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上汽通用五菱技术进化日上,其发布了包括神炼电池、灵眸智驾、灵语座舱和灵犀动力在内四大板块的多项技术成果,并在会后接受了包括网通社在内多家媒体的采访。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平台首席技术官邵杰博士用一句话回应了近期行业热议的智能驾驶安全争议:" 所谓‘安全’,一定会有一个边界,它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安全。" 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上汽通用五菱对技术进化逻辑的深层思考——当行业陷入参数竞赛与硬件堆砌的狂热时,这家以 " 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 为信条的企业,正在用一场关于安全、务实与普惠的技术实践,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时代的价值标准。
安全是技术进化的核心基因 而非营销筹码
在整场采访中,关于电池安全的讨论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面对 " 电池国标升级 " 和 " 行业热点事件 " 的尖锐提问,邵杰博士的回应直指本质:" 安全对汽车来说不是一个新词,但安全一定是有边界的合理设计。" 这种对安全边界的清醒认知,正是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体系的底层逻辑。
神炼电池 3.0 的 " 五零安全 " 设计,并非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基于 300 万用户真实用车场景的系统工程:从电芯本体通过 " 万箭穿心 " 级针刺测试(30 分钟不冒烟不起火),到电池包经受 40km/h 碎石路、铸铁井盖、深水浸泡的连环考验,再到全球首例枪击测试(5.8mm 子弹 3900 焦冲击不起火),每一项极限验证都对应着用户可能遭遇的极端场景。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架构高级技术官林智桂在回应激光雷达争议时强调:" 我们不鼓励堆硬件,但对用户最有感知的安全提升,我们愿意投入。" 这种务实的安全观,在灵眸智驾技术矩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是基础版也标配前向 AEB+ACC,进阶版加入全速域 AEB 和油门防误踩,旗舰版则构建安全冗余架构,这种 " 安全无丐版 " 的策略,与某些品牌将基础安全功能作为高配选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智驾安全维度,上汽通用五菱展现出了难得的技术定力。当被问及 " 如何看待行业 L3 热潮 " 时,林智桂直言:" 当前智驾仍是辅助驾驶,安全提醒机制比接管时间长短更重要。" 这种认知推动灵眸智驾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线:采用可解释的端到端架构,在模型中保留感知、预测、决策的中间输出,让系统不仅知道 " 怎么做 ",还能解释 " 为什么这么做 "。正如邵杰所说:" 我们要遵循物理规律,在安全边界内把体验做到极致。"
智能驾驶的务实哲学 从 " 炫技赛道 " 回归 " 场景刚需 "
当同行将城市 NOA 作为营销噱头时,上汽通用五菱却选择将资源投向更基础的体验优化。林智桂在群访中透露:" 宝骏享境上市时尚未开放车位到车位功能,因为我们坚持‘体验未达预期绝不交付’。" 这种对功能完成度的偏执,源自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数据显示,其智驾用户单日最高行驶里程达 1607 公里,413 万次智能泊车记录中,狭窄车位泊入、跨层记忆泊车成为最高频场景。
灵眸智驾技术矩阵的差异化布局,体现着鲜明的场景思维:标准版搭载 96TOPS 算力平台,却通过两段式端到端架构实现了城区记忆领航;进阶版在 200TOPS 算力下兼容纯视觉与激光雷达方案,只为给用户保留硬件升级空间;旗舰版虽具备 500TOPS 算力和生成式世界模型,但首要目标是实现驾驶风格自学习。这种 " 按需分配算力 " 的策略,与某些车企 " 全系顶配芯片 " 的军备竞赛形成反差。正如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智能管理首席技术官满兴家博士在混动技术解读中强调的:" 我们不做单体参数的极致,而是追求系统匹配的最优解。"
在商用车智驾领域,这种务实哲学更为凸显。当媒体质疑 " 商用车是否需要高阶智驾 " 时,林智桂回应:" 我们第一阶段只做安全类功能普及。" 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生产资料属性的深刻理解——相比炫酷的自动泊车,物流车主更关心 AEB 能否避免货物损失,矿区场景需要的是可靠的点到点无人运输。这种 " 场景大于技术 " 的思维,或许正是上汽通用五菱能快速打开印尼、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原因。
技术普惠的产业逻辑 让创新回归 " 必需品 " 本质
在群访现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是 " 平权 "。当邵杰博士透露 " 无线 BMS 能比传统方案降本 20%" 时,当满兴家介绍 " 灵犀动力 3.0 的十合一电驱实现 98% 综合效率 " 时,当林智桂宣布 " 宝骏全系标配智驾 " 时,一套清晰的产业逻辑逐渐浮现:技术普惠不是低价简配,而是通过体系创新击穿成本阈值。
神炼电池 M 的突破性意义正在于此:这款全球首款 6C 高锰电池,通过创新极耳设计和体系复配技术,在实现 7 分钟快充的同时,将材料成本降低 30%。邵杰在回应 " 为何不做 10C 超充 " 时坦言:" 我们追求用户可感知的充电效率质变,而非实验室参数的虚荣。" 这种价值取舍同样体现在灵语座舱的研发中——其方言识别率 95%、口音识别率 99% 的数据背后,是工程师团队深入西南山区、珠三角工厂采集的真实语音样本,而非单纯追求语音指令的复杂程度。
在混动领域,灵犀动力 3.0 的技术路线更具启示性:通过转子轴中空设计和新型硅钢片结构,将电机机械转速推至 27258rpm,却坚持使用成熟量产的硅钢材料。" 用主流材料做极限创新 " 的思路,使其馈电油耗降至 3.98L/100km 的同时,保持了与传统燃油车相当的维保成本。这种 " 既要性能普惠,又要产业链安全 " 的平衡术,恰是上汽通用五菱能带动 63% 本地配套率、孵化五个百亿产业集群的关键。
用户需求驱动的研发体系 从 " 工程师思维 " 到 " 场景工程师 "
在两个小时的群访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媒体追问 " 灵眸智驾版本划分依据 " 时,林智桂没有大谈算力差异,而是列举了用户调研数据—— " 安全驾驶、轻松驾驶、方便泊车 " 的三大核心诉求。这种用户需求直通研发体系的特征,在上汽通用五菱的 " 天 · 灵 · 神 " 技术架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天菱模式 " 的智造革命,正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全球首创的岛式精益工厂,通过模块化产线实现纯电、混动、燃油车共线生产,将单品改款周期压缩至 3 个月。这种柔性生产能力,使其能快速响应区域市场差异——正如灵语座舱团队接洽海外生态合作伙伴的实践,从接洽到上车仅用半年时间。而在更深层的技术布局上,神炼电池 4.0 的 AI 能量管理、灵眸智驾的生成式世界模型,都在尝试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系统进化的养料。
这种 " 用户参与式创新 " 在宝骏品牌焕新中尤为明显。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事业部市场传播总监刘志辉在回应销量质疑时坦言:" 我们不再追求单一爆款,而是构建清晰的产品矩阵。" 从云海到享境,从悦也到未发布的 710S,每条产品线都对应着差异化的场景需求。这种 " 用场景定义技术 " 而非 " 用技术寻找场景 " 的逆向思维,或许正是其能保持 52% 新能源渗透率的底层密码。
在 " 边界 " 处寻找超越 一场关于技术伦理的实践
在技术进化日尾声的群访中,邵杰博士的总结意味深长:" 汽车人最理解安全边界,也最尊重安全。" 这句话或许可以视为上汽通用五菱技术哲学的注脚——当行业在算力、激光雷达数量、充电倍率的数字游戏中渐行渐远时,这家企业选择在安全边界内做极致创新,在成本阈值下做普惠突破,在用户刚需处做场景深耕。这种 " 有限边界的无限创新 ",或许正是智能汽车时代最稀缺的技术伦理。
从神炼电池的极限验证,到灵眸智驾的务实分级,从灵犀动力的材料革命,到灵语座舱的方言攻克,上汽通用五菱的技术进化轨迹始终围绕两个坐标展开:纵轴是安全红线的坚守,横轴是普惠价值的延伸。在这场关于技术平权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车企的产品布局,更是一个行业价值标准的重塑——当技术创新回归 " 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 的本质时,真正的产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图 / 文 网通社 陆宏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