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共同发起策划的《室内空间设计资料集》 ( 简称《资料集》 ) 编写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该书不仅是行业技术指南 , 更通过整合创新、教育赋能、文化输出与生态协同 , 成为驱动中国室内设计规范化、国际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图源建筑设计资料集公众号
△受聘聘书
《资料集》在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华南理工大学的联合指导下 , 矩合设计正式受聘为第三分册参编单位 , 重点负责 " 特殊教育学校设计规范 " 板块的编制工作。
矩合设计作为国内专注文化教育空间设计的先锋企业 , 此次参与的第三分册聚焦特殊教育领域创新突破 , 系统构建涵盖空间规划方法论、无障碍设施技术标准、多维度感官环境适配体系等核心规范 , 着力推动特殊儿童学习空间设计从基础 " 功能满足 " 向深度 " 心智关怀 " 跨越升级。该规范成果将作为国家级标准工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未来为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改建及验收评估提供权威技术指引。
深耕儿童成长空间 , 构建包容性成长环境
在特殊教育领域 , 空间设计从来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 , 而是对生命的深度共情与科学回应。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求 , 都是一份无声的诉求——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安全的环境 , 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赋予平等的成长可能。
△特殊教育学校 - 刺绣教室
矩合设计始终以 " 儿童发展心理学 " 为底层逻辑 , 将空间视为教育行为的延伸载体。在深圳的特殊学校刺绣教室项目中 , 我们通过非遗手工艺与感官疗愈的结合 , 重构了传统教室的边界 , 让自闭症儿童在色彩流动中获得情绪安抚。这种设计并非仅服务于功能 , 更试图在文化传承中为特殊儿童建立身份认同感。
△特殊教育学校 - 合唱教室、民乐教室
而在广州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空间构建中 , 我们以 " 感官代偿 " 理论重塑环境逻辑 : 通过扶手触感梯度与地面材质韵律形成导航语言 , 声学反射分区构建回声定位场域 , 让音乐教育突破单一感官局限 , 在触振觉交互、空间听觉训练中构建全纳教育生态。
△儿童安宁病房 - 拾光小屋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儿童安宁病房时 , 设计的使命进一步升维。在这里 , 一盏盏自然柔光的弧形灯搭配细腻柔和暖黄背景构成了时光隧道 , 走过这里 , 仿佛穿越平行时空 , 星星的光芒很微弱 , 但总能在 " 拾光小屋 " 拾起微微的光。这些细节背后 , 是设计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守护 , 也是对 " 成长 " 概念的重新诠释——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 儿童依然拥有体验美好、建立连接的权利。
以持续研究推动行业进步 , 践行设计企业的教育责任
特殊教育空间设计的复杂性 , 在于其始终处于教育、医学、空间的交叉地带。矩合设计团队以《矩合设计观 · 特殊教育学校设计》为理论框架 , 构建了 " 需求研究—场景实验—标准输出 " 的产学研闭环 , 系统性梳理特殊教育空间设计标准 , 累计发布《矩合设计观 · 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系列研究数十篇。试图破解行业长期存在的两大困境 : 一是特殊教育学校设计标准模糊化 , 二是社会认知与专业实践脱节。
△矩合设计观 · 特殊教育学校部分课题
在参与《室内空间设计资料集》第三分册编撰时 , 我们系统植入了 " 全生命周期设计 " 理念 : 从前期需求调研到行为特点 , 再到多感官使用体系 , 每一环节都强调设计对教育目标的赋能。例如 ,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分析与空间设计 , 既包含色彩引导 , 也嵌入可交互的情绪认知图示 , 将空间转化为行为干预的隐性课程。
△《室内空间设计资料集》第三分册部分内容
从特殊教育学校的设计 , 到儿童临终关怀病房的温度传递 , 我们始终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需求。此次参编工作 , 既是行业对矩合设计专业能力的肯定 , 更是我们对 " 设计向善 " 初心的坚守——未来 , 我们将继续以设计之力 , 为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贡献专业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