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8 日,中央汇金公司有关负责人就前一日(2025 年 4 月 7 日)发布的公告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中央汇金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 " 国家队 ",发挥着类 " 平准基金 " 作用。中央汇金公司充分认可当前 A 股配置价值,将加大配置力度,充分发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作用。而最近几天,美国所谓 " 对等关税 " 冲击波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资产价格大幅波动,A 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央汇金公司此番表态以及稳市资金的及时入市,迅速引发市场对中国版 " 平准基金 " 的强烈期待与高度关注。
作为资本市场上的 " 国家队 ",汇金系在 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市场的布局及操作备受瞩目。与此同时,市场一直对正式平准基金的落地满怀期待。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设立平准基金的必要性也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那么,中国版 " 平准基金 " 究竟有着怎样的 " 画像 "?它在稳定市场方面又能发挥多大作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展开了探讨。
汇金系重仓宽基 ETF
4 月 7 日,受所谓 " 对等关税 " 因素冲击,A 股市场大幅波动。当日,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充分认可当前 A 股配置价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4 月 8 日,中央汇金公司在发布的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中指出,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 " 国家队 ",发挥着类 " 平准基金 " 作用。自 2008 年以来,公司多次参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工作,积极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作为 " 国家队 ",汇金系持仓图谱一直备受关注。公开信息显示,汇金系目前在 ETF 市场的投资布局由四大投资主体构成: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即中央汇金公司)、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资管),以及通过基金公司设立的易方达基金 - 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和华夏基金 - 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
根据 Wind(万得)数据,截至 2024 年末,汇金系对 ETF 的持有份额总计达 3176 亿份,持仓市值总计 1.05 万亿元。相较于 2024 年年中,持仓市值增长了 4625 亿元,增长率为 78.31%。
具体来看,中央汇金公司持有 21 只 ETF,持仓规模为 6617 亿元。汇金资管持有 ETF 的数量为 15 只,相比 2024 年 6 月末增加了 6 只,持仓规模达 3822 亿元。易方达基金 - 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的 ETF 数量为 10 只,较之上一统计节点环比增加 2 只,持仓规模为 62 亿元。华夏基金 - 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持有 ETF 的数量从 2024 年 6 月末的 20 只增长至 2024 年末的 21 只,持仓规模为 30 亿元。
进一步聚焦持仓结构,汇金系持仓最多的是宽基 ETF,尤其是跟踪沪深 300 指数的相关基金。汇金系持有市值最高的 ETF 是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市值超过 2500 亿元。其中,中央汇金公司持有 1434 亿元,汇金资管持有 1071 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易方达沪深 300ETF,持有市值为 1827 亿元;华夏沪深 300ETF 位列第三,持有市值 1342 亿元。而易方达基金和华夏基金的汇金资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持仓品种,以细分行业主题 ETF 为主。
资本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4 月 7 日,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再次增持 ETF。4 月 8 日,护盘效果显现,A 股市场企稳反弹。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各券商如何评价中央汇金公司作为类 " 平准基金 " 的作用?
长江证券策略首席戴清向记者表示,中央汇金公司明确类 " 平准基金 " 定位,实质是向市场传递 " 底线思维 " 信号。中央汇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的 " 国家队 ",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央汇金公司的增持有利于快速稳定市场情绪,助力市场底部企稳。
另外,中央汇金公司指出,将会继续发挥好资本市场 " 稳定器 " 作用,坚定增持各类市场风格的 ETF,加大增持力度,均衡增持结构。对此,戴清表示,不同于此前偏重大盘蓝筹如沪深 300ETF,本次 " 均衡增持 " 可能涵盖科创 50、中证 1000 等成长风格 ETF。随着中央汇金公司增持力度加强,对 A 股市场流动性改善意义重大。
谈及 A 股当前的配置价值,中央汇金公司指出,"A 股核心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总体估值处于相对历史低位。"
对此,戴清分析称,当前万得全 A 市盈率仅 17 倍左右,近十年分位数仅 24%。此外,沪深 300 和创业板指估值同样处于低位,已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自 2024 年 9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来,资本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政策仍在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德邦证券宏观团队负责人张浩向记者表示," 从中期角度看,我们认为,DeepSeek(深度求索)时刻出现、高利率和强美元难以持续、全球跨境资本寻求再平衡等宏观逻辑的变化将推动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另外,考虑到国有资金的特点,要在兼顾投资收益的情况下稳定市场并支持中长期国家战略发展,‘高股息 / 红利 + 科技成长’可能是较为匹配的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