技术副总裁周文江曾指出,AI 创作音乐作品涉及版权问题,尤其是改编民间作品时容易产生争议。而美国方面早在 2023 年已立法明确,AI 创作不享有著作权。

" 用盗版素材训练出的旋律,配叫艺术吗?" 业内的声音戳中 AI 音乐痛点。争议在音乐人间持续发酵,某乐队主唱在短视频痛斥 "AI 创作正在制造听觉垃圾 ";也有独立音乐人尝试 " 人机共创 ",认为 " 害怕被替代的,从来不是真正的创作者 "。

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 "AI 平替一切 " 的说法,但《七天爱人》的出现,仍给音乐圈平添了一份焦虑。

AI 神曲,一场虚火

"《七天爱人》就是音乐工业的标准化产物,甚至说工业垃圾都不为过。" 在听完 AI 神曲之后,音乐人朱浩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按朱浩然的说法,AI 音乐的核心在于 " 模仿 " 与 " 拼接 " ——通过分析海量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结构,系统会拆解拼凑成符合人耳听感、市场趋势的 " 新作品 "。" 站在贝多芬、麦当娜等艺术家肩上,AI 歌曲自然不会难听到哪里去。" 他说。

但算法保证了下限,也锁死了上限。

音乐制作人董程告诉《新周刊》,AI 音乐只是在重复套路,完全做不到创新和融合。以《七天爱人》为例,它在随机选取 " 咖啡 "" 妥协 " 等意象时,既无情感逻辑也无创作目的,更别说编曲和弦 " 典中典 ",人声演唱机械感明显。

《七天爱人》歌词。(图 / 网易云音乐截图)

AI 音乐始终像开盲盒,在质量基准线上下徘徊。但市场对平庸之作的热捧,除了明显的审美滑坡,还有着为 "AI 创作 " 造势的嫌疑——毕竟,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噱头比旋律更有流量。

音乐自媒体 " 音乐先声 " 曾在文章中提到,在 AI 介入前,全球音乐市场已积压超 2 亿首曲目。按每天听 200 首的强度计算,24 小时不眠不休地全部听完需要 1141 年。不难想象,在工业化的音乐行业," 平庸 " 甚至基准线以下的作品,本就是这 2 亿中的大多数,比例甚至越来越多。

在朱浩然看来,《七天爱人》作为入门级作品却能席卷互联网,被奉为 " 神曲 "," 反映的是音乐市场的畸形生态 "。" 眼下成为音乐人的门槛极低,短视频时代催生了大批‘三分钟音乐’,以及更加粗制滥造的作品。而《七天爱人》作为基准线上的作品,能够压制并取代低于基准线的产物,这是事实。"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营销驱动。在多个业内人士看来,《七天爱人》的爆火,本质是 " 为 AI 音乐市场造势 ",让大众认为 "AI 音乐产业是可持续的,并且有利可图 "。

据刺猬公社报道,yapie 在抖音发布的两条创作过程视频,点赞均超 15 万,按 1:100 赞看比估算,播放量合计超 3000 万。但歌曲本身呢?在音乐平台的热度还不到短视频平台的十分之一。

《七天爱人》的网友热评。(图 / 网易云音乐截图)

" 听众并非真的喜欢《七天爱人》这首歌曲,而是被 AI 创作的噱头吸引了,花 5 万元买歌的公司也肯定不懂行价。" 朱浩然说。可以与之类比的是,其团队创作的某首歌曲全网播放量突破 200 万,但实际流量收益仅 46 元,不得已以 3000 元的版权买断价卖给平台。

热闹过后,真相开始浮出水面。《七天爱人》爆红月余,AI 音乐圈子内既无后来者突围,连创作者 Yapie 的续作《八天爱人》也并没有复刻前作的成功。" 这恰恰说明,AI 音乐产业可能正处于一个伪市场或伪需求阶段,本身只能算作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 董程说。

AI 写歌,到底能不能赚钱 ?

尽管 AI 音乐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但并不妨碍有人借此牟利。

Yapie 晒出《七天爱人》五位数的版权收入后,社交平台瞬间涌现大量 " 三天速成 AI 音乐人 " 教程。有业内人士告诉《新周刊》,早在半年前,就有人通过 "AI 批量创作 + 多账号运营 " 的模式在音乐平台盈利," 每天上传几十首 AI 歌曲,通过机器人刷播放量,打擦边球赚取版税。"

但,这场音乐淘金热显然经不起现实检验。

" 正如我前面讲的,《七天爱人》无法复刻。" 朱浩然曾组织 100 名同学参与 AI 音乐创作并发布在各个平台,结果仅有 4 人获得超 1 元收入;海文则用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个判断,他用 AI 在半个月内攒了 17 首歌,全扔进了主流音乐平台,结果播放量勉强破万,收益栏挂零。

在主流音乐平台上,歌曲版权费高低与播放量直接挂钩,而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从未改变——优质内容只是入场券,持续投流才是爆火关键。

"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在音乐行业浸淫多年的制作人坦言," 现在要让一首两分钟的歌曲出圈,推广预算可能比制作成本高出十倍。问题在于——想靠 AI 赚外快的新手,会愿意花几万块去推一首 AI 写的歌吗?"

更致命的是,版权存在的模糊地带,正给 AI 音乐的商业化带来风险。

" 腾讯音乐等大平台明确表示不与 AI 生成歌曲签约。小平台虽然接受投稿,但存在法律风险。" 音乐人阿朵朵曾公开呼吁抵制 AI 创作,建议以 " 不正当竞争 " 起诉 Yapie。在她看来,AI 作曲软件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训练模型,用户也几乎没人遵守知识共享协议(CC 协议),用其创作是在 " 剥夺音乐人性温度 "。

音乐人阿朵朵公开呼吁抵制 AI 创作。(图 / 阿朵朵账号截图)

对此,北京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董新蕊向《新周刊》解释道,我国对于 AI 生成作品的法律地位存在争议,未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美国版权局 2023 年 3 月发布的《版权登记指南:包含人工智能生成材料的作品》或许可以作为参考。该指南明确规定,著作权只保护由人类运用其创造力生产的内容,对于完全由 AI 生成的作品,将不批准著作权登记。

这给想靠 AI 音乐赚钱的人提了个醒:AI 降低了音乐的门槛,却也放大了法律风险。

现实情况是,如果只是自娱自乐或小范围传播,通常不会引发纠纷。一旦涉及商业变现,风险就会成倍增加。一名音乐人向《新周刊》透露,近期,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对 AI 歌曲的审核期明显拉长,还要求音乐人上传自己哼唱或演奏作品的视频片段,并展示 DAW 工程文件,以证明作品不仅仅是纯 AI 生成。甚至,用户一旦被系统检测出批量用 AI 歌曲投稿,还会面临封号处理。

我们的音乐审美正在下落

由 AI 引发的音乐淘金热,被现实泼了一头的冷水。

说到底,AI 并不是躺赚神器,更像一面照妖镜,把行业里隐藏的门槛和规则照得清清楚楚。对于现在入行的初学者来说,他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我是否能战胜 AI?

从效率维度看,人类注定落败。朱浩然询问了一些在业界内混迹已久的四五十岁的制作人,他们表示,生成式 AI 音乐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制作低成本 TVC 广告和独立游戏——这本是音乐行业刚入行的初学者们赖以变现谋生的渠道," 行业一半人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 "。

音乐人阿朵朵则告诉《新周刊》,过去请人写歌,光编曲就要花几千到几十万不等,现在用 AI 生成伴奏,开个 198 元的年卡就能无限量生产。据阿朵朵估算,编曲接单价可能会因此减少 20% 到 30%。

中小音乐人的收入缩水已经成了必然趋势,目前甚至有新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免费做 demo,想借此换取曝光率。

而失业恐慌之外,董程更担心审美体系坍塌。"AI 本应替代洗碗、朝九晚五等机械劳动,如今却反向渗透艺术创作领域。" 董程认为,其核心危险不在于产出的结果本身,而在于消解人类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迸发、思维迭代。

" 去过程化 " 将导致人的思维惰性,使人沦为仅消费艺术结果的浮躁群体。"AI 时代,人的审美是空洞,普罗大众极易混淆了科技发展与审美的概念——可怕的不是 AI 会写歌了,而是我们觉得 AI 写的歌也不错。" 他说。

讽刺的是,即便没有 AI,审美滑坡早已显现。

下沉市场中,DJ 版《东风破》和各种改编版的广场舞神曲早已将音乐解构为碎片。" 我们都深陷于这个泥潭之中,且越陷越深。" 朱浩然说。当我们吐槽某榜单的 " 年度十大热歌 " 时,可能没意识到:正是我们点击的每个播放、收藏的每首 " 神曲 ",在反向训练着 AI 的创作模型。

如此背景下,真正打动人心的音乐反而变得弥足珍贵:AI 可以拼接出旋律,却永远无法理解李宗盛在《山丘》中沉淀的人生况味。" 脱离人类审美的 AI 产物,终究难以具备真正的艺术生命。" 朱浩然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惊蛰青年 ",作者:黑莓,编辑:DR,36 氪经授权发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周杰伦 音乐 美国 程序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