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旧换新 " 政策让老百姓得了实惠,但淘汰的旧手机、旧家电、旧汽车会不会变成 " 电子垃圾 "?旧物回收处理到底安不安全、靠不靠谱?
——人民网网友 15****7
这位网友的提问,既是民生新热点,又是绿色发展新业态。几天前,记者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已完成试运行,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通过 " 芯碎无忧 " 小程序下单。
手机回收,靠谱吗?不妨从一只旧手机的回收旅程讲起——
手机等数码产品纳入国补范围后,上海市民张女士购入一部新手机,旧手机交给了家门口的回收门店,当天即被运往当地一家具有废弃电子产品拆解处理资质的企业。自动化分拣线上,红外光谱仪为机身进行 " 全身体检 ",分析其金属含量:" 主板含银量 0.19 克、铜 25.8 克、钯 0.015 克,符合二次利用标准。" 当主板被送入熔炼炉,还逐渐析出了 0.034 克黄金。与此同时,塑料外壳粉碎后进行再生造粒,可用于制作托盘等木塑复合材料制品;微型听筒经过声学测试,将被送入助听器工厂,帮助听力障碍者重建声音世界 …… 这只旧手机 " 变身 " 为其他新产品的原材料,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样的技术变革和产品转化并非孤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 年废旧家电回收量超 63 万吨,同比增长 14.83%,废旧家电规范化拆解数量同比增长超 20%;报废汽车回收量达 787.2 万辆,同比增长 70.7%。
" 以旧换新 " 带动了回收和拆解量的双增长,但更深层的追问在于:下大气力回收这些旧物,划算吗?
我们来算三笔账。
先说环保账。1 吨旧手机能累计提取约 400 克黄金;一台报废汽车可回收钢铁约 800 公斤、有色金属约 40 公斤;每回收 1 吨废旧家电,拆解出的再生资源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 4.7 吨。这些数据背后,是循环经济对 " 双碳 " 目标的直接支撑。
再看经济账。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带动就业超 3000 万人。浙江台州 " 金属再生基地 " 的实践更具说服力:通过拆解废旧机电,当地形成包含 100 余家企业的产业集群,再生金属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 189 亿元,成为落实《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中 " 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 要求的典型案例。
还有安全账。实时监控运输、销毁全流程并向消费者公开,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 " 全程有痕 " 确保个人信息安全。这种安全闭环,恰是 " 统筹发展和安全 " 的生动实践。
划算归划算,回收有梗阻。比如,旧物回收不方便,家门口没有回收点;正规回收价格低,宁愿卖给街头商贩;企业技术参差不齐,再生材料品质不稳定等。
打通梗阻,得有诚意——
北京推行 "e 回收 " 平台,市民扫码预约、在线估价,旧家电回收 " 一键上门 ";广东将回收网点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安徽要求商户提供家电送新、收旧、拆装一站式上门服务,农村地区全覆盖。一句话,便利才有人气。
企业也没闲着。二手电商平台闲鱼推出碳积分账户,回收旧物可获得碳积分并兑换权益;格力电器建立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回收平台,截至 2024 年底转化再生铜料、铁料、铝料等 80 余万吨 ……
今天,我们关注 " 以旧换新 " 后旧物去哪儿了,既反映了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换新需求,也体现了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的循环能力。说到底,还是新发展理念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引领。
向 " 新 " 而行,关键在 " 循环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强调 " 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 "。废旧物资从 " 鸡肋 " 变身 " 富矿 ",循环经济由 " 可选项 " 升级 " 必选项 ",在这场从理念、技术到服务的系统性变革中,中国经济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正同步跃升。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