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卉 摄(资料图)
在百川智能迎来成立两周年的时刻,创始人王小川发布全员信,回顾了百川过去两年的探索与成果,并再次重申初心:" 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
" 两年来,通用人工智能疾风暴雨般蓬勃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王小川表示," 每当大众质疑智能是否遭遇瓶颈,更大的突破便破茧而出。" 在他看来,无论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创业公司,还是百川和个人,此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远见,更需要对方向的坚守和信念的坚持。
在技术层面,他认为 " 语言是智能的中轴 ",语言 AI(人工智能)的突破标志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时,强化学习引发的 " 慢思考 " 成为第二次范式突破,他预判,"Coding(编程)" 将带来第三次,也是终极的范式突破。
王小川提出," 医疗的中轴是医生 ",并实践打造 AI 医生。王小川表示,尽管前两年行业认为医疗 AI 没有这么快到来,但 2025 年,美国市场已掀起医疗 AI 投资热潮。
2024 年,百川聚焦 "AI 全科 "、"AI 儿科 " 和 " 数字标识物 ",与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共建智能全科医生评测体系,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建市级重点实验室。
2025 年初,百川发布医学增强推理模型 Baichuan-M1,AI 全科医生在北京海淀区进入试点阶段,同时与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发布 " 福棠 · 百川儿科大模型 ",AI 儿科医生正式上岗,面向医生、家长和孩子提供辅助诊疗与健康建议。
王小川坦言,百川的成长并非没有问题。过去两年 " 战线拉得过长,不够聚焦 ",从通用基础模型到医学增强模型,到 " 百小应 " 和 AI 医生应用,再到过早进入商业化,极大增加了组织的复杂度。
同时,虽然 2024 年中战略会已明确聚焦医疗,但没有足够透传在医疗上的决心和路径要求,没有让每个团队在医疗价值创造中深度思考 "why" 和 "how"(为什么和怎么做)。进而,部分团队工作目标出现了摇摆和偏差。
因此,借两周年之机,王小川再次阐述百川的愿景与路径: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 这是第一天就立下的志向。" 王小川说。
" 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 " 是具体发展路线。选择受众面最大、最紧缺的医生方向全科、儿科,通过无限供给的 AI 医生服务强基层的国策和分级诊疗,实现 "hospital@home"(居家医疗)模式和 "digital companion"(数字化伙伴),并通过这些服务产生的数据,将助力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突破性发展,并与基础医学会师,建立生命模型,最终走向个体化精准医疗。
面对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不确定性与非共识性,王小川强调:" 把理想照进现实,把不确定变成确定,这才是真正的创业。" 他提出,接下来百川要围绕上述方向,专注聚焦、减少多余动作、深度思考、坚定不摇摆,同时推动组织更扁平、更少层级。
王小川在信末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比互联网时代更伟大。不仅人类文明迈向了新的高度,每个个体也因为 AI 的加持变得更强大,更能找到 " 我是谁 "。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